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淮南子》自问世起便引人关注,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通过汉、隋、唐、宋、元、明、清的历代目录中的著录,探究《淮南子》的流传情况。
关键词:《淮南子》;历代目录;版本;研究;流传
《淮南子》是汉代前期的一部内容宏富、义理精深的著名典籍,流传至今己有两千多年。历代书目中对《淮南子》多有说明,今据汉代至清代的史志目录、官府藏书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探讨《淮南子》的流传情况。
一、《淮南子》的版本问题
从汉代至清代的史志目录、公藏目录、私藏目录有关《淮南子》的著录,可以大概看出《淮南子》在不同时期的版本流传情况。其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淮南子》性质归类
汉代至清代,正史的史志书目在著录《淮南子》时,都将它归到子部杂家类。这表明,在汉代至清代的漫长时期,《淮南子》的性质都被定为杂家。但是,在主流之外,还有“道家”说,“黄老”说,“新道家”说等几种。
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子》中有严师古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上文提及,《汉至》中的《淮南内》篇即今本《淮南子》。也就是说,根据《汉志》的著录,今本《淮南子》应归为道家类。虽然《汉志》本身就将此书归入杂家,但是笔者以为,《汉志》著录的是《淮南内外》,兼有论道和杂说,将其归入杂家也无不可。而且,《汉书·艺文志》对“杂家”有过定义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这里指出了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的特点,但只字不提“道”,而今本《淮南子》是以“道”贯穿始终的。
由于《淮南子》本身思想的复杂性,导致了对其性质认识的见仁见智,因此对于《淮南子》性质的问题,最好的方法还是尊重历代书目之说。
(二)《淮南子》书名问题
在《淮南子》的书名上,历代书目的著录有以下几种:淮南,淮南子,淮南鸿烈。而《淮南子》的书名,最早的是《鸿烈》,《淮南子·要略》篇中有语“此《鸿烈》之《泰族》也”,许慎注曰:“鸿,大也。烈,功也。凡二十篇,总谓之《鸿烈》。” 后来汉成帝时刘向校书,撰写《别录》,把《内篇》、《外篇》总称为《淮南》,“光禄大夫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又有十九篇者,谓之《淮南外篇》”(《淮南鸿烈解叙》)。因此,从历代书目上看,最早著录《淮南子》的《汉文志》是继承了刘向校书后的“淮南”之名,著录曰: “《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二十三篇。”颜师古注说:“《内篇》论道,《外篇》杂说。”而《淮南》在《隋书·经籍志》中和以后的书目中称“子”始于《西京杂记》,它说:“淮南王安,著《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号为《淮南子》,一曰《刘安子》。”
因此,刘安自称的《鸿烈》,即《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淮南内》,也是后世流传至今的《淮南子》。
(三)《淮南子》的作者问题
《淮南王》的作者问题一直有所争议,有“刘安一人所作”说和“刘安众门人所作”说。
“刘安一人所作”说。《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内》时,注明作者为“王安”,是为淮南王刘安之率笔。后代的正史《艺文志》都同《汉志》,著录《淮南子》作者为淮南王刘安,《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之《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各种公藏书目、私藏书目都是如此。
“刘安众门人所作”说。由于《淮南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加之刘安手下门客众多,所以《淮南子》作者为刘安的一众门人所作的说法流传已久。
这两种说法虽仍认为《淮南子》出于众人之手,但对刘安之于《淮南子》的贡献已多有肯定。
(四)《淮南子》的卷书问题
在卷书上,《淮南子》有两种:二十一卷本和二十八卷本。
二十一卷本始见于《汉志》:“淮南内二十一篇。王安。”与《汉书》本传相同。而淮南王在《要略》中说:故著二十篇”。不含序言性质的《要略》。《汉志》称“篇”,与后世的“卷”,乃记载材料的不同,实质无异。盖因上文提及的,《汉志》的《淮南内》,也是后世的《淮南子》。以后的《隋书》、《唐书》、《宋史》、《明史》等历代正史,都有二十一卷的版本记录。清代乾隆进士、江苏武进庄边吉据此并参以《道藏》,详加校定,为后代众多丛书如《四部备要》、《子书二十五种汇涵》、《二十二子》、《诸子集成》、《子书四十八部》、《十子全书》等所收藏。至于清际及近人校勘、刻印的二十一卷本,则不胜枚举。
