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尧臣:功夫在壶外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a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央视大剧《紫玉金砂》的人,无不被其中的主题壶“阴阳太极壶”的构思精妙、制作精巧而折服,这把被藏家以150万元收藏的紫砂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和他的儿子吕俊杰共同制作,笔者最近有幸见到了这位紫砂大师,他身穿一件红色的毛衣,眉宇之间自有一番温润如紫砂的韵味。
  


  
  学制壶一路领先
  
  1958年,18岁的吕尧臣被当地政府介绍到著名紫砂老艺人吴云根那里当学徒,出生于江苏宜兴的吕尧臣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他非凡的紫砂制壶天赋。有一天,师傅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谁能告诉我竹段壶上的手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师傅提的问题吕尧臣一下子就想到了,师兄师姐们还在冥思苦想的时候,吕尧臣答道:“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被石头压扁了,于是就扭曲了。”一番话说得师傅频频点头,当时的吕尧臣还只是个刚刚入门的学徒,自己还不能做制壶的工具,每天都跟在师兄师姐背后看他们做壶,他更从来没有学过做竹段壶,师傅见吕尧臣悟性高,从此以后特别关注他。“学徒三年,师傅没有骂过我一次。”吕尧臣说。师傅对吕尧臣格外青睐是因为他学什么都是一路领先,而师傅经常因为其他师兄师姐制壶工艺不好而生气,吕尧臣就亲眼看到有一次师傅发火把一位师姐做好的几个泥胎都扔掉了。
  
  心中有画、心到手到
  吕尧臣出师后被分配到宜兴市紫砂工艺厂,做了几年壶后,吕尧臣调到宜兴紫砂研究所工作,“在研究所10年,是我壶艺生涯中的飞跃。”吕尧臣说。在研究所。没有具体的任务,吕尧臣开始琢磨创新。他创作的“竹圈酒具”、“玉带壶”等作品屡获全国陶瓷美术评比金奖、银奖,吕尧臣有了“创作大师”之誉。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吕尧臣经常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交流,他看到展出的唐代瓷器中绞胎工艺非常精美,心想,紫砂土中也有很多种颜色,如果在紫砂中也运用这一工艺,一定能增加紫砂壶的艺术效果。回宜兴后,吕尧臣立刻开始实验起来,他很快发现,紫砂土中不同颜色的收缩率不同,很容易就烧裂了。吕尧臣经过无数次实验,不断调配,终于创成紫砂绞坭工艺(吕氏绞坭),使紫砂的形象更丰富多姿、千变万化。“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我都又有了更多的经验,正是这股动力让我不断实验,最后取得了成功。”此后,中国香港的一本杂志介绍了吕尧臣的紫砂绞坭工艺,称吕尧臣为“壶艺魔术师”,他在海外的知名度越来越大。
  “心中有画、心到手到。”在总结自己创作的紫砂壶为什么总是别有神韵时吕尧臣说,在闲暇的时间,吕尧臣喜欢到处游山玩水,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制入小小的紫砂壶中。有一次,在南京朝天宫,吕尧臣看到展出的慈禧用的中药箱,“那个红木的中药箱很大,是宝塔形的,上面小下面大,每个角度都有抽屉。这让我有了灵感,我想把它运用到紫砂壶上去。”于是吕尧臣创作了桌炉茶具,上面是壶,下面是杯子,把杯子放进去,壶和杯又成了一个整体。“我制壶总是先构思、给壶起名字。把主题和内容都想好了,再开始制作,心中有壶,很快就能做好。”吕尧臣最被人称道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紫砂工艺重要的是传承,但如果老是跟着前人学习。没有自己的个性,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时代在发展,紫砂壶也应该体现个人的风格。”为了创新,吕尧臣从不吝啬时间构思,他的贵妃出浴壶从构思到制壶,前后用了半年时间。
  
