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形势喜人,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正视的问题,急需思考并解决。
1 习惯培养,常抓不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动力,终身受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期,尤为重要。在书写上要严格要求,把好写字第一关,达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写字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示范书写,使学生感知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运笔方法等,然后学生细心临摹,直到规范熟练书写。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更是一种学习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听”排在“说、读、写”之前,足见它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因此,教师首先要用真诚的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说给大家听,以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其次,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作出适当的评价,捕捉闪光之处,进行赏识、放大,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凝神倾听;再次,引导学生加入到评价行列来。没有倾听就没有发言权,学生倾听了别人的发言,才能欣赏精彩之处,指出不足,从而达到相互启示、发展思维的终极目标。
对于思维习惯的培养,宜从小处入手。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乐学才会勤思。要巧妙创设情境,精心提炼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爱问、敢问,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并圆满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思考成功的乐趣,进一步产生乐于思考的动力,形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 拓展有据,整合有度,毋改语文课程之本色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对学科进行有目的的整合,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空间,但要恰到好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何地,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拓展文本是为了挖掘文本内涵,以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不可漫无边际。融合其它科学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弹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但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丢掉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3 以简驭繁,求实高效,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3.1 准确把握阅读教学年段目标。低年级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阅读兴趣,识字,朗读,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句,中年级的教学重点是:朗读,默读;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会略读,粗知大意;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文章的阅读;学会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2 精简阅读教学环节。读、思、议是阅读教学的三步曲,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因此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每个学生潜心地反复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要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尽量少用齐读。教师要适时范读,抛砖引玉,对学生朗读及时指导评价。读后在学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提出值得思、值得议的问题(问题要少、要整合),特别是抓住课文的语言、有特点的词、句、段进行分析思考,做到既要“书声琅琅”,又要“静思默想”。在阅读前应提醒学生注意:①仔细阅读,你读懂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②仔细阅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验性要求。③仔细阅读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要求。在阅读后,教师应积极投身到学生交流之中,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共同体验提高。
4 激发兴趣,规范指导,努力创新习作教学途径
4.1 把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放在第一位。各年级教师都要准确把握习作教学目标,重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想方设法使学生将习作兴趣长久保持。在小学阶段,我们不怕“平淡无奇”、“错别字连篇”的习作,怕的是学生不敢写,不想写。
4.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训练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只要学生善于感受生活,生活丰富了,对事、对物、对人都充满了感情,就会有话可写。
4.3 悉心指导学生构思。如:为什么写;写哪些,不写哪些内容;按什么顺序写;怎样表达出真情实感。如果指导学生列出提纲,效果会更好。
4.4 要以宽容和期待的目光去欣赏学生稚嫩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保护学生作文的“原生态”。既教学生学作文,又教学生学做人。
4.5 习作的讲评重在激励,要有“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观念。教师既要概括全班学生习作的优点与成绩,又要充分肯定一些同学的努力与进步,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老师的总评得到激励,还要通过优秀习作,进步习作的展示,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通过讲评,使学生看到成绩与进步,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
1 习惯培养,常抓不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动力,终身受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期,尤为重要。在书写上要严格要求,把好写字第一关,达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写字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示范书写,使学生感知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运笔方法等,然后学生细心临摹,直到规范熟练书写。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更是一种学习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听”排在“说、读、写”之前,足见它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因此,教师首先要用真诚的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说给大家听,以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其次,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作出适当的评价,捕捉闪光之处,进行赏识、放大,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凝神倾听;再次,引导学生加入到评价行列来。没有倾听就没有发言权,学生倾听了别人的发言,才能欣赏精彩之处,指出不足,从而达到相互启示、发展思维的终极目标。
对于思维习惯的培养,宜从小处入手。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乐学才会勤思。要巧妙创设情境,精心提炼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爱问、敢问,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并圆满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思考成功的乐趣,进一步产生乐于思考的动力,形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 拓展有据,整合有度,毋改语文课程之本色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对学科进行有目的的整合,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空间,但要恰到好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何地,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拓展文本是为了挖掘文本内涵,以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不可漫无边际。融合其它科学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弹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但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丢掉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3 以简驭繁,求实高效,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3.1 准确把握阅读教学年段目标。低年级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阅读兴趣,识字,朗读,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句,中年级的教学重点是:朗读,默读;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会略读,粗知大意;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文章的阅读;学会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2 精简阅读教学环节。读、思、议是阅读教学的三步曲,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因此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每个学生潜心地反复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要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尽量少用齐读。教师要适时范读,抛砖引玉,对学生朗读及时指导评价。读后在学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提出值得思、值得议的问题(问题要少、要整合),特别是抓住课文的语言、有特点的词、句、段进行分析思考,做到既要“书声琅琅”,又要“静思默想”。在阅读前应提醒学生注意:①仔细阅读,你读懂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②仔细阅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验性要求。③仔细阅读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要求。在阅读后,教师应积极投身到学生交流之中,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共同体验提高。
4 激发兴趣,规范指导,努力创新习作教学途径
4.1 把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放在第一位。各年级教师都要准确把握习作教学目标,重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想方设法使学生将习作兴趣长久保持。在小学阶段,我们不怕“平淡无奇”、“错别字连篇”的习作,怕的是学生不敢写,不想写。
4.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训练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只要学生善于感受生活,生活丰富了,对事、对物、对人都充满了感情,就会有话可写。
4.3 悉心指导学生构思。如:为什么写;写哪些,不写哪些内容;按什么顺序写;怎样表达出真情实感。如果指导学生列出提纲,效果会更好。
4.4 要以宽容和期待的目光去欣赏学生稚嫩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保护学生作文的“原生态”。既教学生学作文,又教学生学做人。
4.5 习作的讲评重在激励,要有“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观念。教师既要概括全班学生习作的优点与成绩,又要充分肯定一些同学的努力与进步,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老师的总评得到激励,还要通过优秀习作,进步习作的展示,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通过讲评,使学生看到成绩与进步,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