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关系以及作用,在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文化相互翻译过程中的应用。由于世界上有许多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所处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影响和思想方式不同等现象,因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文化差异给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翻译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于是国内外翻译界专家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异化法和归化法。这种翻译策略在汉藏翻译中也通常会遇到。本文就汉藏翻译中的异化法和归化法展开自己的一些见解。但由于自己的才疏学浅,经验欠缺,错误之处在所难免。
关键词:汉藏翻译 归化 异化 翻译策略 语言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了灿烂多样的世界文化,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其中佛教文化是精髓部分,纵观历史的长河,佛教本是印度的产物,早在吐蕃赞普时期佛教渐渐传入吐蕃的同时,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邀请了莲花生祖师和寂圆大师等许多外来的大学者。与此同时,吐蕃的许多学者也徒步到印度和尼泊尔等国学习梵文,回到吐蕃建立了专门翻译佛经的机构,叫做桑耶翻译院,就是如今的桑耶寺,而且也首次确立了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许多佛教专用词都是意译过来的。也就是说把佛教中的专用词等本土化了,以便于民众接受这个新的宗教。但是有些名词,比如动物和植物等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印度的许多动植物在雪域高原是没有的。比如狮子和檀香、水莲等名称就只能音译了。翻译中的这种现象也就是笔者要在下面谈到的归化和异化。通过这些译师付出的努力和坚持以及吐蕃赞普的政策,都促使佛教在雪域藏地迅速地传播。著名的甘珠尔和丹珠尔都是这时期译师的功劳。佛教的根在印度,却在藏地开花结果,从而可以看到译师的成就之大以及翻译的重要性。
一、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从翻译历史上看,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并不是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在某种程度上跟直译和意译还是有区别的。异化和归化现象则是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是跟语言、文化和风俗等因素扩展。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藏族著名的高僧根顿群培也在他的翻译思想中提到过关于规划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1)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风格。在藏族翻译史的早期,比较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比如佛经中诸多佛教故事翻译后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
(2)异化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间的交流,读者的阅读目的也包括想了解异国文化,译者使读者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异化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原文的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习惯地采用异化策略是必然的。但在汉藏翻译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归化和异化的问题。由于藏汉语法的不同,藏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许多时候要慎重。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如,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用希腊文写的所有著作因战乱时间的改变等缘故摧毁后,曾一度无人知晓这位伟人。但是在后来找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曾用阿拉伯文字翻译的版本,然后又从阿拉伯语言翻译了希腊文和意大利文等翻译版本。因而亚里士多德的伟大的哲学思想之光芒照耀在了整个西方世界,给西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三、归化异化作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而文化差异则是翻译的主要障碍。因此,通过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能够达到互相了解和沟通的目的。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翻译能够让读者了解到世界上诸多的文化现象,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好处。在汉藏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采用要注意源语文化和译文文化的差异性,然后既要通顺又要易懂。
参考文献:
[1]周季文,傅同和.汉藏互译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赤烈曲扎.藏族翻译史论概要[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
[3]马进武.藏语语法四种结构明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完代草,女,硕士,青海民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汉藏翻译)
关键词:汉藏翻译 归化 异化 翻译策略 语言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了灿烂多样的世界文化,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其中佛教文化是精髓部分,纵观历史的长河,佛教本是印度的产物,早在吐蕃赞普时期佛教渐渐传入吐蕃的同时,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邀请了莲花生祖师和寂圆大师等许多外来的大学者。与此同时,吐蕃的许多学者也徒步到印度和尼泊尔等国学习梵文,回到吐蕃建立了专门翻译佛经的机构,叫做桑耶翻译院,就是如今的桑耶寺,而且也首次确立了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许多佛教专用词都是意译过来的。也就是说把佛教中的专用词等本土化了,以便于民众接受这个新的宗教。但是有些名词,比如动物和植物等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印度的许多动植物在雪域高原是没有的。比如狮子和檀香、水莲等名称就只能音译了。翻译中的这种现象也就是笔者要在下面谈到的归化和异化。通过这些译师付出的努力和坚持以及吐蕃赞普的政策,都促使佛教在雪域藏地迅速地传播。著名的甘珠尔和丹珠尔都是这时期译师的功劳。佛教的根在印度,却在藏地开花结果,从而可以看到译师的成就之大以及翻译的重要性。
一、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从翻译历史上看,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并不是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在某种程度上跟直译和意译还是有区别的。异化和归化现象则是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是跟语言、文化和风俗等因素扩展。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藏族著名的高僧根顿群培也在他的翻译思想中提到过关于规划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1)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风格。在藏族翻译史的早期,比较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比如佛经中诸多佛教故事翻译后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
(2)异化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间的交流,读者的阅读目的也包括想了解异国文化,译者使读者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异化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原文的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习惯地采用异化策略是必然的。但在汉藏翻译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归化和异化的问题。由于藏汉语法的不同,藏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许多时候要慎重。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如,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用希腊文写的所有著作因战乱时间的改变等缘故摧毁后,曾一度无人知晓这位伟人。但是在后来找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曾用阿拉伯文字翻译的版本,然后又从阿拉伯语言翻译了希腊文和意大利文等翻译版本。因而亚里士多德的伟大的哲学思想之光芒照耀在了整个西方世界,给西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三、归化异化作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而文化差异则是翻译的主要障碍。因此,通过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能够达到互相了解和沟通的目的。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翻译能够让读者了解到世界上诸多的文化现象,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好处。在汉藏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采用要注意源语文化和译文文化的差异性,然后既要通顺又要易懂。
参考文献:
[1]周季文,傅同和.汉藏互译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赤烈曲扎.藏族翻译史论概要[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
[3]马进武.藏语语法四种结构明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完代草,女,硕士,青海民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汉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