  吵架、排队、爬山比赛一壶难求
  
  成名之后,上门求壶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人为求吕尧臣的一把壶吵起架来。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位中国台湾的客人看了吕尧臣正在做的一把壶,很喜欢,给了吕尧臣5万港币做订金。壶做好了,吕尧臣的一位老朋友看到了,一定要买下它,吕尧臣碍于老朋友的面子,把壶交给了老朋友。“台湾客人来取壶的时候,发现壶已经没有了,和我老二媳妇吵起架来,我赶快拉走老二媳妇,唉!是我们没理啊!”最后,吕尧臣拿出他珍藏的一把好壶,交给了台湾客人,总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在宜兴,想买吕尧臣制的壶,都要排一个月以上的队,吕尧臣为了避免干扰,住进了藏在山中的宾馆,可就是这样,也还有很多人追到了宾馆。有一次,吕尧臣的两个朋友都想要他的一把壶,为了不让吕尧臣为难,他的二媳妇建议两位朋友爬山比赛,谁先爬到山顶,壶就归谁。“其中一个朋友太胖了,爬不过另外一个,只好让出壶。”吕尧臣笑着说。
  
  “阴阳太极壶”卖出150万元天价
  
  如今,68岁的吕尧臣过着简单的生活,早上6点多起床,工作两个小时,其余的时间玩赏琴棋书画,到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工作的时间非常少,我一直相信,功夫在壶外。”让吕尧臣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也都跟随父亲走上了制壶的道路,还做出了不小的成绩。
  卖出150万元天价的“阴阳太极壶”就是吕尧臣和他的儿子吕俊杰共同制作的,“电视剧的编剧设想用这把壶做剧中的主题壶时,他的想象天马行空,没想到最后我们还真的做出了实物。”这把壶取法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被誉为是“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艺术作品。两把壶合起来是一个圆,分开是两把壶,阴与阳、红与黑,传统文化精髓与紫砂显性语言的水乳交融让所有见过的人都叹为观止。
  每次去外地出差,吕尧臣都带着助手,助手是一家策划公司的工作人员,类似于明星的经纪人。“制壶的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还是要发扬团队精神。”吕尧臣说。据了解,在紫砂界,目前只有吕尧臣一家有请专门的策划公司的理念。吕尧臣从来提倡传统艺术要和现代科学相结合,他的儿子吕俊杰去美国,吕尧臣告诉他:“你什么都不要买,就买个全自动的窑回来。”于是,吕俊杰买回来的窑成了当时中国紫砂界最先进的窑。
其他文献
“坦洋工夫”雄风再起。如今,“坦洋工夫”这个百年历史品牌,正以新的希望重新逐鹿国内外茶叶市场。  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把茶业作为该市的3大主导产业之一加以扶持,坚持以提升茶业发展水平、促进茶农增收为目标。2006年福安市确定挖掘这一历史名茶作为该市茶叶公共品牌,引领全市茶产业发展,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打造一个品牌——坦洋工夫;每年品种改造一万亩,以提高坦洋工夫茶品
期刊
2008年11月,北京“中国会”会所,举行了一场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下午茶。其间,“华祥苑”董事长肖文华先生向到访中国的英国皇室成员安德鲁王子赠予了顶级中国茶叶——华祥苑“英伦风尚”系列。此次活动作为英国皇室王子访华行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英国皇室历史悠久的下午茶文化,安德鲁王子与中方代表一道品茶并就中英茶文化的渊源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众所周知,欧洲的下午茶起源于英国。1662年,英国凯瑟琳王后开
期刊
