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具有標志性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作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封建君主制的瓦解。与中国古代其他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政治思想显得独树一帜,它的思想中包含着浓重的宗教色彩。洪秀全等人将西方基督教的思想同中国儒家思想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拜上帝教教义,并通过它指导太平天国的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政教一体化的国家观。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反清复汉,二是奉天博爱,三是平等尚贤。在中国政治思想式微的时期它的出现深刻影响了近代政治史,改变了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诞生于中国封建王朝的末期,伴随着鸦片战争打开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作为中国首先开放的关口,两广地区涌入了大批西方传教士并由此带来了基督教思想,这成为拜上帝教的启蒙思想。同时该地区是天地会的主要活动区域,太平天国运动准备时期吸收了大批的天地会会员,吸收借鉴了天地会的斗争思想并将其与拜上帝教的教义结合这便是太平天国政治思想的雏形。此外洪秀全等人曾读书屡试不第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于是在拜上帝教教义中便出现了一种矛盾的局面,既反对孔子,抨击儒学,又吸纳和融会儒家纲常伦理的部分内容,试图将基督教与儒、佛、道等中国传统思想融合在一起[1]。因此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是中西杂糅的多元思想。
一.反清复汉
太平天国反清复汉的政治思想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条件基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白银大量外流,也使百姓背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国门大开先进的机器工业冲击了传统的小农经济使得国内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民富者安得不贫,贫者安得守法”,洪秀全等人睹于民众生境凄惨产生了反满的思想,他把清廷视为一切灾祸和苦难的根源,认为要想改变现状,争取美好生活就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再加上屡次科举皆铩羽而归,激化了洪秀全的反清思想。
此外反清复汉的政治思想的另外一个渊源是天地会的“反清复明”思想,天地会原先是清初明朝遗民所组织,主要目的是反清复明。鸦片战争后,天地会在两广、湖南等地发动了多次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势力,也使得洪秀全认识到了民众力量的强大。洪秀全从中得到深刻启示:清王朝扶贫积弱内外衰微,群众一旦群起反抗就有可能推翻这个朝廷。他籍此自称是弘光帝七世,希望由此动员起农民的力量。他将清朝统治者称为“胡虏”,欲“光复神州”,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积蓄力量。
洪秀全“反清复汉”的思想中蕴藏着深深地宗教因素,他从儒学经典去考证认为秦朝以前的皇帝是崇信上帝的,此后历朝君主僭越帝位误入歧途不拜上帝,他领导反清复汉旨在恢复秦朝以前对上帝的崇拜。他将宗教因素、民本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辩结合起来为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指定了一个始作俑者——阎罗妖,并在1852 年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则明确指出:"蛇魔、阎罗妖,邪鬼也"。"鞑靼妖胡惟此敬拜,故当今以妖人目胡虏也。"阎罗妖就是清朝皇帝,"阎罗妖之妖徒鬼卒"指的是清王朝的各级贪官污吏,并号召拜上帝的军民起来"共击灭之",为太平天国推翻清王朝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合法性。
二.奉天博爱
太平天国依据拜上帝教的教义来指导实践,其本身实质上是一个神权政体。在运动准备时期,洪秀全就积极借鉴西方的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以此来招揽人心,主张自己是上帝的次子,基督的幼弟,受天父之命以称天王,是来拯救世人的,这突出体现在《奉天讨胡檄》中“胡罪贯盈,皇天震怒,命我天王肃将天威,创建义旗,扫除妖孽,廓清华夏,恭行天罚。”其政治思想与西方的君权神授其实并无二致,通过强化天命之说来维护以自己为核心的利益集团的地位,利用拜上帝信仰将现实中急于改变现状的百姓凝聚成反清的滚滚洪流。
太平天国以宗教起家,以宗教立国,其政治思想也深受拜上帝教的影响。拜上帝教教义源自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思想,继承了其平等博爱的主张,提倡无差别的平等地爱一切人。在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中洪秀全承认君主与百姓平等,他在《原道救世歌》中写道:“普天之下皆兄弟,灵魂同是自天来,上帝视之皆赤子,人自相残甚恻哀。”在《太平诏书》中《原道醒世诏》是阐述其博爱思想的典型著作,提出“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言之则实一家”“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乎”。而应实行“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尚德”那样的大同社会。
然而太平天国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并没有贯彻其博爱的思想,在梁启超先生看来“所谓太平天国,所谓四海兄弟,所谓平和博爱,所谓平等自由,皆不过外面之假名。至其真相,实与中国古来历代之流寇毫无所异[2]。”太平天国是由农民阶级所领导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其思维局限难以跳脱出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其实质上还是典型的封建政权。《天朝田亩制度》虽然透露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思想但是缺乏基本的制度设计难以付诸实施,颁布后不久就被“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所取代,这表明太平天国依旧承认封建土地所有制,承认地主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三.平等尚贤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这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政治理想。早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洪秀全就提出了“普天之下皆兄弟”“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 天下多女子, 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平等思想最早体现在圣库制度中,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就通告各县拜上帝教徒集中于一处,各教徒将田宇房屋变卖易为现金,而将一切所有缴纳于公库,全体衣食俱由公款开支,一律平均[3]。