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科大方兴科技孵化器(以下简称方兴孵化器)于2000年4月由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市科委共同发起成立,于2001年被认定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是北京市首批被认定的21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之一。经过5年的发展,方兴孵化器已初步形成了由内部服务体系、外部支撑体系、网络资源体系三个体系构成的比较完备的孵化体系和一支相对专业的孵化队伍。孵化器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企业孵化、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二级专业孵化器建设以及留创园建设等。目前,孵化器有入孵企业55家,入孵项目36项,二级专业孵化器8个,留创企业21家。2004年底,方兴孵化器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是3年内将方兴孵化器建设成为北京市一流的新材料专业孵化器。
近来年,方兴孵化器摸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建立了自己的项目库,建立并拓展了投融资渠道,建立了规范的成果转化实施程序。真正建立起了从种子期(实验室)—苗圃期(孵化器)—试验田期(科技园)—稻田期(社会)四级跳的发展模式。一大批优秀的科技成果通过这种模式得到成功转化。仅2004年,孵化器实现项目融资额1.7亿元,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项目得以成功转化。教育部金属电子信息材料工程中心曲选辉教授的“金属粉末注射成形”技术于2004年4月融资4000万元,注册成立了“创基金属粉末科技有限公司”;其他实现成功融资的项目还包括: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肖耀福教授的“各向异性粘结钕铁硼”技术;北京市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杨槐教授的“智能玻璃”技术;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孙光飞教授的“铁基纳米稀土磁性功能材料”技术;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朱鸿民教授的“电容器纳米钽粉新型制备”技术等。
除了上述成熟成果的转化之外,孵化器还探索出另一条成果转化模式。2004年9月,通过孵化器的运作,来自美国的徐博士与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惠希东教授签定了“非结晶合金钢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合作意向书,实现了国外机构对重点实验室具有广阔前景但尚未成熟技术的定制。
方兴孵化器一系列成功的资本运作和骄人的科技成果转化业绩引起了校内老师和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兴趣。2004年底,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先进陶瓷材料与技术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院士葛昌纯教授慕名找到方兴孵化器,急切请求孵化器帮助他转化多年的研究成果——“先进陶瓷材料制备技术”。方兴孵化器积极地投入该项目的转化工作,目前商业计划书已起草完毕,通过与投资商的联系,已有数家对该项目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北京科技大学是方兴孵化器赖以生存的土地,方兴孵化器要想枝繁叶茂必须深深扎根于这片肥沃的土壤。2001年方兴孵化器依托北京科技大学8个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立了8个二级专业孵化器,与方兴科技孵化器联合搭建特色鲜明的孵育平台,其中新材料领域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有新金属材料专业孵化器、轧制工程技术专业孵化器、零件轧制专业孵化器、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孵化器和纳米技术专业孵化器等5家。方兴科技孵化器与5个新材料领域二级专业孵化器在孵化体系内实现市场与技术的完美对接。
实践证明,这种孵化模式表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一大批高科技成果通过这种模式得到成功转化。2004年方兴孵化器融资额的75%来自上述专业孵化器。如“超磁致伸缩材料项目”是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承担国家“863”、“九五”、“十五”计划而研究出的新成果,应用该项技术生产出的“110”轴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磁致伸缩材料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垄断和封锁。2002年8月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论证,该项目作为方兴孵化器的入孵项目进入孵化器孵化,方兴孵化器为该项目提供了孵化场地400平方米,孵化资金130余万元,建设了一条年产500公斤的中试生产线,并配备专人为该项目提供市场调研、政策咨询、生产组织等全方位的孵化服务。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已经于2004年10月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并获专项资助资金1000万元。通过对该项目的成功孵化,孵化器已获取第一笔回报资金100万元,并有望于2005年6月收回全部孵化成本,另根据与北京科技大学的约定,孵化器在该公司拥有200万股股权。
北京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新材料领域的科技进步,如何保证产业资源和科技资源交流渠道的畅通,科技中介和科技服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兴孵化器总经理陆钢博士说:“方兴孵化器作为一家新材料专业孵化器,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方兴孵化器愿为北京新材料产业的繁荣和竞争力的提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来年,方兴孵化器摸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建立了自己的项目库,建立并拓展了投融资渠道,建立了规范的成果转化实施程序。真正建立起了从种子期(实验室)—苗圃期(孵化器)—试验田期(科技园)—稻田期(社会)四级跳的发展模式。一大批优秀的科技成果通过这种模式得到成功转化。仅2004年,孵化器实现项目融资额1.7亿元,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项目得以成功转化。教育部金属电子信息材料工程中心曲选辉教授的“金属粉末注射成形”技术于2004年4月融资4000万元,注册成立了“创基金属粉末科技有限公司”;其他实现成功融资的项目还包括: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肖耀福教授的“各向异性粘结钕铁硼”技术;北京市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杨槐教授的“智能玻璃”技术;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孙光飞教授的“铁基纳米稀土磁性功能材料”技术;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朱鸿民教授的“电容器纳米钽粉新型制备”技术等。
除了上述成熟成果的转化之外,孵化器还探索出另一条成果转化模式。2004年9月,通过孵化器的运作,来自美国的徐博士与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惠希东教授签定了“非结晶合金钢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合作意向书,实现了国外机构对重点实验室具有广阔前景但尚未成熟技术的定制。
方兴孵化器一系列成功的资本运作和骄人的科技成果转化业绩引起了校内老师和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兴趣。2004年底,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先进陶瓷材料与技术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院士葛昌纯教授慕名找到方兴孵化器,急切请求孵化器帮助他转化多年的研究成果——“先进陶瓷材料制备技术”。方兴孵化器积极地投入该项目的转化工作,目前商业计划书已起草完毕,通过与投资商的联系,已有数家对该项目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北京科技大学是方兴孵化器赖以生存的土地,方兴孵化器要想枝繁叶茂必须深深扎根于这片肥沃的土壤。2001年方兴孵化器依托北京科技大学8个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立了8个二级专业孵化器,与方兴科技孵化器联合搭建特色鲜明的孵育平台,其中新材料领域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有新金属材料专业孵化器、轧制工程技术专业孵化器、零件轧制专业孵化器、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孵化器和纳米技术专业孵化器等5家。方兴科技孵化器与5个新材料领域二级专业孵化器在孵化体系内实现市场与技术的完美对接。
实践证明,这种孵化模式表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一大批高科技成果通过这种模式得到成功转化。2004年方兴孵化器融资额的75%来自上述专业孵化器。如“超磁致伸缩材料项目”是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承担国家“863”、“九五”、“十五”计划而研究出的新成果,应用该项技术生产出的“110”轴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磁致伸缩材料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垄断和封锁。2002年8月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论证,该项目作为方兴孵化器的入孵项目进入孵化器孵化,方兴孵化器为该项目提供了孵化场地400平方米,孵化资金130余万元,建设了一条年产500公斤的中试生产线,并配备专人为该项目提供市场调研、政策咨询、生产组织等全方位的孵化服务。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已经于2004年10月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并获专项资助资金1000万元。通过对该项目的成功孵化,孵化器已获取第一笔回报资金100万元,并有望于2005年6月收回全部孵化成本,另根据与北京科技大学的约定,孵化器在该公司拥有200万股股权。
北京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新材料领域的科技进步,如何保证产业资源和科技资源交流渠道的畅通,科技中介和科技服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兴孵化器总经理陆钢博士说:“方兴孵化器作为一家新材料专业孵化器,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方兴孵化器愿为北京新材料产业的繁荣和竞争力的提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