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车祸新闻”该怎么做,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某些车祸新闻对于血腥现场的过度描写,常常令受众无法忍受。而在《新安晚报》的“‘霸王车’撞痛合肥”的报道中,记者则很好地拿捏住了这个“度”,本着人文关怀、质疑不泄愤、监督不盲目、揭露问题同时探究解决方案的原则,表现出对生命的敬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把关注点放在对车祸的反思和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上。“‘霸王车’撞痛合肥”的报道,虽然起因是车祸,但并没有停留车祸新闻本身,而是将其转化成重大民生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通过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形式将报道不断引向深入,让车祸新闻报道从感性走向理性,使得车祸新闻也能做成精品新闻。
关键词:车祸新闻;民生事件;新闻策划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55-02
还记得2010年的年初,短短的14天,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运料车三类车辆(统称“三车”),在合肥连续引发了多起交通事故,夺走了15个本来对生活充满梦想的生命,令人触目惊心。而此前和之后,安徽合肥的“三车”连续制造了一系列交通事故,短时间内夺走了数十条人命。因为“三车”行驶横冲直撞,肇事后又不吸取教训,所以合肥市民都愤怒地将其称为“霸王车”,《新安晚报》曾连续对此进行追踪报道。如今,虽然已经过去了3年,但对于当时参与报道的笔者来说,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霸王车”车轮下逝去的生命,对于统计单位来说或许只是一个个冷漠的数字,可是对于每个生命所在的家庭来说,那就是一个个生活希望的寄托、一段段无法磨灭的情感。
一、媒体的责任和良心的拷问
对于每个正常的人来说,面对生命的瞬间凋零,面对肆意乱为的暴行,面对少数人的冷漠无知,都不会无动于衷。尤其对于被赋予党和人民喉舌职责的媒体,和被读者寄予“不畏强权、敢于监督、伸张正义”厚望的记者,面对“霸王车”轮下的冤魂,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那么就会经受无比严酷的良心拷问,就会丧失对于媒体责任的追求。
2010年1月14日和15日,《新安晚报》连续对1月13日晚上发生“霸王车”撞死一对打工夫妻的交通事故进行追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众多市民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打工夫妻离世的悲恸和对“霸王车”肆意妄为的悲愤,而在此后的几天里,“霸王车”们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疯狂,接连肇事并致多人丧生。作为媒体,此时不应缺席,我们有责任记录下这段不应发生的历史,对连续发生的“霸王车”肇事事件进行追踪报道。
如果说媒体的责任让我们被动地去做一些事,那么良心的拷问则逼迫我们面对生命的凋零,必须要主动去做一些事,进行报道策划,不仅报道事件本身,更要关注一些幕后的东西,追问“霸王车”肇事的深层次原因,形成集束式、连续性的大型报道,在打动人心的同时,对责任进行探究和追问。
《新安晚报》的编辑和记者于是进行周密安排、精心谋划、实时追踪,一方面派出记者对“霸王车”的超速、超限、闯红灯等一系列劣迹进行体验式报道 ,深夜蹲守“霸王车”频繁出没的路口和工地;另一方面,安排记者追踪采访一起起已经发生的车祸,对死者家庭进行探访并对死者家属进行采访,详细了解丧生于“霸王车”车轮下的逝者生前生活、工作状况,将每一个逝去的生命还原成一个个鲜活而丰满的人,让读者了解他们生前的生活、奋斗、经历、梦想、情感,希望以此唤醒人们尤其“霸王车”司机对于生命的珍视。
在此过程中,《新安晚报》连续发表了《轰隆隆的渣土车上写着两个字:吃人!》、《扮靓别人家,自己家却碎了》、《时间啊,逆转11小时吧》、《黑头渣土车,工地玩“潜伏”》、《再也没有机会孝敬爸妈了》、《听听渣土车老板的大实话:在合肥运渣土更赚钱》等报道,同时对个别官员面对“霸王车”肇事的冷漠表态进行写实报道,让人们对“霸王车”的痛恨和对逝者的同情,达到了顶点。
悲剧是不能被轻易忘却的,肇事者应该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在“‘霸王车’撞痛合肥”的追踪报道过程中,《新安晚报》始终坚持实名监督,对肇事的“霸王车”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三车”曝光其车牌、车主和司机姓名、所属单位和企业,而那些对于“霸王车”管理负有有责任的政府相关部门,《新安晚报》也是有一说一,同样采取实名见报。