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平等思想在立法上的集中体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太平天国平等思想也有其广泛的来源基础。太平天国革命以拜上帝教教义为指导,借鉴吸收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基督教神学平等观的基础上把宗教中的平等观念扩展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把所有人都看成是“皇上帝子女也”,“皆禀上帝一元之气以生以出”。他们所发动的农民革命,并不是基督教所谓的未来“天国”,而是以平等平均主义为基础的民治本位的政治,体现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劳苦大众对于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原道醒世训中所云“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本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也。”把人们剩余的一切私产皆归于上主而公有之,以上主为载体达到“各献所有,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
在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中还有尚贤一义。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洪秀全、洪仁玕都是落榜的秀才,深深感受到封建科举考试的不公平,所以就走上了一条反传统的道路。1851年在攻下永安城之后他们就下令开科取士,定都天京后更是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的规定更能扫除门阀阶级,表现“选贤与能”的平等精神,太平天国“凡天下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大大提升了天下士子提供进入官场的机会,而且没有出身限制,不论性别,吸引了大批人才。在考官选拔制度上也较为严格,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设立了选举考绩制度和功罪赏罚的法律,对官僚体系进行了治理约束,确保人才能够及时得到发掘。但是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也存在较大的弊端,它摒弃了中国沿袭千年的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考试内容而代之以上帝教教义,遭到了读书人的强烈抵制,而且后期由于报名人数寥寥出现了凡应试者皆能录取的荒唐局面,动摇了太平天国统治的根基。
四.结语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虽然有其存在的客观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所推动,但是这种运动就和中国过去两千多年来发生的历次农民运动一样,仍然是幼稚的、不成熟的,运动的发展依然难以走出历史思维的局限性也就不可避免地遭遇与前者同样的结局。其政治思想虽然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但是本质上还是中国封建社会老百姓对于平等自由生活地追求。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其政治思想从理想到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也是导致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朱文. 太平天国拜上帝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与融合[D].中南民族大学,2012.
[2] 梁启超. 李文忠公事略[M]. 国际中文出版社, 2004.
[3] 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0页。
作者简介:张帅(1996—),男,汉族,山西省临汾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大国关系与国际安全。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诞生于中国封建王朝的末期,伴随着鸦片战争打开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作为中国首先开放的关口,两广地区涌入了大批西方传教士并由此带来了基督教思想,这成为拜上帝教的启蒙思想。同时该地区是天地会的主要活动区域,太平天国运动准备时期吸收了大批的天地会会员,吸收借鉴了天地会的斗争思想并将其与拜上帝教的教义结合这便是太平天国政治思想的雏形。此外洪秀全等人曾读书屡试不第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于是在拜上帝教教义中便出现了一种矛盾的局面,既反对孔子,抨击儒学,又吸纳和融会儒家纲常伦理的部分内容,试图将基督教与儒、佛、道等中国传统思想融合在一起[1]。因此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是中西杂糅的多元思想。
一.反清复汉
太平天国反清复汉的政治思想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条件基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白银大量外流,也使百姓背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国门大开先进的机器工业冲击了传统的小农经济使得国内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民富者安得不贫,贫者安得守法”,洪秀全等人睹于民众生境凄惨产生了反满的思想,他把清廷视为一切灾祸和苦难的根源,认为要想改变现状,争取美好生活就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再加上屡次科举皆铩羽而归,激化了洪秀全的反清思想。
此外反清复汉的政治思想的另外一个渊源是天地会的“反清复明”思想,天地会原先是清初明朝遗民所组织,主要目的是反清复明。鸦片战争后,天地会在两广、湖南等地发动了多次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势力,也使得洪秀全认识到了民众力量的强大。洪秀全从中得到深刻启示:清王朝扶贫积弱内外衰微,群众一旦群起反抗就有可能推翻这个朝廷。他籍此自称是弘光帝七世,希望由此动员起农民的力量。他将清朝统治者称为“胡虏”,欲“光复神州”,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积蓄力量。
洪秀全“反清复汉”的思想中蕴藏着深深地宗教因素,他从儒学经典去考证认为秦朝以前的皇帝是崇信上帝的,此后历朝君主僭越帝位误入歧途不拜上帝,他领导反清复汉旨在恢复秦朝以前对上帝的崇拜。他将宗教因素、民本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辩结合起来为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指定了一个始作俑者——阎罗妖,并在1852 年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则明确指出:"蛇魔、阎罗妖,邪鬼也"。"鞑靼妖胡惟此敬拜,故当今以妖人目胡虏也。"阎罗妖就是清朝皇帝,"阎罗妖之妖徒鬼卒"指的是清王朝的各级贪官污吏,并号召拜上帝的军民起来"共击灭之",为太平天国推翻清王朝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合法性。
二.奉天博爱