二十八卷本,是把《原道》、《椒真》、《天文》、《地形》、《时则》、《主术》、《记论》七篇分为上下,成二十八之数。此本最早为明英宗正统十年刻《道藏》本,入《道藏·太清部》八百六十三册至八百六十七册。
二、《淮南子》的研究及流传
《淮南子》自问世起,便引起统治阶层和同代学者的关注。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 年),淮南王刘安将此书进献于朝廷,何时流出禁内,已不可考。根据清前历代书目的著录情况,可见《淮南子》一直都颇受重视,正史中有《艺文志》或《经籍志》的,皆著录此书。在公藏书目和私藏书目方面,《淮南子》亦多为重点收录。但是,根据历代书目也可以看出,《淮南子》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受到重视的程度也不同,这一点可由《淮南子》的相关研究著作的情况可以看出。
(一)西汉,逐渐流传在外
根据文献,普刚问世的《淮南子》,除了汉武帝收入禁中阅读,司马迁撰写《史记》亦受其影响。《史记·天官书》与《淮南子》有隐约的继承关系。孙星衍亦认为,《史记·天官书》中“有经星为五官”中日“紫宫东日防心”,“似本《淮南子·天文》‘紫宫者,太一之居也”。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中也说:“太史公《天官书》多承《淮南》之文,唯改太阴为岁阴,其说岁星晨出之月,与《淮南》常差两月,一举夏正,一用天正,似异而实同。太史公亦用岁阴纪年,如太初元年阏逢摄提格,其明证矣。自太初改宪以后,刘子骏《三统术》但有推太岁所在法,别无言太阴者 ,盖畴人子弟失其传 ,已非一 日。班氏《天文志》虽承史公之文,而改岁阴为太岁,不复言太阴,是东汉人已不知太阴、太岁之有别矣。”而后扬雄的《法言》对《淮南子》进行评论:“或问:‘淮南 、太史公者,其多知欤?曷其杂也!日:‘杂乎? 杂! 人病以多知为杂,惟圣人为不杂。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矣。”及至西汉末年,刘向校书,《淮南子》亦列其中,“淮南”一名就为刘向所定,后又为《汉志》所用。因此,《淮南子》在西汉时期,已渐渐从宫中流传出世。 (二)东汉,研究峰起
在书写主要载体尚为简帛的时代,典籍的流传是比较困难的。然经过西汉,东汉时期出现一股《淮南子》的研究热潮,说明其流传已经比较广泛。《四库全书总目》也对此专门写了一段介绍。最开始是许慎为《淮南子》做注,其书名《淮南间话》今存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及《宋史·艺文志》中。稍后东汉著名古文经学家马融,亦曾注过《淮南子》,然其书今已失传。范哗《后汉书·马融传》中载:“融注《淮南子》”。从马融开始,其一脉皆有研究《淮南子》。师承马融的延笃、卢植都有注过《淮南子》。延笃所注之《淮南子》,见于《文选·检康<养生论>》的李善注文之中,今仅存一条,其余亡佚。
(三)魏晋至明,沉寂
东汉以后,直至明代,在《淮南子》的研究上似乎进入了一个沉寂期。在各类书目中著录的《淮南子》,皆为东汉的许高二注,此外并没有能与其比肩的专门研究《淮南子》的著作出现。在这么长的一段时期内,虽然《淮南子》依然在正史和各类书目中占据一席之地,内容更为各种类典籍所引用,甚至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而传播愈广,但是其研究始终陷于低谷期,这就表明这时的《淮南子》没有真正引起学者文人的重视。究其原因,许是其思想驳杂且偏于道家,而儒佛兴盛,故被边缘化了。
(三)清代,复兴
及至清代,学术兴盛,尤其乾嘉之学。《淮南子》研究也搭乘了这股风潮。
据笔者找到的清代书目,其记著录的有关《淮南子》的研究著作主要有:钱塘《淮南天文训补注》、顾广圻《淮南子校勘记》、刘台拱《淮南子补校》、陈昌齐《淮南子正误》、汪文台《淮南子校勘记》、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及《补遗》六卷、罗士琳《淮南天文训存疑》。不仅在数量上,研究类型也有了发展。在版本校勘、辨音、释义、拱误等的考据方面,如刘台拱《淮南子补校》和汪文台《淮南子校勘记》等。对《淮南子·天文训》的研究上,钱塘的《淮南子天文训补注》,已带有较明显的专门研究意味。
综上所述,从历代目录看出《淮南子》的流传情况很有意思:汉代和清代是古代《淮南子》传播的两座高峰,中间的魏晋至明处于沉寂低谷期,被主流边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朝代的社会思想。总之,《淮南子》的流传与其本身的驳杂思想和时代社会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6.
[2] (唐)魏征等撰.隋书[M]. 北京市:中华书局, 1973.08.
