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健康观念进一步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社区(村区)体育设施的数量与质量影响着人们运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笔者着力从现有文献研究,从场地数量、配置情况、规模和使用情况等角度分析得出,各地体育设施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通过研究各地社区体育设施并进行对比,探究各地区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社区体育设施的方案。
【关键词】社区体育;体育设施;困境;瓶颈
一、引言
社区生活硬件设施受经济水平影响,其职能主要为人们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其中生活配套对人们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明显。社会经济质量的提高,生活方式多样化,相对应地社区也要有相适应的改变,社区配套设施要跟随民众需求趋势。现代楼宇建设配套标准,不是单一的中国风俗元素,而是考虑了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现代楼宇的卖点都在于空气质量,因此,楼与开发商以打造青山绿水的环境为主,却简略粗糙地保留了一小部分体育设施区域。经济效益下的现代建筑风格逐渐边缘化社区体育设施。据调查,北京市的郊区社区大部分小区都没有设置体育设施区域,有相当一部分只有小型的体育场地,如乒乓球台、棋牌室等;据了解,以上海这一线城市为例,每人的社区体育运动区域平均也只有0.1平方米,楼价高的城区地区少之又少;调查还发现天津、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城市都显示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不足。
社区体育设施反映着一个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高低,也是构成城市体育设施不可或缺的必要部分。城市化水平也是受到公共体育设施数量、质量、使用时间等因素影响,更加影响到人们对体育的意识与身体健康水平,影响到人们日常闲暇时间的分布。各地社区现有体育设施的残缺情况越来越严重,既不美观又降低民众运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石磊指出,大连市部分社区体育设施存在器材不足、健身场地区域过于狭窄、健身器材偏旧、损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最大的原因是社区的建设理念与建设时间、规模,缺乏长远规划,为增加经济效益弱化体育设施,其次民众健身观念不强等;张建哲认为,保障社区体育设施的健康发展,其首要本质在于建设,其核心内容在于维护与引导合理使用。调查表明,大部分社区体育设施由于人们使用不当而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社区体育设施也没有得到较好的管理,缺少管理规章制度。体育设施完好的仅存在小部分社区中。在很多的社区中,并没有发现专门管理体育设施的工作人员,其管理制度的缺乏是主要原因;董金博提出,一线城市以深圳市为例,其社区体育设施的布局,以居民的体育认知、出行使用途径和地点距离、区域的划分、地形环境、出行道路交通情况、体育场馆的大小和其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明确了深圳市社区体育设施合理分布的有效性,即公平性质、有效的管理和最大限度发挥该地区服务作用;刘同众指出,日、美两国都对各层次的社区体育相应的设施场地建设有严格的标准,同时对每一个不同层次的社区体育体系管理有严格规定和要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具有层次性的功效显而易见:第一,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范围、层次的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第二,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诸如年龄、经济条件、文化与社会层次等。关于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制度、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和管理体系指标等方面,大部分的文献研究均以立法、标准和条例的方式呈现在社区体育当中。而国外则对于社区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管理和投资运营等方面。国内外在社区体育设施方面的差异在于中国实施的举国体制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了。该如何去改变则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实行调控。
二、社区体育的边缘化特点
1.体育设施不足
社区公共服务包括了公共体育服务、经济效益收入、文化影响、公益性质的社会活动,使得社区发展有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使社区公共服务真正落实到以服务人们为主要性质,构建一个健康良好的社区环境。但是,从各文献资料看来,它们的共同特点都反映出体育设施配套不足的情况。在社会经济发展面前,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受到经济效益的制约,成为社区规划中忽视的内容。在农村发展成城中村的道路上,或乡镇城市化的主题下,社区体育被忽视的情况愈加严峻。在大城市城中村中的社区体育场所被占用尤为明显,其用途多被用作停车场,本来体育运动的区域就少,被占用的频率又高,这就使得社区体育更加难以健康发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相应于传统体育项目更加有吸引力,而传统的体育运动慢慢地被人们所淘汰。广州屬于经济发达地区,体育活动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中、低收入者难以享受高昂的体育锻炼项目。广州市、深圳市等一线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占地面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小区为25.11%。
2.指导员的不足
虽然说每个社区要配套一名或多名社区指导员,但到真正落实的时候却不是一回事,在社区中很难见到有人在指导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有的都是要收费的场所。设施残缺、不达标,指导员不专业等因素都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着群众的参与性与组织性。如,我国各村居、居委、城中村等社区体育场地专职管理者人员仅只有小部分,大部分社区体育场地管理人员以兼职为多,在运动项目指导层面就难以开展,更不用说存在专业性的指导。
3.社区体育文化的失落
