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是经济与科技的关键结合点,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同时,企业作为经济的“细胞”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更要加快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打破阻碍创新的制度藩篱,去除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障碍,打通获取创新资源的渠道,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助力供给侧改革。
关键字:供给侧改革;制度改革;服务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92-01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
两百多年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对“供给侧”的研究和应用跌宕起伏,但绝不是昙花一现。“供给侧”经济学派的开端,经济学人普遍认为是19世纪初“萨伊定律”的提出和发展,但“后来居上”的凯恩斯主义对其进行了几近全盘的否定;直到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又重新兴起,构成经济学史上的“供给侧”的第一次复辟,不过后来又继续埋没在了“凯恩斯主义复辟”的浪潮中;一直到2008年美国由“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供给侧”学派这才又重新以“供给管理”这一带有继续“螺旋式上升”新特点的形式重新回归经济学人视野。
(一)产品供需错配。“供需错配”是中国经济遭遇的新一轮的挑战,对于中国供给学派的经济专家来说,“供需错配”和“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需求不足,而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错位和不匹配。人们消费水平和需求结构在发生巨大地变化,而旧的生产能力、供给结构却未能及时调整转型。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目前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已经超过了50%。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有我们的特殊情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并未完成,仍处在工业化时期,要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化进程。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19世纪初,萨伊《论政治经济学,或略论财富是怎样产生、分配和消费的》中谈到供给和需求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萨伊定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有效的市场。它能给出正确的信号,让供给者的供给恰好能够有对应的需求。
二、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实际上“供给侧”可分为产业层面、要素层面和制度层面三个层面的供给,蕴含对应着“转型、创新、改革”。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才是核心命题。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要转型升级。第一,加快创新的步伐。创新才能带来新动力才能够支持我们不断走向产业链的高端,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第二个需要做的,就是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发展服务业。第三,我们的人才要更新。
无论微观企业运行,还是宏观经济,供给结构是一个核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会从供给侧提升产业结构效益和水平,加快功能升级、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集群升级。同时要立足原创,改进服务供给质量。显然,进行服务升级的原创,将有助于进一步改进顾客的消费体验,必将会形成行业性服务供给的变革,进而带来整体绩效提升。
(二)激活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现代市场体系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基础上。生产要素已成为现今的经济活动一个基本范畴,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智慧四种要素。一是自然资源,二是资本,是目前国内要素分配不均衡主要集中的两大方面。
(三)政府应建设法治环境,而非直接干预市场。部分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和个人政绩需要,不分对象盲目主动为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也不顾产业调控政策和地方实际。政府如此的行为只会导致资源错配,最终造成落后产能迁移到有优惠政策的地方,增加了淘汰难度。
要有选择,实质性的运用好政策优惠,加快改革培育各种创新主体,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并支持如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等,同时也要出台政策有效拓展创新创业发展空间、营造创新创业宽松环境。
(四)把握机遇,稳步转型。我国将在“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还是居民消费需求,都会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2013年中国与其他64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量只占所有64个国家贸易总量的11.5%,占中国贸易总量的25%。这意味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才刚刚起步,还有巨大的增长余地。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中国服务行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时期将是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秩序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美国正在组织推动双向互惠的高规格贸易、投资条件的形成,构筑有利于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贸易新秩序。同时,作为中国来说,应该密切关注TPP和TTIP的发展势头,及时调整方针政策并做出反应。
“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进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服务业的改革将加速这一趋势的形成和早日到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我国经济演进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从“三期叠加”到“经济新常态”再到“供给侧改革”,层层递进,不断探索、不断深化,呈现出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政府、企业和整个社会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供给侧改革。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邓磊,杜爽.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18-20.
[3]苏剑.从高端服务业升级看供给侧改革[J].中国金融,2016,01:33-34.
[4]田如柱,金辉.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型[J].党政视野,2016,03:46.