《新安晚报》此后将“‘霸王车’撞痛合肥”作为常设栏目,在重要版面见报,有时1天推出两三个版,对“霸王车”进行追踪报道。此后至今,一旦发生“霸王车”肇事,《新安晚报》就会在报纸版面上推出这一栏目。
二、报道的持续和策划的跟进
《新安晚报》在报道合肥各部门采取的治理“霸王车”政策和措施的同时,创新实名监督的方式,把合肥市建委、交警、城管、运管、安监、农机等监督“霸王车”的部门的负责人请到报社,与“三车”司机、市民面对面,倾听各方意见,随后刊登了《众部门圆桌边给“霸王车”把脉》。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在社会上,“霸王车”被人人喊打、人人举报。
一直以来,《新安晚报》就特别注重策划和报道的延续性,特别重视系列报道和追踪报道,“‘霸王车’撞痛合肥”也是如此。从2010年至今的3年里,以此为主题,《新安晚报》连续追踪数十起由“三车”超速、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引发的车祸,报道力度、监督力度都非常大,统一的报道主题一以贯之,强化了报道效果,多次受到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的肯定。其中一篇阅评的标题就是《“‘霸王车’撞痛合肥”专题报道体现媒体责任》,认为“‘霸王车’撞痛合肥”凸显了媒体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体现出了较高的策划水平和媒体品格,是都市报由单纯猎奇式的事故报道向关注民生的深度报道转变的有益探索。
三、形式的多样和监督的力量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带领着一群有良心的媒体人,《新安晚报》在推出“‘霸王车’撞痛合肥”的系列报道的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车祸现场的报道和对情感的宣泄。 应该说,对于“霸王车”的治理,合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诸多措施。比如:合肥市政府宣布建立由交警、城管、建委等多部门参与的执法联动机制;“三车”所属企业每发生一起较大事故将被处以5~10万元的罚款,发生两次以上的处以10万元以上罚款并暂扣企业生产许可证;政府出资为渣土车安装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些政策措施实施到哪一步了?效果如何?过了一段时间后,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措施已经启动并发挥作用,但也有不少措施仍停留在口头上,看似致命的“拳脚功夫”因为没有施展开来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新安晚报》于是以整版篇幅刊登了记者的调查报道《“霸王车”被打痛了吗?》,“剑指”合肥市出台的一系列整治“霸王车”的措施仍是一纸空文。
对事件本身的记录式报道、记者的调查性报道、管理部门的访谈式报道、表达立场的评论、对各类整治“霸王车”措施的消息报道、实地探访的体验式报道、揭露“霸王车”形成原因的暗访式报道、生动清晰展示问题关键的图标报道,等等,《新安晚报》对于“‘霸王车’撞痛合肥”的系列报道,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对“霸王车”进行全面追踪报道,没有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把“霸王车”现象看成是关系重大的民生事件,推陈出新,满足了读者和市民大信息量的阅读需求,展示了舆论监督的力量。
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舆论“轰炸”后,“霸王车”的车主和司机难道就没有吸取一点儿教训?究竟是“霸王车”的司机的问题还是管理的问题?合肥市曾经出台过众多治理“霸王车”的法规、政策,难道就起不到作用吗……《新安晚报》不仅加大力度对“霸王车”进行深度追踪,而且连续对“霸王车”现象进行立场鲜明的评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展示报社的立场。《监管“霸王车”岂能大路朝天各管一边》、《生命面前,再苛刻的问责也不为过》等评论,克服了单一的新闻语言模式,稿件充满了战斗力。
四、舆论的方向和追问的彻底