在现代城市当中,人们可以实现以及有想进行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少,特别是城中村,流动人员特别多、房屋特别拥挤、可用地面积少,使得社区难以发展全民健身。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多以免费为主,其中河堤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地方,是人们经常进行锻炼的场所,社区公园、空旷草地也是人们首选场所,而收费型的场所则没那么受欢迎,其实质显示出人们有一定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也反映出完善社区体育设施配套的重要性。
三、拟摆脱边缘化的对策
1.老城区增建扩建体育设施
维护与保养原有的社区体育设施,在合理的城市配套下,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缓解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衍生问题。在微观上,社区管理者规划好各场所用地,合理分配用地比例。设立必要的社区体育器材管理制度,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与维护人员,引进先进的管理观念。
2.设施场地的组合型
合理配置社区体育场地,使各个项目都能相对应地满足各部分人群。合理分布体育器材,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人文交流,使社区更加和谐。根据不同人群的运动项目选择,融合社区文化发展,使体育运动为社区文化提供发展契机。合理的场地规划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还能促使体育运动反作用于社区文化的发展。
3.增加资金的投入
增加资金的投入,使城中村人员可以实现在家锻炼。各街道部门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在社区定期发放和提供维修服务,这样使得人们进行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既可以增加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又增加了社区体育文化交流,更增加了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同时,也可以减少高峰期锻炼拥挤的情况,又可以提高锻炼人群的运动质量。
4.充分发挥社区协调作用
对社区、城中村内的学校体育设施实行合理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服务意识。开辟更多的体育锻炼场所,创新更多的体育项目,在社区场地有限的条件下,新型运动项目的开发显得尤其重要。在闲置空地和楼群间合理地规划、布置简易的健身区域、设施。
四、结语
在体育运动促进健康意识普及的今天,社区体育设施的严重不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与人们体育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本土资源,挖掘更多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社区体育应符合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做到公平、高效等原则,充分利用场地。在普及社区体育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体育消费偏低的人群。
参考文献:
[1]雷哲,侯斌.我国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7).
[2]王乔君.城市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规划的构想[J].体育科学,2004(2).
[3]王育林,李晓丹,王丽君.对社区体育设施规划设计的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24(3).
[4]石磊.大连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5]张建哲.河北省社区体育设施研究[J].河北学刊,2010,30(4):221.
[6]董金博.深圳市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关键词】社区体育;体育设施;困境;瓶颈
一、引言
社区生活硬件设施受经济水平影响,其职能主要为人们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其中生活配套对人们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明显。社会经济质量的提高,生活方式多样化,相对应地社区也要有相适应的改变,社区配套设施要跟随民众需求趋势。现代楼宇建设配套标准,不是单一的中国风俗元素,而是考虑了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现代楼宇的卖点都在于空气质量,因此,楼与开发商以打造青山绿水的环境为主,却简略粗糙地保留了一小部分体育设施区域。经济效益下的现代建筑风格逐渐边缘化社区体育设施。据调查,北京市的郊区社区大部分小区都没有设置体育设施区域,有相当一部分只有小型的体育场地,如乒乓球台、棋牌室等;据了解,以上海这一线城市为例,每人的社区体育运动区域平均也只有0.1平方米,楼价高的城区地区少之又少;调查还发现天津、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城市都显示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不足。
社区体育设施反映着一个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高低,也是构成城市体育设施不可或缺的必要部分。城市化水平也是受到公共体育设施数量、质量、使用时间等因素影响,更加影响到人们对体育的意识与身体健康水平,影响到人们日常闲暇时间的分布。各地社区现有体育设施的残缺情况越来越严重,既不美观又降低民众运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石磊指出,大连市部分社区体育设施存在器材不足、健身场地区域过于狭窄、健身器材偏旧、损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最大的原因是社区的建设理念与建设时间、规模,缺乏长远规划,为增加经济效益弱化体育设施,其次民众健身观念不强等;张建哲认为,保障社区体育设施的健康发展,其首要本质在于建设,其核心内容在于维护与引导合理使用。调查表明,大部分社区体育设施由于人们使用不当而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社区体育设施也没有得到较好的管理,缺少管理规章制度。体育设施完好的仅存在小部分社区中。在很多的社区中,并没有发现专门管理体育设施的工作人员,其管理制度的缺乏是主要原因;董金博提出,一线城市以深圳市为例,其社区体育设施的布局,以居民的体育认知、出行使用途径和地点距离、区域的划分、地形环境、出行道路交通情况、体育场馆的大小和其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明确了深圳市社区体育设施合理分布的有效性,即公平性质、有效的管理和最大限度发挥该地区服务作用;刘同众指出,日、美两国都对各层次的社区体育相应的设施场地建设有严格的标准,同时对每一个不同层次的社区体育体系管理有严格规定和要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具有层次性的功效显而易见:第一,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范围、层次的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第二,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诸如年龄、经济条件、文化与社会层次等。关于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制度、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和管理体系指标等方面,大部分的文献研究均以立法、标准和条例的方式呈现在社区体育当中。而国外则对于社区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管理和投资运营等方面。国内外在社区体育设施方面的差异在于中国实施的举国体制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了。该如何去改变则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实行调控。