[5]刘志彪.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J].南京社会科学,2016,05:10-15+21.
作者简介: 付艺伟(1992-),男,四川阿坝人,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字:供给侧改革;制度改革;服务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92-01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
两百多年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对“供给侧”的研究和应用跌宕起伏,但绝不是昙花一现。“供给侧”经济学派的开端,经济学人普遍认为是19世纪初“萨伊定律”的提出和发展,但“后来居上”的凯恩斯主义对其进行了几近全盘的否定;直到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又重新兴起,构成经济学史上的“供给侧”的第一次复辟,不过后来又继续埋没在了“凯恩斯主义复辟”的浪潮中;一直到2008年美国由“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供给侧”学派这才又重新以“供给管理”这一带有继续“螺旋式上升”新特点的形式重新回归经济学人视野。
(一)产品供需错配。“供需错配”是中国经济遭遇的新一轮的挑战,对于中国供给学派的经济专家来说,“供需错配”和“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需求不足,而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错位和不匹配。人们消费水平和需求结构在发生巨大地变化,而旧的生产能力、供给结构却未能及时调整转型。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目前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已经超过了50%。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有我们的特殊情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并未完成,仍处在工业化时期,要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化进程。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19世纪初,萨伊《论政治经济学,或略论财富是怎样产生、分配和消费的》中谈到供给和需求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萨伊定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有效的市场。它能给出正确的信号,让供给者的供给恰好能够有对应的需求。
二、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实际上“供给侧”可分为产业层面、要素层面和制度层面三个层面的供给,蕴含对应着“转型、创新、改革”。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才是核心命题。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要转型升级。第一,加快创新的步伐。创新才能带来新动力才能够支持我们不断走向产业链的高端,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第二个需要做的,就是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发展服务业。第三,我们的人才要更新。
无论微观企业运行,还是宏观经济,供给结构是一个核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会从供给侧提升产业结构效益和水平,加快功能升级、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集群升级。同时要立足原创,改进服务供给质量。显然,进行服务升级的原创,将有助于进一步改进顾客的消费体验,必将会形成行业性服务供给的变革,进而带来整体绩效提升。
(二)激活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现代市场体系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基础上。生产要素已成为现今的经济活动一个基本范畴,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智慧四种要素。一是自然资源,二是资本,是目前国内要素分配不均衡主要集中的两大方面。
(三)政府应建设法治环境,而非直接干预市场。部分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和个人政绩需要,不分对象盲目主动为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也不顾产业调控政策和地方实际。政府如此的行为只会导致资源错配,最终造成落后产能迁移到有优惠政策的地方,增加了淘汰难度。
要有选择,实质性的运用好政策优惠,加快改革培育各种创新主体,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并支持如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等,同时也要出台政策有效拓展创新创业发展空间、营造创新创业宽松环境。
(四)把握机遇,稳步转型。我国将在“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还是居民消费需求,都会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2013年中国与其他64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量只占所有64个国家贸易总量的11.5%,占中国贸易总量的25%。这意味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才刚刚起步,还有巨大的增长余地。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中国服务行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时期将是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秩序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美国正在组织推动双向互惠的高规格贸易、投资条件的形成,构筑有利于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贸易新秩序。同时,作为中国来说,应该密切关注TPP和TTIP的发展势头,及时调整方针政策并做出反应。
“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进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服务业的改革将加速这一趋势的形成和早日到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我国经济演进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从“三期叠加”到“经济新常态”再到“供给侧改革”,层层递进,不断探索、不断深化,呈现出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政府、企业和整个社会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供给侧改革。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邓磊,杜爽.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18-20.
[3]苏剑.从高端服务业升级看供给侧改革[J].中国金融,2016,01:33-34.
[4]田如柱,金辉.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型[J].党政视野,2016,03:46.
[5]刘志彪.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J].南京社会科学,2016,05:10-15+21.
作者简介: 付艺伟(1992-),男,四川阿坝人,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