[3](后晋)刘昫.旧唐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M].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5] (元)脱脱.宋史[M].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作者简介:潘思宇(1989.10.27——):女,25岁,汉族,籍贯广西桂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魏晋南北朝文学方向。
关键词:《淮南子》;历代目录;版本;研究;流传
《淮南子》是汉代前期的一部内容宏富、义理精深的著名典籍,流传至今己有两千多年。历代书目中对《淮南子》多有说明,今据汉代至清代的史志目录、官府藏书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探讨《淮南子》的流传情况。
一、《淮南子》的版本问题
从汉代至清代的史志目录、公藏目录、私藏目录有关《淮南子》的著录,可以大概看出《淮南子》在不同时期的版本流传情况。其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淮南子》性质归类
汉代至清代,正史的史志书目在著录《淮南子》时,都将它归到子部杂家类。这表明,在汉代至清代的漫长时期,《淮南子》的性质都被定为杂家。但是,在主流之外,还有“道家”说,“黄老”说,“新道家”说等几种。
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子》中有严师古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上文提及,《汉至》中的《淮南内》篇即今本《淮南子》。也就是说,根据《汉志》的著录,今本《淮南子》应归为道家类。虽然《汉志》本身就将此书归入杂家,但是笔者以为,《汉志》著录的是《淮南内外》,兼有论道和杂说,将其归入杂家也无不可。而且,《汉书·艺文志》对“杂家”有过定义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这里指出了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的特点,但只字不提“道”,而今本《淮南子》是以“道”贯穿始终的。
由于《淮南子》本身思想的复杂性,导致了对其性质认识的见仁见智,因此对于《淮南子》性质的问题,最好的方法还是尊重历代书目之说。
(二)《淮南子》书名问题
在《淮南子》的书名上,历代书目的著录有以下几种:淮南,淮南子,淮南鸿烈。而《淮南子》的书名,最早的是《鸿烈》,《淮南子·要略》篇中有语“此《鸿烈》之《泰族》也”,许慎注曰:“鸿,大也。烈,功也。凡二十篇,总谓之《鸿烈》。” 后来汉成帝时刘向校书,撰写《别录》,把《内篇》、《外篇》总称为《淮南》,“光禄大夫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又有十九篇者,谓之《淮南外篇》”(《淮南鸿烈解叙》)。因此,从历代书目上看,最早著录《淮南子》的《汉文志》是继承了刘向校书后的“淮南”之名,著录曰: “《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二十三篇。”颜师古注说:“《内篇》论道,《外篇》杂说。”而《淮南》在《隋书·经籍志》中和以后的书目中称“子”始于《西京杂记》,它说:“淮南王安,著《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号为《淮南子》,一曰《刘安子》。”
因此,刘安自称的《鸿烈》,即《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淮南内》,也是后世流传至今的《淮南子》。
(三)《淮南子》的作者问题
《淮南王》的作者问题一直有所争议,有“刘安一人所作”说和“刘安众门人所作”说。
“刘安一人所作”说。《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内》时,注明作者为“王安”,是为淮南王刘安之率笔。后代的正史《艺文志》都同《汉志》,著录《淮南子》作者为淮南王刘安,《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之《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各种公藏书目、私藏书目都是如此。
“刘安众门人所作”说。由于《淮南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加之刘安手下门客众多,所以《淮南子》作者为刘安的一众门人所作的说法流传已久。
这两种说法虽仍认为《淮南子》出于众人之手,但对刘安之于《淮南子》的贡献已多有肯定。
(四)《淮南子》的卷书问题
在卷书上,《淮南子》有两种:二十一卷本和二十八卷本。
二十一卷本始见于《汉志》:“淮南内二十一篇。王安。”与《汉书》本传相同。而淮南王在《要略》中说:故著二十篇”。不含序言性质的《要略》。《汉志》称“篇”,与后世的“卷”,乃记载材料的不同,实质无异。盖因上文提及的,《汉志》的《淮南内》,也是后世的《淮南子》。以后的《隋书》、《唐书》、《宋史》、《明史》等历代正史,都有二十一卷的版本记录。清代乾隆进士、江苏武进庄边吉据此并参以《道藏》,详加校定,为后代众多丛书如《四部备要》、《子书二十五种汇涵》、《二十二子》、《诸子集成》、《子书四十八部》、《十子全书》等所收藏。至于清际及近人校勘、刻印的二十一卷本,则不胜枚举。