二、社区体育的边缘化特点
1.体育设施不足
社区公共服务包括了公共体育服务、经济效益收入、文化影响、公益性质的社会活动,使得社区发展有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使社区公共服务真正落实到以服务人们为主要性质,构建一个健康良好的社区环境。但是,从各文献资料看来,它们的共同特点都反映出体育设施配套不足的情况。在社会经济发展面前,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受到经济效益的制约,成为社区规划中忽视的内容。在农村发展成城中村的道路上,或乡镇城市化的主题下,社区体育被忽视的情况愈加严峻。在大城市城中村中的社区体育场所被占用尤为明显,其用途多被用作停车场,本来体育运动的区域就少,被占用的频率又高,这就使得社区体育更加难以健康发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相应于传统体育项目更加有吸引力,而传统的体育运动慢慢地被人们所淘汰。广州屬于经济发达地区,体育活动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中、低收入者难以享受高昂的体育锻炼项目。广州市、深圳市等一线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占地面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小区为25.11%。
2.指导员的不足
虽然说每个社区要配套一名或多名社区指导员,但到真正落实的时候却不是一回事,在社区中很难见到有人在指导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有的都是要收费的场所。设施残缺、不达标,指导员不专业等因素都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着群众的参与性与组织性。如,我国各村居、居委、城中村等社区体育场地专职管理者人员仅只有小部分,大部分社区体育场地管理人员以兼职为多,在运动项目指导层面就难以开展,更不用说存在专业性的指导。
3.社区体育文化的失落
在现代城市当中,人们可以实现以及有想进行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少,特别是城中村,流动人员特别多、房屋特别拥挤、可用地面积少,使得社区难以发展全民健身。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多以免费为主,其中河堤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地方,是人们经常进行锻炼的场所,社区公园、空旷草地也是人们首选场所,而收费型的场所则没那么受欢迎,其实质显示出人们有一定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也反映出完善社区体育设施配套的重要性。
三、拟摆脱边缘化的对策
1.老城区增建扩建体育设施
维护与保养原有的社区体育设施,在合理的城市配套下,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缓解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衍生问题。在微观上,社区管理者规划好各场所用地,合理分配用地比例。设立必要的社区体育器材管理制度,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与维护人员,引进先进的管理观念。
2.设施场地的组合型
合理配置社区体育场地,使各个项目都能相对应地满足各部分人群。合理分布体育器材,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人文交流,使社区更加和谐。根据不同人群的运动项目选择,融合社区文化发展,使体育运动为社区文化提供发展契机。合理的场地规划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还能促使体育运动反作用于社区文化的发展。
3.增加资金的投入
增加资金的投入,使城中村人员可以实现在家锻炼。各街道部门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在社区定期发放和提供维修服务,这样使得人们进行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既可以增加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又增加了社区体育文化交流,更增加了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同时,也可以减少高峰期锻炼拥挤的情况,又可以提高锻炼人群的运动质量。
4.充分发挥社区协调作用
对社区、城中村内的学校体育设施实行合理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服务意识。开辟更多的体育锻炼场所,创新更多的体育项目,在社区场地有限的条件下,新型运动项目的开发显得尤其重要。在闲置空地和楼群间合理地规划、布置简易的健身区域、设施。
四、结语
在体育运动促进健康意识普及的今天,社区体育设施的严重不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与人们体育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本土资源,挖掘更多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社区体育应符合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做到公平、高效等原则,充分利用场地。在普及社区体育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体育消费偏低的人群。
参考文献:
[1]雷哲,侯斌.我国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7).
[2]王乔君.城市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规划的构想[J].体育科学,2004(2).
[3]王育林,李晓丹,王丽君.对社区体育设施规划设计的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24(3).
[4]石磊.大连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5]张建哲.河北省社区体育设施研究[J].河北学刊,2010,30(4):221.
[6]董金博.深圳市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