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课堂要准确地定位好教学内容目标、学生目标和教师目标,只有把这三个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使得学习内容、学生和教师得到升华,才能更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目标 有效 课堂效率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可见,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达到语文教学有效性最为关键的一步。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它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时间的限制。一堂语文课,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确定性。但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因目标不明确而造成的教学随意性、盲目性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如何才能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深刻解读文本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取文本中的养分,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备课的方法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已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
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找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我通过反复研读文本及艾青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不同人对这首诗不同的鉴赏文后,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通过提供给学生两则作者不同的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诗歌,让学生掌握了一首诗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优先考虑学生,充分了解学情
教材是由富有高度智慧的专家编写的,学习目标是由拥有丰富知识的教师制定出来的,我们总免不了站在自己的高度来理解、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来设计教学目标。老师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却可能困难重重。如果我们制定教学目标仅仅依据教材,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就会遇到麻烦,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因此,要达到语文教学的有效,课前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了解,关注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找准教学目标的起点。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明确、集中、教学难度适合学生的课时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从一个较长的过程来看,我们追求学得更难,其结果是学得更少,学习效率更低。打个比方,背诵十篇文章,但没有一篇完成,“成果”为零;背诵一篇文章,完成了,“成果”为壹,壹大于零!另外,高难度的学习内容也迫使老师“满堂灌”,难以抽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结果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吸引力,导致课堂低效无效。
了解學情还要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比如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学习兴趣上的差异等,这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
三、关注学生发展,科学设计目标
我们平时所上的每一节语文课,表面上看起来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内容方面却是相连的、在策略上是一致的、在方法上是互助的。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个课时,而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每节课的教学要求,用系统的思维来思考课堂问题,科学设计目标。从纵向看,语文教学目标有四个层次:课标意识——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课时目标。课时目标指向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指向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指向总目标,从而使每一节课都指向总目标,实现同向用力,这就是系统思考的要旨所在。如同拔河,同一个队伍的所有成员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用力,同时用力,一气呵成。每节课的目标轨迹都应是朝着总目标的方向“前进”。
因此,制订语文教学的课堂目标,必须依据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纵向层次和横向范围来精心考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纵横的交叉点上提炼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扎实、有效果,既有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的针对性,又有体现综观全局、以点驭面的整体性;既有具体描述,便于检测评定的明确性,又有实施达成,抓住课堂的情景生成,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机智应变、灵活处理。这样不但可以实现目标,还能获得“意外惊喜”,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目标 有效 课堂效率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可见,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达到语文教学有效性最为关键的一步。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它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时间的限制。一堂语文课,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确定性。但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因目标不明确而造成的教学随意性、盲目性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如何才能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深刻解读文本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取文本中的养分,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备课的方法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已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
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找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我通过反复研读文本及艾青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不同人对这首诗不同的鉴赏文后,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通过提供给学生两则作者不同的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诗歌,让学生掌握了一首诗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优先考虑学生,充分了解学情
教材是由富有高度智慧的专家编写的,学习目标是由拥有丰富知识的教师制定出来的,我们总免不了站在自己的高度来理解、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来设计教学目标。老师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却可能困难重重。如果我们制定教学目标仅仅依据教材,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就会遇到麻烦,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因此,要达到语文教学的有效,课前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了解,关注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找准教学目标的起点。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明确、集中、教学难度适合学生的课时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从一个较长的过程来看,我们追求学得更难,其结果是学得更少,学习效率更低。打个比方,背诵十篇文章,但没有一篇完成,“成果”为零;背诵一篇文章,完成了,“成果”为壹,壹大于零!另外,高难度的学习内容也迫使老师“满堂灌”,难以抽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结果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吸引力,导致课堂低效无效。
了解學情还要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比如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学习兴趣上的差异等,这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
三、关注学生发展,科学设计目标
我们平时所上的每一节语文课,表面上看起来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内容方面却是相连的、在策略上是一致的、在方法上是互助的。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个课时,而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每节课的教学要求,用系统的思维来思考课堂问题,科学设计目标。从纵向看,语文教学目标有四个层次:课标意识——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课时目标。课时目标指向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指向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指向总目标,从而使每一节课都指向总目标,实现同向用力,这就是系统思考的要旨所在。如同拔河,同一个队伍的所有成员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用力,同时用力,一气呵成。每节课的目标轨迹都应是朝着总目标的方向“前进”。
因此,制订语文教学的课堂目标,必须依据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纵向层次和横向范围来精心考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纵横的交叉点上提炼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扎实、有效果,既有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的针对性,又有体现综观全局、以点驭面的整体性;既有具体描述,便于检测评定的明确性,又有实施达成,抓住课堂的情景生成,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机智应变、灵活处理。这样不但可以实现目标,还能获得“意外惊喜”,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