面对一个个因为“霸王车”而逝去的生命,任何人都有理由表达对于“霸王车”及管理部门的愤怒,媒体也有充足理由表达愤怒。但是,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一味地情感宣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理性对待以求治本之道,才能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
车祸新闻该怎么做,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某些媒体对于血腥现场的过度描写,常常令受众无法忍受。而在整组“‘霸王车’撞痛合肥”的报道中,《新安晚报》很好地拿捏住了这个“度”,本着人文关怀、质疑不泄愤、监督不盲目、揭露问题同时探究解决方案的原则,把“霸王车”事件当成重大民生问题进行对待,表现出对生命的敬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好地避免了刺激文字、血腥图片的大量出现,始终把关注点放在对车祸的反思和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上。
“‘霸王车’撞痛合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将追问进行彻底。在报道悲剧、追问缘由、监督曝光的同时,“‘霸王车’撞痛合肥”并没有一边倒地宣泄愤怒和追问责任,而是不断地深入分析“霸王车”的真实成因,切中了“三车”之乱的要害。给被监督者以说话的机会,给管理部门以发出应对措施的空间,是我们进行舆论监督报道要遵循的原则,否则就会出现导向偏差。为了能够了解“霸王车”的成因,记者对“霸王车”司机、车主和所属企业进行采访,并且亲身体验“三车”司机的生活,充分表达“三车”司机、车主和所属企业的话语。
虽然对于“霸王车”的管理和整治,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一直饱受诟病,但理性地来看,合肥市的相关部门在这个问题上并非一直不作为,而是陆续出台了很多整治措施,虽然有些效果并不显著。《首批追责令射向“霸王车”》、《合肥市市长痛斥“三车”肇事:是可忍孰不可忍》、《监督员盯死渣土车》、《30万!“三车”整治第一大罚单开出》等稿件,让市民看到了合肥市政府解决“霸王车”问题的决心。
“‘霸王车’撞痛合肥”虽然起因是车祸,但是报道并没有停留车祸新闻本身,也没有过多地渲染车祸的血腥和悲伤,而是将其转化成重大民生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通过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形式将报道不断引向深入,让车祸新闻报道从感性走向理性,使得车祸新闻也能做成精品新闻。
参考文献:
[1] 陈祥林.车祸新闻报道“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合理解读[J].今传媒,2009(6).
[2] 庄育平.以深度报道为地方都市报“增值”“增效”[J].中国记者,2013(5).
[3] 张炜.新闻报道与理性思维[J].新闻战线,2012(12).
关键词:车祸新闻;民生事件;新闻策划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55-02
还记得2010年的年初,短短的14天,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运料车三类车辆(统称“三车”),在合肥连续引发了多起交通事故,夺走了15个本来对生活充满梦想的生命,令人触目惊心。而此前和之后,安徽合肥的“三车”连续制造了一系列交通事故,短时间内夺走了数十条人命。因为“三车”行驶横冲直撞,肇事后又不吸取教训,所以合肥市民都愤怒地将其称为“霸王车”,《新安晚报》曾连续对此进行追踪报道。如今,虽然已经过去了3年,但对于当时参与报道的笔者来说,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霸王车”车轮下逝去的生命,对于统计单位来说或许只是一个个冷漠的数字,可是对于每个生命所在的家庭来说,那就是一个个生活希望的寄托、一段段无法磨灭的情感。
一、媒体的责任和良心的拷问
对于每个正常的人来说,面对生命的瞬间凋零,面对肆意乱为的暴行,面对少数人的冷漠无知,都不会无动于衷。尤其对于被赋予党和人民喉舌职责的媒体,和被读者寄予“不畏强权、敢于监督、伸张正义”厚望的记者,面对“霸王车”轮下的冤魂,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那么就会经受无比严酷的良心拷问,就会丧失对于媒体责任的追求。
2010年1月14日和15日,《新安晚报》连续对1月13日晚上发生“霸王车”撞死一对打工夫妻的交通事故进行追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众多市民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打工夫妻离世的悲恸和对“霸王车”肆意妄为的悲愤,而在此后的几天里,“霸王车”们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疯狂,接连肇事并致多人丧生。作为媒体,此时不应缺席,我们有责任记录下这段不应发生的历史,对连续发生的“霸王车”肇事事件进行追踪报道。
