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秋收季节,郊区许多玉米田因干旱严重减产甚至绝收。而大兴县长子营镇牛坊村的农民正带着丰收的喜悦收获着他们的玉米。邻近很多村的农民都前去打听种的是什么新品种,说明年也一定要种这个品种。因为该村2000多亩夏玉米全部种植的是新品种——“京早13号”。
当时,一位普通的年轻人站在地头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潮澎湃。因为由他主持选育的早熟、优质新品种“京早13号”的示范成功标志着夏玉米的第五次品种更新换代即将到来。夏玉米品质差,作饲料都没人要的状况将得到彻底扭转。同时也将为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位年轻人就是玉米专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研究员。
深入农村为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赵久然从事玉米研究工作已近20年,一直以玉米的高产、优质、高效益为目标,先后完成了近20项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部、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种奖励12项。
1986年,刚刚获得硕士学位的他,由于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深受导师陈国平先生的喜爱,毕业后留到了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时值我国改革开放不久,出国热潮席卷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间,许多同学赶着出国潮去留洋深造。在同学中是佼佼者的赵久然同样受着冲击,他也曾心动过,向往过。然而,一本介绍美国农业科学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矮秆小麦育种专家诺尔曼·布劳格生平事迹的书改变了他的想法。他想,一个美国科学家能到第三世界国家工作,并做出那样大的贡献,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多做一些贡献。于是,他毅然地选择了留在国内,把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1987年春,在他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不久,他就根据科研工作和生产的需要,到北京市延庆县下乡蹲点。这一蹲就是6年。在此期间,他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上的许多困难,与当地领导、技术干部和农民密切协作,广交朋友。从生产中找研究课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为当地的中低产田综合开发、旱地农业、玉米新品种推广、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亩产达到千斤县做出了突出贡献。
选育优良品种实现人生跨越
1993年,赵久然带着丰厚的收获回到研究所,同时也带回了更深的思考:首先,什么样的成果技术不需要农民增加投资、不需要增加人力、不需要改变种植习惯而就能够显著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答案是“良种”。其次,什么样的技术成果不需政府出钱维持、最易示范推广、农民最乐于接受且最具生命力?答案还是“良种”。良种是农业增产的首要因素,很多技术内容可浓缩在小小的种子上,科技含量最高。
干种子事业是有意义的大事,赵久然从中深受启发,开始涉足玉米新品种选育和开发工作。但要想在育种领域有一番作为,选育出生产上能够认可的品种谈何容易。他将常规育种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将我国目前主要玉米自交系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测定出遗传距离,划分为五个杂种优势群,并根据所测定的遗传距离有的放矢地选配杂交组合,大大地提高了育种的成功率。由赵久然主笔的“应用分子标记技术选配强优势玉米杂交组合研究”论文在2000年国际玉米遗传育种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受到广泛关注,引起了玉米界同行的极大兴趣。应用这项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已选育出多个早熟、优质品种和多个中晚熟杂交品种。其中,“京早13号”、“京科2号”已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在1999和2000年市政府两次举行的重点农业推广项目招标中中标,分别被列为北京市夏玉米重点示范品种和菜粮间作、立体种植大穗型玉米品种,已在京郊大面积种植。
近年来,赵久然曾获得农业部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科技新星、跨世纪人才、先进科普工作者、五四奖章、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兼任全国作物栽培委员会委员、玉米专业组组长、北京市政府农业顾问等职。
当时,一位普通的年轻人站在地头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潮澎湃。因为由他主持选育的早熟、优质新品种“京早13号”的示范成功标志着夏玉米的第五次品种更新换代即将到来。夏玉米品质差,作饲料都没人要的状况将得到彻底扭转。同时也将为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位年轻人就是玉米专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研究员。
深入农村为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赵久然从事玉米研究工作已近20年,一直以玉米的高产、优质、高效益为目标,先后完成了近20项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部、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种奖励12项。
1986年,刚刚获得硕士学位的他,由于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深受导师陈国平先生的喜爱,毕业后留到了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时值我国改革开放不久,出国热潮席卷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间,许多同学赶着出国潮去留洋深造。在同学中是佼佼者的赵久然同样受着冲击,他也曾心动过,向往过。然而,一本介绍美国农业科学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矮秆小麦育种专家诺尔曼·布劳格生平事迹的书改变了他的想法。他想,一个美国科学家能到第三世界国家工作,并做出那样大的贡献,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多做一些贡献。于是,他毅然地选择了留在国内,把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1987年春,在他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不久,他就根据科研工作和生产的需要,到北京市延庆县下乡蹲点。这一蹲就是6年。在此期间,他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上的许多困难,与当地领导、技术干部和农民密切协作,广交朋友。从生产中找研究课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为当地的中低产田综合开发、旱地农业、玉米新品种推广、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亩产达到千斤县做出了突出贡献。
选育优良品种实现人生跨越
1993年,赵久然带着丰厚的收获回到研究所,同时也带回了更深的思考:首先,什么样的成果技术不需要农民增加投资、不需要增加人力、不需要改变种植习惯而就能够显著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答案是“良种”。其次,什么样的技术成果不需政府出钱维持、最易示范推广、农民最乐于接受且最具生命力?答案还是“良种”。良种是农业增产的首要因素,很多技术内容可浓缩在小小的种子上,科技含量最高。
干种子事业是有意义的大事,赵久然从中深受启发,开始涉足玉米新品种选育和开发工作。但要想在育种领域有一番作为,选育出生产上能够认可的品种谈何容易。他将常规育种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将我国目前主要玉米自交系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测定出遗传距离,划分为五个杂种优势群,并根据所测定的遗传距离有的放矢地选配杂交组合,大大地提高了育种的成功率。由赵久然主笔的“应用分子标记技术选配强优势玉米杂交组合研究”论文在2000年国际玉米遗传育种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受到广泛关注,引起了玉米界同行的极大兴趣。应用这项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已选育出多个早熟、优质品种和多个中晚熟杂交品种。其中,“京早13号”、“京科2号”已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在1999和2000年市政府两次举行的重点农业推广项目招标中中标,分别被列为北京市夏玉米重点示范品种和菜粮间作、立体种植大穗型玉米品种,已在京郊大面积种植。
近年来,赵久然曾获得农业部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科技新星、跨世纪人才、先进科普工作者、五四奖章、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兼任全国作物栽培委员会委员、玉米专业组组长、北京市政府农业顾问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