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既生活”是许多教育家终生所推崇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更应注重为学生创设条件,使之更方便更主动的在生活中寻找和体验学习,走进生活,关注社会,体验知识学习的意义,参与未知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宽广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丰富人生。作为教育者,还应认识到教学源于生活更应回归生活。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习;生活;主体;合作
“教育即生活”是许多教育家终生推崇的教育观念,它在于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和紧贴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令受教育者从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相较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更贴近于人类认知和实践的实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让生物学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 成为学生的生活, 体现出鲜明的学科特色、时代特色,是作为我们生物教师应当实践的基本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寻找和体验生物学
从生物学角度去看,从个人角度来说,生活本身其实可以简单归纳为用我们自身所具备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结合人体复杂的神经系统对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各种信息进行的处理和作出的反应。从广义的社会角度来看,生活又可归纳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甚至是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种种交往。
对学生来说,大多数教学活动是一个间接体验的活动,甚至有时是一个与体验完全隔绝的活动。与之不同,生活的世界却是一个直接体验的世界,它消融了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之间的僵硬对立, 强调生活其中的主体(如学生)在生活中的客观体验、真情实感和自我存在。“体验”既是指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某事并获得相应情感的过程,也指学生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结果和情感体验。1.1走进生活,关注社会,体验知识学习的意义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教学应当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并尊重学生的需要、愿望和兴趣,注意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从生活中的场景、情境人手,打动学生的情感,引发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进而推动学生去行动。如学习“地面上的植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栽培当地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的活动。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学生便亲身实践了植物的一生,从种子的选购、播种、出苗、定植、生长、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到开花、结果,随着植物不断生长的过程,作为亲身实践者的学生,其知识也不断的成长、深化。这样,学生便有了第一手的材料,有了体验和兴趣,学习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更加积极主动,相比较以往那种死盯课本、死记硬背、说教式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这样的体验更容易使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1.2参与未知的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人生来就对未知充满了好奇的心理和探索的欲望,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和过程。在教学中,应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求,以及获得新的体验的需求,尽可能给学生创设各种机会,让其亲身参与探索发现,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索方法,并体会由探索带来的喜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成为生活的探索者。
这些在平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便可以穿插其中,在实验课程中则更容易也更应当实施,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如通过验证一些简单的生物学实验,例如鱼的呼吸方式、光合作用的发现、呼吸作用的发现进化论的提出、人类激素的发现、胰岛素作用的证实等, 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模拟和改进,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收集和处理事实——得出结论,从而体验在实验选材、实验设计上的精巧思路,领会观察、思考、归纳等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在面对一些特定的问题时,自己主动去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目标,当然更是无形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1.3创设宽广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丰富的人生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不论是哪一门学科,我们都应当积极主动的创设宽广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去体验丰富的人生。这里所说的体验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生物学的学习强调“观察”、“实验”、“探究”、“实践”、“设计”等活动, 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去动手;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去表达;解放学生的时空,让学生去创造”。在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生物学的探究过程探究方法,去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正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者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成果,也是一切学习者最理想的学习方式。
这里我以一堂普通的七年级生物课为例,在学习“土壤中的生物”一节时,我们以蚯蚓作为探究对象,探究其生理结构特点,当学生到讲台前领取蚯蚓时,由于蚯蚓太滑, 大多都掉落到了地上,不少学生不得不爬到地上,费了好大周折才把他们逮了回来,虽然当时看来课堂稍显混乱,但却正是从这样一堂“混乱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收获了很多——每个学生都实际感触到了蚯蚓这种环节动物黏滑的体表及其独特的运动方式。
在活动中、学生可能要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很可能对外表现为“一无所获”,这样的学习活动却正如生活一般,都是一个人学习、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普遍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与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将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喻的丰厚回报。也就是说,我们注重的学习与学习的成果,不应是现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立竿见影的浮躁之风,而应是放长线钓大鱼式的长远思量。在我看来,这样的学习是丰富人生的体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是心灵世界的净化。
2.生物学教学源于生活
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一课时,我适当提及生物的呼吸作用,充分运用“主体参与,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将全班以3~6人为一组,分成多个小组,教师设问“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让各组学生课后通过查阅参考书、上网搜索、向农户请教、实地考察农业生产过程等方法(课前布置任务)进行归纳总结。课上组内先个人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气氛异常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各尽其职。组内各组员分工明确,可以有“发言人”、“书记员”、“粉丝”和“反对派”等组员, “发言人”上台发表组内讨论成果,台下学生边听边记录并适时提出质疑,最后作总结——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大体有:土壤、光、CO2、温度、病虫害、品种优劣、种植方式、植物生长生理和植物激素原理的利用等几个方面多种方法。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实际是在与自己、同伴、教师、家长、邻里、社区和大自然的持续交往中体验着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并探索着世界。这样便让学生实现了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寻找答案、形成生活经验的过程,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提供一种实际的可参考的实践模式。
3.生物学教学为了生活
回归生活的生物学教学本质上是对生活意义的探究过程, 是对人在生活中的存在方式、人与世间万物间的相互关系的体验与理解。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个简单的社会活动,如“去了解一种生物,去感受一种生物”,使学生贴近自然、深入自然、溶入自然,真正体验到自然界的美好与深人自然的乐趣。组织实施“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未来。学生在亲身参与资料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理解到生物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亲身参加的认知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祖国美好情感的熏陶;在亲自进行的当地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考察中,真切地领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起主导和主体的作用,分工要明确,角色要找对。所有生物生的起点与死的终点是相同的,但从出生至死亡的全部历程却为自己所走,应当自己摸索走的方式,而不可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当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扮演,时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一切机会让教学回归生活,这样的教学才能令主体的学习更真实更形象。作为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必须身体力行,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因此,生物学教学应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使学生正视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发展、在真实的改变中实现自我的新生。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习;生活;主体;合作