如果说媒体的责任让我们被动地去做一些事,那么良心的拷问则逼迫我们面对生命的凋零,必须要主动去做一些事,进行报道策划,不仅报道事件本身,更要关注一些幕后的东西,追问“霸王车”肇事的深层次原因,形成集束式、连续性的大型报道,在打动人心的同时,对责任进行探究和追问。
《新安晚报》的编辑和记者于是进行周密安排、精心谋划、实时追踪,一方面派出记者对“霸王车”的超速、超限、闯红灯等一系列劣迹进行体验式报道 ,深夜蹲守“霸王车”频繁出没的路口和工地;另一方面,安排记者追踪采访一起起已经发生的车祸,对死者家庭进行探访并对死者家属进行采访,详细了解丧生于“霸王车”车轮下的逝者生前生活、工作状况,将每一个逝去的生命还原成一个个鲜活而丰满的人,让读者了解他们生前的生活、奋斗、经历、梦想、情感,希望以此唤醒人们尤其“霸王车”司机对于生命的珍视。
在此过程中,《新安晚报》连续发表了《轰隆隆的渣土车上写着两个字:吃人!》、《扮靓别人家,自己家却碎了》、《时间啊,逆转11小时吧》、《黑头渣土车,工地玩“潜伏”》、《再也没有机会孝敬爸妈了》、《听听渣土车老板的大实话:在合肥运渣土更赚钱》等报道,同时对个别官员面对“霸王车”肇事的冷漠表态进行写实报道,让人们对“霸王车”的痛恨和对逝者的同情,达到了顶点。
悲剧是不能被轻易忘却的,肇事者应该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在“‘霸王车’撞痛合肥”的追踪报道过程中,《新安晚报》始终坚持实名监督,对肇事的“霸王车”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三车”曝光其车牌、车主和司机姓名、所属单位和企业,而那些对于“霸王车”管理负有有责任的政府相关部门,《新安晚报》也是有一说一,同样采取实名见报。
《新安晚报》此后将“‘霸王车’撞痛合肥”作为常设栏目,在重要版面见报,有时1天推出两三个版,对“霸王车”进行追踪报道。此后至今,一旦发生“霸王车”肇事,《新安晚报》就会在报纸版面上推出这一栏目。
二、报道的持续和策划的跟进
《新安晚报》在报道合肥各部门采取的治理“霸王车”政策和措施的同时,创新实名监督的方式,把合肥市建委、交警、城管、运管、安监、农机等监督“霸王车”的部门的负责人请到报社,与“三车”司机、市民面对面,倾听各方意见,随后刊登了《众部门圆桌边给“霸王车”把脉》。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在社会上,“霸王车”被人人喊打、人人举报。
一直以来,《新安晚报》就特别注重策划和报道的延续性,特别重视系列报道和追踪报道,“‘霸王车’撞痛合肥”也是如此。从2010年至今的3年里,以此为主题,《新安晚报》连续追踪数十起由“三车”超速、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引发的车祸,报道力度、监督力度都非常大,统一的报道主题一以贯之,强化了报道效果,多次受到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的肯定。其中一篇阅评的标题就是《“‘霸王车’撞痛合肥”专题报道体现媒体责任》,认为“‘霸王车’撞痛合肥”凸显了媒体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体现出了较高的策划水平和媒体品格,是都市报由单纯猎奇式的事故报道向关注民生的深度报道转变的有益探索。
三、形式的多样和监督的力量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带领着一群有良心的媒体人,《新安晚报》在推出“‘霸王车’撞痛合肥”的系列报道的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车祸现场的报道和对情感的宣泄。 应该说,对于“霸王车”的治理,合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诸多措施。比如:合肥市政府宣布建立由交警、城管、建委等多部门参与的执法联动机制;“三车”所属企业每发生一起较大事故将被处以5~10万元的罚款,发生两次以上的处以10万元以上罚款并暂扣企业生产许可证;政府出资为渣土车安装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些政策措施实施到哪一步了?效果如何?过了一段时间后,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措施已经启动并发挥作用,但也有不少措施仍停留在口头上,看似致命的“拳脚功夫”因为没有施展开来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新安晚报》于是以整版篇幅刊登了记者的调查报道《“霸王车”被打痛了吗?》,“剑指”合肥市出台的一系列整治“霸王车”的措施仍是一纸空文。
