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素质教育,呼唤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学生成功应试已不再是评价高效课堂的依据。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树立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已逐步成为“高效课堂”的评价方向和发展趋势。
话虽如此,可现状仍让人堪忧。
当然,课堂多元目标的实现情况不佳,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在此,我们借助高一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现象,分析并探讨“如何有效的达成课堂多元目标”。
一、现象与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具有典型文科特质的学科,记忆是成功掌握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所以,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们大都先入为主的将思想政治课与“背多分”画上等号。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课改的要求下,在新课标的实施中,高中政治教学逐渐从形式教育走向实质教育。课程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知道”,而更加强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调“能力”“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设定在“学生获得有用知识”,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当然,在考察过程中也就更加强调能力的体现,要求学生“活学活用”;在卷面上,试题也更加显得“灵活”。
如此一来,在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课标、考察内容和方式的“灵活变化”下,我们发现到两类偏向群体的出现。
(一)“学而不思”型
此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勤奋”的优秀特质,但往往学习成果收效甚微。分析发现,该群体中,除个别由先天智力发育引起以外,更多的是学生误在“不思”,不会“思”,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缺乏自我学习能力所造成。正应了“学而不思则罔”一言。
刚入高一的学生虽身处高中,但实质上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习惯、能力都仍停留在初中阶段。初中学习——特别是初三思想政治学习中,为应对非义务教育范畴的高中选拔考试,老师、家长积极“关心”“越俎代庖”,为学生分化好了学习时间、学习强度,在长期的保姆式管教方式下,学生养成了“被安排”“叫学习”的“惰性”。这种直接淡化了思考、理解、总结,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上,在学生情感、能力目标的达成上收效甚微。所以,很多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表现出“不适应”的迷茫状态,其实这都是自主学习能力、知识理解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缺失的表现。
(二)“思而不学”型
此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课堂信息和知识理解反应迅速,但学习成果也收效甚微。分析发现,该群众中大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迅速高效,但因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动机,以致学生“想得多做得少”,课后落实不到位、“不刻苦”,学习上“浅尝辄止”“半灌水叮当响”。正应了“思而不学则殆”一言。
二、对策与假设
结合上述两类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重视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在分数之外,在课堂内外,达成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让学生养成有益终身的良好学习观念、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一)教师应调整心态,制定出多元化的课程目标
面对形形色色的不同学生,教师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面对不同学生的准备,在教育教学上不能简单的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教师也要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认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不厌其烦地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主体学习意识,不能再采取“包办”的方式简化教学。这也要求我们调整心态,制定出有效的多元化目标。
(二)合理选用教学方式,积极达成多元目标
一旦我们制定出有效的、多元的课堂目标,紧接着就应该是实现目标。如何达成目标,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可行、合理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现实教学中,在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强度、难度、同一评估标准下,要把基础、能力、态度、习惯参差不齐的学生引向同一个终点,就应“因材施教”拿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成教学目标、课堂目标的达成。
在此我们依然以上述两类学生和高一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为例,提出分组教学与合作学习想结合的教育模式。
所谓分组教学,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教学。
除了分组教学,同时还配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教学与合作学习两种教育方式的并用,引导学生树立了自主学习意识,学会把握“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而且,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也实现学习目标的高效达成。另一方面,合理的教学方式还有针对性的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创造、分析以及实践的能力,顺利达成能力目标;最后,在学习和竞争氛围中形成积极地潜课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团结、积极、竞争的意志和干劲,促成情感目标的实现。
(三)遵循规律,针对性培养学生能力
要真正高效达成课程目标,教师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知识生成规律。以思想政治教学为例,政治课程具有明显的文科特征,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但是不是就让学生“背”就可以了?不,识记性知识是每个学科都具有的教学内容,而很多人就把识记任务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更甚者还没开始学就对于这毫无技巧、简单重复又显枯燥学习方法产生抵制情绪。实际上,记忆性学习也需要遵从记忆规律、掌握记忆的品质展开有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规律组织教学,同时针对学生记忆能力的不足进行记忆能力培养,带领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
综上所述,不同学生因各种因素影响形成在学习习惯、学习目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上的偏差。为面向课改、立足新课表的要求,作为教师应积极应对偏差,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不仅要具有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目标的考虑,更应分析成因,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在同一目标的表现拿出不同的标准和评价方式,课堂内外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促成目标达成。