“教育即生活”是许多教育家终生推崇的教育观念,它在于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和紧贴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令受教育者从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相较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更贴近于人类认知和实践的实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让生物学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 成为学生的生活, 体现出鲜明的学科特色、时代特色,是作为我们生物教师应当实践的基本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寻找和体验生物学
从生物学角度去看,从个人角度来说,生活本身其实可以简单归纳为用我们自身所具备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结合人体复杂的神经系统对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各种信息进行的处理和作出的反应。从广义的社会角度来看,生活又可归纳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甚至是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种种交往。
对学生来说,大多数教学活动是一个间接体验的活动,甚至有时是一个与体验完全隔绝的活动。与之不同,生活的世界却是一个直接体验的世界,它消融了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之间的僵硬对立, 强调生活其中的主体(如学生)在生活中的客观体验、真情实感和自我存在。“体验”既是指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某事并获得相应情感的过程,也指学生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结果和情感体验。1.1走进生活,关注社会,体验知识学习的意义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教学应当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并尊重学生的需要、愿望和兴趣,注意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从生活中的场景、情境人手,打动学生的情感,引发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进而推动学生去行动。如学习“地面上的植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栽培当地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的活动。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学生便亲身实践了植物的一生,从种子的选购、播种、出苗、定植、生长、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到开花、结果,随着植物不断生长的过程,作为亲身实践者的学生,其知识也不断的成长、深化。这样,学生便有了第一手的材料,有了体验和兴趣,学习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更加积极主动,相比较以往那种死盯课本、死记硬背、说教式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这样的体验更容易使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1.2参与未知的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人生来就对未知充满了好奇的心理和探索的欲望,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和过程。在教学中,应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求,以及获得新的体验的需求,尽可能给学生创设各种机会,让其亲身参与探索发现,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索方法,并体会由探索带来的喜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成为生活的探索者。
这些在平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便可以穿插其中,在实验课程中则更容易也更应当实施,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如通过验证一些简单的生物学实验,例如鱼的呼吸方式、光合作用的发现、呼吸作用的发现进化论的提出、人类激素的发现、胰岛素作用的证实等, 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模拟和改进,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收集和处理事实——得出结论,从而体验在实验选材、实验设计上的精巧思路,领会观察、思考、归纳等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在面对一些特定的问题时,自己主动去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目标,当然更是无形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1.3创设宽广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丰富的人生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不论是哪一门学科,我们都应当积极主动的创设宽广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去体验丰富的人生。这里所说的体验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生物学的学习强调“观察”、“实验”、“探究”、“实践”、“设计”等活动, 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去动手;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去表达;解放学生的时空,让学生去创造”。在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生物学的探究过程探究方法,去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正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者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成果,也是一切学习者最理想的学习方式。
这里我以一堂普通的七年级生物课为例,在学习“土壤中的生物”一节时,我们以蚯蚓作为探究对象,探究其生理结构特点,当学生到讲台前领取蚯蚓时,由于蚯蚓太滑, 大多都掉落到了地上,不少学生不得不爬到地上,费了好大周折才把他们逮了回来,虽然当时看来课堂稍显混乱,但却正是从这样一堂“混乱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收获了很多——每个学生都实际感触到了蚯蚓这种环节动物黏滑的体表及其独特的运动方式。
在活动中、学生可能要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很可能对外表现为“一无所获”,这样的学习活动却正如生活一般,都是一个人学习、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普遍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与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将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喻的丰厚回报。也就是说,我们注重的学习与学习的成果,不应是现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立竿见影的浮躁之风,而应是放长线钓大鱼式的长远思量。在我看来,这样的学习是丰富人生的体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是心灵世界的净化。
2.生物学教学源于生活
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一课时,我适当提及生物的呼吸作用,充分运用“主体参与,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将全班以3~6人为一组,分成多个小组,教师设问“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让各组学生课后通过查阅参考书、上网搜索、向农户请教、实地考察农业生产过程等方法(课前布置任务)进行归纳总结。课上组内先个人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气氛异常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各尽其职。组内各组员分工明确,可以有“发言人”、“书记员”、“粉丝”和“反对派”等组员, “发言人”上台发表组内讨论成果,台下学生边听边记录并适时提出质疑,最后作总结——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大体有:土壤、光、CO2、温度、病虫害、品种优劣、种植方式、植物生长生理和植物激素原理的利用等几个方面多种方法。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实际是在与自己、同伴、教师、家长、邻里、社区和大自然的持续交往中体验着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并探索着世界。这样便让学生实现了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寻找答案、形成生活经验的过程,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提供一种实际的可参考的实践模式。
3.生物学教学为了生活
回归生活的生物学教学本质上是对生活意义的探究过程, 是对人在生活中的存在方式、人与世间万物间的相互关系的体验与理解。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个简单的社会活动,如“去了解一种生物,去感受一种生物”,使学生贴近自然、深入自然、溶入自然,真正体验到自然界的美好与深人自然的乐趣。组织实施“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未来。学生在亲身参与资料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理解到生物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亲身参加的认知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祖国美好情感的熏陶;在亲自进行的当地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考察中,真切地领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起主导和主体的作用,分工要明确,角色要找对。所有生物生的起点与死的终点是相同的,但从出生至死亡的全部历程却为自己所走,应当自己摸索走的方式,而不可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当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扮演,时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一切机会让教学回归生活,这样的教学才能令主体的学习更真实更形象。作为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必须身体力行,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因此,生物学教学应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使学生正视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发展、在真实的改变中实现自我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