二十八卷本,是把《原道》、《椒真》、《天文》、《地形》、《时则》、《主术》、《记论》七篇分为上下,成二十八之数。此本最早为明英宗正统十年刻《道藏》本,入《道藏·太清部》八百六十三册至八百六十七册。
二、《淮南子》的研究及流传
《淮南子》自问世起,便引起统治阶层和同代学者的关注。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 年),淮南王刘安将此书进献于朝廷,何时流出禁内,已不可考。根据清前历代书目的著录情况,可见《淮南子》一直都颇受重视,正史中有《艺文志》或《经籍志》的,皆著录此书。在公藏书目和私藏书目方面,《淮南子》亦多为重点收录。但是,根据历代书目也可以看出,《淮南子》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受到重视的程度也不同,这一点可由《淮南子》的相关研究著作的情况可以看出。
(一)西汉,逐渐流传在外
根据文献,普刚问世的《淮南子》,除了汉武帝收入禁中阅读,司马迁撰写《史记》亦受其影响。《史记·天官书》与《淮南子》有隐约的继承关系。孙星衍亦认为,《史记·天官书》中“有经星为五官”中日“紫宫东日防心”,“似本《淮南子·天文》‘紫宫者,太一之居也”。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中也说:“太史公《天官书》多承《淮南》之文,唯改太阴为岁阴,其说岁星晨出之月,与《淮南》常差两月,一举夏正,一用天正,似异而实同。太史公亦用岁阴纪年,如太初元年阏逢摄提格,其明证矣。自太初改宪以后,刘子骏《三统术》但有推太岁所在法,别无言太阴者 ,盖畴人子弟失其传 ,已非一 日。班氏《天文志》虽承史公之文,而改岁阴为太岁,不复言太阴,是东汉人已不知太阴、太岁之有别矣。”而后扬雄的《法言》对《淮南子》进行评论:“或问:‘淮南 、太史公者,其多知欤?曷其杂也!日:‘杂乎? 杂! 人病以多知为杂,惟圣人为不杂。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矣。”及至西汉末年,刘向校书,《淮南子》亦列其中,“淮南”一名就为刘向所定,后又为《汉志》所用。因此,《淮南子》在西汉时期,已渐渐从宫中流传出世。 (二)东汉,研究峰起
在书写主要载体尚为简帛的时代,典籍的流传是比较困难的。然经过西汉,东汉时期出现一股《淮南子》的研究热潮,说明其流传已经比较广泛。《四库全书总目》也对此专门写了一段介绍。最开始是许慎为《淮南子》做注,其书名《淮南间话》今存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及《宋史·艺文志》中。稍后东汉著名古文经学家马融,亦曾注过《淮南子》,然其书今已失传。范哗《后汉书·马融传》中载:“融注《淮南子》”。从马融开始,其一脉皆有研究《淮南子》。师承马融的延笃、卢植都有注过《淮南子》。延笃所注之《淮南子》,见于《文选·检康<养生论>》的李善注文之中,今仅存一条,其余亡佚。
(三)魏晋至明,沉寂
东汉以后,直至明代,在《淮南子》的研究上似乎进入了一个沉寂期。在各类书目中著录的《淮南子》,皆为东汉的许高二注,此外并没有能与其比肩的专门研究《淮南子》的著作出现。在这么长的一段时期内,虽然《淮南子》依然在正史和各类书目中占据一席之地,内容更为各种类典籍所引用,甚至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而传播愈广,但是其研究始终陷于低谷期,这就表明这时的《淮南子》没有真正引起学者文人的重视。究其原因,许是其思想驳杂且偏于道家,而儒佛兴盛,故被边缘化了。
(三)清代,复兴
及至清代,学术兴盛,尤其乾嘉之学。《淮南子》研究也搭乘了这股风潮。
据笔者找到的清代书目,其记著录的有关《淮南子》的研究著作主要有:钱塘《淮南天文训补注》、顾广圻《淮南子校勘记》、刘台拱《淮南子补校》、陈昌齐《淮南子正误》、汪文台《淮南子校勘记》、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及《补遗》六卷、罗士琳《淮南天文训存疑》。不仅在数量上,研究类型也有了发展。在版本校勘、辨音、释义、拱误等的考据方面,如刘台拱《淮南子补校》和汪文台《淮南子校勘记》等。对《淮南子·天文训》的研究上,钱塘的《淮南子天文训补注》,已带有较明显的专门研究意味。
综上所述,从历代目录看出《淮南子》的流传情况很有意思:汉代和清代是古代《淮南子》传播的两座高峰,中间的魏晋至明处于沉寂低谷期,被主流边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朝代的社会思想。总之,《淮南子》的流传与其本身的驳杂思想和时代社会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6.
[2] (唐)魏征等撰.隋书[M]. 北京市:中华书局, 1973.08.
[3](后晋)刘昫.旧唐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M].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5] (元)脱脱.宋史[M].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作者简介:潘思宇(1989.10.27——):女,25岁,汉族,籍贯广西桂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魏晋南北朝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