对事件本身的记录式报道、记者的调查性报道、管理部门的访谈式报道、表达立场的评论、对各类整治“霸王车”措施的消息报道、实地探访的体验式报道、揭露“霸王车”形成原因的暗访式报道、生动清晰展示问题关键的图标报道,等等,《新安晚报》对于“‘霸王车’撞痛合肥”的系列报道,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对“霸王车”进行全面追踪报道,没有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把“霸王车”现象看成是关系重大的民生事件,推陈出新,满足了读者和市民大信息量的阅读需求,展示了舆论监督的力量。
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舆论“轰炸”后,“霸王车”的车主和司机难道就没有吸取一点儿教训?究竟是“霸王车”的司机的问题还是管理的问题?合肥市曾经出台过众多治理“霸王车”的法规、政策,难道就起不到作用吗……《新安晚报》不仅加大力度对“霸王车”进行深度追踪,而且连续对“霸王车”现象进行立场鲜明的评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展示报社的立场。《监管“霸王车”岂能大路朝天各管一边》、《生命面前,再苛刻的问责也不为过》等评论,克服了单一的新闻语言模式,稿件充满了战斗力。
四、舆论的方向和追问的彻底
面对一个个因为“霸王车”而逝去的生命,任何人都有理由表达对于“霸王车”及管理部门的愤怒,媒体也有充足理由表达愤怒。但是,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一味地情感宣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理性对待以求治本之道,才能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
车祸新闻该怎么做,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某些媒体对于血腥现场的过度描写,常常令受众无法忍受。而在整组“‘霸王车’撞痛合肥”的报道中,《新安晚报》很好地拿捏住了这个“度”,本着人文关怀、质疑不泄愤、监督不盲目、揭露问题同时探究解决方案的原则,把“霸王车”事件当成重大民生问题进行对待,表现出对生命的敬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好地避免了刺激文字、血腥图片的大量出现,始终把关注点放在对车祸的反思和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上。
“‘霸王车’撞痛合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将追问进行彻底。在报道悲剧、追问缘由、监督曝光的同时,“‘霸王车’撞痛合肥”并没有一边倒地宣泄愤怒和追问责任,而是不断地深入分析“霸王车”的真实成因,切中了“三车”之乱的要害。给被监督者以说话的机会,给管理部门以发出应对措施的空间,是我们进行舆论监督报道要遵循的原则,否则就会出现导向偏差。为了能够了解“霸王车”的成因,记者对“霸王车”司机、车主和所属企业进行采访,并且亲身体验“三车”司机的生活,充分表达“三车”司机、车主和所属企业的话语。
虽然对于“霸王车”的管理和整治,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一直饱受诟病,但理性地来看,合肥市的相关部门在这个问题上并非一直不作为,而是陆续出台了很多整治措施,虽然有些效果并不显著。《首批追责令射向“霸王车”》、《合肥市市长痛斥“三车”肇事:是可忍孰不可忍》、《监督员盯死渣土车》、《30万!“三车”整治第一大罚单开出》等稿件,让市民看到了合肥市政府解决“霸王车”问题的决心。
“‘霸王车’撞痛合肥”虽然起因是车祸,但是报道并没有停留车祸新闻本身,也没有过多地渲染车祸的血腥和悲伤,而是将其转化成重大民生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通过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形式将报道不断引向深入,让车祸新闻报道从感性走向理性,使得车祸新闻也能做成精品新闻。
参考文献:
[1] 陈祥林.车祸新闻报道“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合理解读[J].今传媒,2009(6).
[2] 庄育平.以深度报道为地方都市报“增值”“增效”[J].中国记者,2013(5).
[3] 张炜.新闻报道与理性思维[J].新闻战线,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