在北京,我们住在钟鼓楼附近,晨钟暮鼓中悠悠然然地逛胡同看市井,那是让人怀念的生活。  胡同总是曲曲折折地很幽远很漫长,可以由钟楼走到鼓楼,可以从南锣鼓巷走到斜烟袋胡同,可以由前海走到后海。如果没有檐前树间偶尔一声鸟鸣,如果没有四合院里隐隐约约传出的吱呀声,如果没有隔街胡同一声清脆的自行车铃,我会恍如走进明清时代。  我喜欢从钟楼走到鼓楼。然后到什刹海,因为这样行走一路都可以迎着阳光。先是钟楼后面的
期刊
在武夷山参加“第二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85岁高龄的台湾茶仙潘燕九。  说起和潘老的认识,还有个故事。我端着相机。在有着悠久历史的天心永乐禅寺禅茶文化节活动中紧张地拍摄,忽然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进入镜头。老者满面红光,精神矍铄,风度翩翩,我一连拍摄了好多张他的特写图片。由于参加禅茶节的人多,很多人和老者打招呼,我也不好意思上前多问,留下了些许遗憾。  不过,缘去缘又来
期刊
“坦洋工夫”之所以能驰名中外,原因在于其精致讲究的制作技艺。千锤百炼的工艺造就了坦洋工夫红茶的漂亮外形与酵厚滋味以及浓郁细腻的迷人香型。  对于闽红之首的“坦洋工夫”来说,它的采制有着复杂的工序。红茶工艺,从民间药用开始,不断臻于精制。由绿叶到红茶,要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诸多工序,方能成为醇厚香甜的饮料。  在坦洋村,还可以看到一些茶农家里依然留着烘焙茶用的焙窟和焙笼,其最后一道工序类似于
期刊
初识老唐的人,都会被他“尚武好茶”的性格所感染,谈笑问大而化之的个性,自然感叹结识了一位豪爽的茶友。然而在唐氏龙涓宝都“茶行”的三道“工作茶”,让人品味到了如同咏春拳刚柔并济的茶之味。    第一道:高香沁心    沸水高冲,熟悉的兰花香荡漾开来,不用多言语,金黄的茶汤带来了茶乡质朴的问候。就像铁观音盖不住的高香一般,刚见面的老唐热情地向大家讲述着“龙涓宝都”铁观音走进《李小龙传奇》剧组,成为其工
期刊
福安产茶历史悠久,随着茶叶市场贸易的发展,在清中期,福安坦洋茶市初兴,清·咸丰年问(公元1851年~公元1862年),坦洋茶叶贸易频繁,坦洋工夫红茶远销海外。以“乌”茶换“白”银,坦洋工夫红茶名扬四海。对外贸易,使福安茶商积累资金,增进见识,开明茶商先后发行小额“茶银票”弥补当时小额银币流通量不足。用于支付采茶、拣茶、制茶工资。茶银票发行充分利用茶农、茶工各阶层闲置剩余资金,利于茶行的经营,可在同
期刊
“坦洋工夫”重返巴马拿的消息不仅在巴拿马引起轰动,更一度成为国内茶界关注的话题。“坦洋工夫”曾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不仅奠定了它世界名茶的地位,也成为福安人代代传颂的动人故事。  然而,由于过去人们忽视档案管理与对品牌的珍爱,获奖金牌与证书都丢失了。政府、社团和民间人士都曾努力寻找,但都无功而返。人们只是从福安馆藏资料中找到有关福安商会选送的“坦洋工夫”红茶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
期刊
范惠,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会员、宜兴紫砂行业协会会员:其作品被选登《壶论》、《紫砂壶艺》(注:范惠主编)、《中国紫砂·名壶真迹鉴赏收藏》、《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获奖专刊》、《壶史》、《砂壶情缘》、《中华颂》等大型书刊。    “他的壶很靓,人更帅。”这是范惠迷对他的评价。范惠年纪很轻,戴着眼镜,爱好古典
期刊
提起海南,首先叫人联想的是阳光、沙滩还有海浪,但是你可曾想到这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还是华夏第一个迎接春的地方,这里还孕育了“华夏第一春茶”,五指山地区也是我国最南端的高山云雾茶叶产区。  难得有朋自远方来,给我们带来了“华夏第一春茶”——海南翠螺和海南水仙。这两款绿茶应该算是海南地区常见的绿茶品种,也是当地性价比较高的两款茶品。早春时节,寒气犹在,能在此时品上当年的新茶,春的气息也就因此荡漾开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