话虽如此,可现状仍让人堪忧。
当然,课堂多元目标的实现情况不佳,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在此,我们借助高一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现象,分析并探讨“如何有效的达成课堂多元目标”。
一、现象与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具有典型文科特质的学科,记忆是成功掌握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所以,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们大都先入为主的将思想政治课与“背多分”画上等号。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课改的要求下,在新课标的实施中,高中政治教学逐渐从形式教育走向实质教育。课程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知道”,而更加强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调“能力”“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设定在“学生获得有用知识”,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当然,在考察过程中也就更加强调能力的体现,要求学生“活学活用”;在卷面上,试题也更加显得“灵活”。
如此一来,在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课标、考察内容和方式的“灵活变化”下,我们发现到两类偏向群体的出现。
(一)“学而不思”型
此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勤奋”的优秀特质,但往往学习成果收效甚微。分析发现,该群体中,除个别由先天智力发育引起以外,更多的是学生误在“不思”,不会“思”,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缺乏自我学习能力所造成。正应了“学而不思则罔”一言。
刚入高一的学生虽身处高中,但实质上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习惯、能力都仍停留在初中阶段。初中学习——特别是初三思想政治学习中,为应对非义务教育范畴的高中选拔考试,老师、家长积极“关心”“越俎代庖”,为学生分化好了学习时间、学习强度,在长期的保姆式管教方式下,学生养成了“被安排”“叫学习”的“惰性”。这种直接淡化了思考、理解、总结,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上,在学生情感、能力目标的达成上收效甚微。所以,很多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表现出“不适应”的迷茫状态,其实这都是自主学习能力、知识理解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缺失的表现。
(二)“思而不学”型
此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课堂信息和知识理解反应迅速,但学习成果也收效甚微。分析发现,该群众中大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迅速高效,但因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动机,以致学生“想得多做得少”,课后落实不到位、“不刻苦”,学习上“浅尝辄止”“半灌水叮当响”。正应了“思而不学则殆”一言。
二、对策与假设
结合上述两类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重视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在分数之外,在课堂内外,达成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让学生养成有益终身的良好学习观念、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一)教师应调整心态,制定出多元化的课程目标
面对形形色色的不同学生,教师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面对不同学生的准备,在教育教学上不能简单的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教师也要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认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不厌其烦地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主体学习意识,不能再采取“包办”的方式简化教学。这也要求我们调整心态,制定出有效的多元化目标。
(二)合理选用教学方式,积极达成多元目标
一旦我们制定出有效的、多元的课堂目标,紧接着就应该是实现目标。如何达成目标,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可行、合理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现实教学中,在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强度、难度、同一评估标准下,要把基础、能力、态度、习惯参差不齐的学生引向同一个终点,就应“因材施教”拿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成教学目标、课堂目标的达成。
在此我们依然以上述两类学生和高一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为例,提出分组教学与合作学习想结合的教育模式。
所谓分组教学,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教学。
除了分组教学,同时还配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教学与合作学习两种教育方式的并用,引导学生树立了自主学习意识,学会把握“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而且,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也实现学习目标的高效达成。另一方面,合理的教学方式还有针对性的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创造、分析以及实践的能力,顺利达成能力目标;最后,在学习和竞争氛围中形成积极地潜课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团结、积极、竞争的意志和干劲,促成情感目标的实现。
(三)遵循规律,针对性培养学生能力
要真正高效达成课程目标,教师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知识生成规律。以思想政治教学为例,政治课程具有明显的文科特征,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但是不是就让学生“背”就可以了?不,识记性知识是每个学科都具有的教学内容,而很多人就把识记任务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更甚者还没开始学就对于这毫无技巧、简单重复又显枯燥学习方法产生抵制情绪。实际上,记忆性学习也需要遵从记忆规律、掌握记忆的品质展开有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规律组织教学,同时针对学生记忆能力的不足进行记忆能力培养,带领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
综上所述,不同学生因各种因素影响形成在学习习惯、学习目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上的偏差。为面向课改、立足新课表的要求,作为教师应积极应对偏差,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不仅要具有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目标的考虑,更应分析成因,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在同一目标的表现拿出不同的标准和评价方式,课堂内外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促成目标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