太平天国依据拜上帝教的教义来指导实践,其本身实质上是一个神权政体。在运动准备时期,洪秀全就积极借鉴西方的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以此来招揽人心,主张自己是上帝的次子,基督的幼弟,受天父之命以称天王,是来拯救世人的,这突出体现在《奉天讨胡檄》中“胡罪贯盈,皇天震怒,命我天王肃将天威,创建义旗,扫除妖孽,廓清华夏,恭行天罚。”其政治思想与西方的君权神授其实并无二致,通过强化天命之说来维护以自己为核心的利益集团的地位,利用拜上帝信仰将现实中急于改变现状的百姓凝聚成反清的滚滚洪流。
太平天国以宗教起家,以宗教立国,其政治思想也深受拜上帝教的影响。拜上帝教教义源自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思想,继承了其平等博爱的主张,提倡无差别的平等地爱一切人。在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中洪秀全承认君主与百姓平等,他在《原道救世歌》中写道:“普天之下皆兄弟,灵魂同是自天来,上帝视之皆赤子,人自相残甚恻哀。”在《太平诏书》中《原道醒世诏》是阐述其博爱思想的典型著作,提出“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言之则实一家”“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乎”。而应实行“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尚德”那样的大同社会。
然而太平天国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并没有贯彻其博爱的思想,在梁启超先生看来“所谓太平天国,所谓四海兄弟,所谓平和博爱,所谓平等自由,皆不过外面之假名。至其真相,实与中国古来历代之流寇毫无所异[2]。”太平天国是由农民阶级所领导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其思维局限难以跳脱出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其实质上还是典型的封建政权。《天朝田亩制度》虽然透露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思想但是缺乏基本的制度设计难以付诸实施,颁布后不久就被“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所取代,这表明太平天国依旧承认封建土地所有制,承认地主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三.平等尚贤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这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政治理想。早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洪秀全就提出了“普天之下皆兄弟”“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 天下多女子, 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平等思想最早体现在圣库制度中,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就通告各县拜上帝教徒集中于一处,各教徒将田宇房屋变卖易为现金,而将一切所有缴纳于公库,全体衣食俱由公款开支,一律平均[3]。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平等思想在立法上的集中体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太平天国平等思想也有其广泛的来源基础。太平天国革命以拜上帝教教义为指导,借鉴吸收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基督教神学平等观的基础上把宗教中的平等观念扩展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把所有人都看成是“皇上帝子女也”,“皆禀上帝一元之气以生以出”。他们所发动的农民革命,并不是基督教所谓的未来“天国”,而是以平等平均主义为基础的民治本位的政治,体现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劳苦大众对于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原道醒世训中所云“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本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也。”把人们剩余的一切私产皆归于上主而公有之,以上主为载体达到“各献所有,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
在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中还有尚贤一义。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洪秀全、洪仁玕都是落榜的秀才,深深感受到封建科举考试的不公平,所以就走上了一条反传统的道路。1851年在攻下永安城之后他们就下令开科取士,定都天京后更是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的规定更能扫除门阀阶级,表现“选贤与能”的平等精神,太平天国“凡天下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大大提升了天下士子提供进入官场的机会,而且没有出身限制,不论性别,吸引了大批人才。在考官选拔制度上也较为严格,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设立了选举考绩制度和功罪赏罚的法律,对官僚体系进行了治理约束,确保人才能够及时得到发掘。但是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也存在较大的弊端,它摒弃了中国沿袭千年的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考试内容而代之以上帝教教义,遭到了读书人的强烈抵制,而且后期由于报名人数寥寥出现了凡应试者皆能录取的荒唐局面,动摇了太平天国统治的根基。
四.结语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虽然有其存在的客观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所推动,但是这种运动就和中国过去两千多年来发生的历次农民运动一样,仍然是幼稚的、不成熟的,运动的发展依然难以走出历史思维的局限性也就不可避免地遭遇与前者同样的结局。其政治思想虽然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但是本质上还是中国封建社会老百姓对于平等自由生活地追求。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其政治思想从理想到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也是导致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朱文. 太平天国拜上帝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与融合[D].中南民族大学,2012.
[2] 梁启超. 李文忠公事略[M]. 国际中文出版社, 2004.
[3] 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0页。
作者简介:张帅(1996—),男,汉族,山西省临汾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大国关系与国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