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转变旧的教育理念,创新发展新的教育理念,以迎合时代发展,取得更佳教育效果。新时代,要强化“课程思政”,突出专业课的育人功能;要强化“三全育人”,做到全方位、立体式育人;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推动“德智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实施“智慧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同样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近年来,国家层面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会议不斷召开,各种文件不断出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由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及时作出改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首先要改变旧的思想认识,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一、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
“思政课程”是全国所有高校都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十八大以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与“思政课程”相比,其他专业课课程注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课堂上少有思政教育,专业课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并不明显。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是对专业课课程现状和专业课任课教师的挑战。“课程思政”要求:各高校专业课任课教师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这无疑对过去“重技术轻德育”“重专业轻人文”的授课模式形成重大冲击,这也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方面必须做出改变。
落实好“课程思政”要求,要把握好三个着力点。一是要把握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课程思政必须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融入到教学内容、教学各个环节,成为专业课的一部分,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挖掘思政教育点,借机开展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观念传递和价值引领。二是要把握专业课程思政的参与主体,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教师培训、搭建交流平台等措施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执教能力,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理论水平,提高育人实践能力等。通过做好内容选题、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点和参与能力、互动能力,强化教育效果。三是要把握专业课程思政的三种类型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在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三种类型课程中时时处处注重强化思政教育的运用。
二、从“教书育人”到“三全育人”:突出立体式育人方式
任课教师一直是学校实施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其余服务人员在实施思政教育方面发挥作用并不明显。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不能仅仅依靠一线教师,而是要着力构建囊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求“树立所有人都有育人责任、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环境都有育人元素的观念,利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和一切方式,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以高校后勤管理处为例,其不应该只看到本身的服务功能,还应该其育人功能。
新时代,高校后勤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后勤服务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后勤工作者是“不上讲台的老师”,践行育人型管理模式。紧紧围绕“提升服务水平、强化育人功能”主题,加强队伍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学生为中心,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努力构建令学生满意的后勤服务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从“重智育轻德育”到“德智全面发展”:转变思想观念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与教育顶层设计、社会环境渲染、家长思想认识、教师重视程度等多方面息息相关,这种现象与我国倡导的“德智全面发展”理念相悖,需要及时纠正。
新时代,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高等教育要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大使命,要为国为党培养人才,个人理想信念要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这进一步明确了“立德”的重要性,培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与教授知识、技能同等重要,“德智”应该全面发展。
坚持“德智全面发展”,一是要做好学校顶层设计,从教学导向、考核评价、制度保障等方面强化对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提供浓厚的氛围。二是要重视“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德育和智育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价值观念和正能量。三是注意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从时间、空间等多维度加强德育教育,使教师、干部、服务人员等都提高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形成强化德育教育的合力,推动德智协同发展。
四、从“传统教育”到“智慧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载体
传统课堂教育仅仅依托的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20世纪以来推广的PPT教学也遇到了发展瓶颈。新时代,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出,很多应用于高校课堂教学。应用好这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即实施“智慧教育”,以契合学生的口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使信息传播、人际交流发生了深刻变革,然而这一变革契合了新时代大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许多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如清华大学研发的“雨课堂”,它与高校课堂很好地融合,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全程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时代的发展,加强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通过使用“智慧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充分认识到“智慧教育”与高校课堂融合的趋势,主动接受挑战,学习新技能,适应新时代。要找准“智慧教育”与高校课堂融合的契合点[4],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5-31(02).
[2]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3]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4]冯雪梅,温瑞.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以“雨课堂”的应用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6):81-85.
作者简介:
温瑞(1986—),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课题项目:河北省2020年高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研究》(GXDJ2020A015)。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同样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近年来,国家层面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会议不斷召开,各种文件不断出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由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及时作出改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首先要改变旧的思想认识,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一、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
“思政课程”是全国所有高校都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十八大以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与“思政课程”相比,其他专业课课程注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课堂上少有思政教育,专业课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并不明显。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是对专业课课程现状和专业课任课教师的挑战。“课程思政”要求:各高校专业课任课教师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这无疑对过去“重技术轻德育”“重专业轻人文”的授课模式形成重大冲击,这也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方面必须做出改变。
落实好“课程思政”要求,要把握好三个着力点。一是要把握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课程思政必须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融入到教学内容、教学各个环节,成为专业课的一部分,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挖掘思政教育点,借机开展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观念传递和价值引领。二是要把握专业课程思政的参与主体,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教师培训、搭建交流平台等措施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执教能力,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理论水平,提高育人实践能力等。通过做好内容选题、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点和参与能力、互动能力,强化教育效果。三是要把握专业课程思政的三种类型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在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三种类型课程中时时处处注重强化思政教育的运用。
二、从“教书育人”到“三全育人”:突出立体式育人方式
任课教师一直是学校实施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其余服务人员在实施思政教育方面发挥作用并不明显。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不能仅仅依靠一线教师,而是要着力构建囊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求“树立所有人都有育人责任、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环境都有育人元素的观念,利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和一切方式,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以高校后勤管理处为例,其不应该只看到本身的服务功能,还应该其育人功能。
新时代,高校后勤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后勤服务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后勤工作者是“不上讲台的老师”,践行育人型管理模式。紧紧围绕“提升服务水平、强化育人功能”主题,加强队伍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学生为中心,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努力构建令学生满意的后勤服务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从“重智育轻德育”到“德智全面发展”:转变思想观念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与教育顶层设计、社会环境渲染、家长思想认识、教师重视程度等多方面息息相关,这种现象与我国倡导的“德智全面发展”理念相悖,需要及时纠正。
新时代,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高等教育要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大使命,要为国为党培养人才,个人理想信念要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这进一步明确了“立德”的重要性,培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与教授知识、技能同等重要,“德智”应该全面发展。
坚持“德智全面发展”,一是要做好学校顶层设计,从教学导向、考核评价、制度保障等方面强化对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提供浓厚的氛围。二是要重视“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德育和智育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价值观念和正能量。三是注意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从时间、空间等多维度加强德育教育,使教师、干部、服务人员等都提高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形成强化德育教育的合力,推动德智协同发展。
四、从“传统教育”到“智慧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载体
传统课堂教育仅仅依托的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20世纪以来推广的PPT教学也遇到了发展瓶颈。新时代,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出,很多应用于高校课堂教学。应用好这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即实施“智慧教育”,以契合学生的口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使信息传播、人际交流发生了深刻变革,然而这一变革契合了新时代大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许多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如清华大学研发的“雨课堂”,它与高校课堂很好地融合,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全程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时代的发展,加强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通过使用“智慧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充分认识到“智慧教育”与高校课堂融合的趋势,主动接受挑战,学习新技能,适应新时代。要找准“智慧教育”与高校课堂融合的契合点[4],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5-31(02).
[2]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3]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4]冯雪梅,温瑞.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以“雨课堂”的应用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6):81-85.
作者简介:
温瑞(1986—),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课题项目:河北省2020年高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研究》(GXDJ2020A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