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分析清热解毒中药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拟定治疗方案后,筛选运用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冠心病患者88例纳入清热解毒组,据临床资料一对一选择同期收治以西医治疗患者88例为西医组,比较临床疗效与血清标志物水平。结果:清热解毒组临床控制率50.00%、临床控制+显效率82.95%高于西医组37.50%、71.59%,无效率1.14%低于西医组12.50%,治疗4周后清热解毒组PAI-1、FIB水平低于治疗前,低于西医组,清热解毒组AT-Ⅲ活性水平高于治疗前,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若用方得当,以清热解毒法治疗冠心病中医证候疗效显著,略优于西医组,可能与心肌损害机制有关。
【关键词】中药;清热解毒;冠心病;临床疗效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心血管疾病,据2013年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成人心血管患病率高达20%,其中半数以上为冠心病高危人群[1]。药物是治疗冠心病主要方法,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中的价值已经得到临床证实,中医药在缓解冠心病症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抑制疾病进展上具有比较优势。清热解毒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常用治则之一,本次研究就我院既往采用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评价该治则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制定实验方案,以第三者角度旁观,筛选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并应用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冠心病患者88例,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45~83岁,平均(63.5±6.1)岁;病程1~21年,平均(5.3±1.2)年。证候要素:心绞痛63例、胸闷48例、心悸41例、乏力40例;心电图表现:心肌缺血征象40例。据临床资料一对一方式选取同期收治单纯采用西药治疗冠心病患者8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冠心病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P>0.05)。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②未合并有其它危重症;③未合并或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重度心律失常、酮症酸中毒、智力与认知功能障碍。
1.2方法
采用跟踪随访的方法,对医师制定治疗方案中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则,组方中含有如黄连、黄苓、连翘、大黄等清热解毒组分的患者进行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者纳入清热解毒组,据临床资料一对一选取同期住院未采用清热解毒中药,而单纯采用西医治疗者纳入西医组,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检测相关标志物如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抗凝血酶Ⅲ活性、显微蛋白原FIB含量。4周后,评价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下降≥90%,临床控制;②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显著改善,证候积分下降75%~89%,显效;③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得到改善,证候积分下降30%~74%,有效;④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下降幅度<30%,无效[1]。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清热解毒组临床控制率、临床控制+显效率高于西医组,无效率低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清标志物变化
治疗前,清热解毒组与西医组PAI-1、AT-Ⅲ活性、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清热解毒组PAI-1、FIB水平低于治疗前,低于西医组,清热解毒组AT-Ⅲ活性水平高于治疗前,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属中医"胸痛"、"胸弊"范畴,认为其为内外邪瘀成毒所致,病因复杂,内热、毒邪之证较多,中医治疗清热解毒中药应用较普遍,从西医角度看,冠心病反复发作,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易可产生毒素,同时循环障碍也可能引起广泛的炎症反应,致毒素累及,清热解毒有其生物学理论基础[2]。本次研究,从第三者角度,观察拟用清热解毒或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冠心病患者各88例,结果显示以清热解毒中药治疗中医证候疗效较好,提示清热解毒法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抗凝血酶Ⅲ活性、显微蛋白原FIB是血管病重要标志物,在动脉血管壁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中单纯采用西医治疗,靶点单一并不能遏制病机作用,这也是冠心病易复发的根本原因,而清热解毒中药针对病机,有助于遏制疾病进展。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3-21.
【摘要】目的:分析清热解毒中药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拟定治疗方案后,筛选运用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冠心病患者88例纳入清热解毒组,据临床资料一对一选择同期收治以西医治疗患者88例为西医组,比较临床疗效与血清标志物水平。结果:清热解毒组临床控制率50.00%、临床控制+显效率82.95%高于西医组37.50%、71.59%,无效率1.14%低于西医组12.50%,治疗4周后清热解毒组PAI-1、FIB水平低于治疗前,低于西医组,清热解毒组AT-Ⅲ活性水平高于治疗前,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若用方得当,以清热解毒法治疗冠心病中医证候疗效显著,略优于西医组,可能与心肌损害机制有关。
【关键词】中药;清热解毒;冠心病;临床疗效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心血管疾病,据2013年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成人心血管患病率高达20%,其中半数以上为冠心病高危人群[1]。药物是治疗冠心病主要方法,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中的价值已经得到临床证实,中医药在缓解冠心病症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抑制疾病进展上具有比较优势。清热解毒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常用治则之一,本次研究就我院既往采用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评价该治则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制定实验方案,以第三者角度旁观,筛选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并应用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冠心病患者88例,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45~83岁,平均(63.5±6.1)岁;病程1~21年,平均(5.3±1.2)年。证候要素:心绞痛63例、胸闷48例、心悸41例、乏力40例;心电图表现:心肌缺血征象40例。据临床资料一对一方式选取同期收治单纯采用西药治疗冠心病患者8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冠心病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P>0.05)。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②未合并有其它危重症;③未合并或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重度心律失常、酮症酸中毒、智力与认知功能障碍。
1.2方法
采用跟踪随访的方法,对医师制定治疗方案中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则,组方中含有如黄连、黄苓、连翘、大黄等清热解毒组分的患者进行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者纳入清热解毒组,据临床资料一对一选取同期住院未采用清热解毒中药,而单纯采用西医治疗者纳入西医组,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检测相关标志物如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抗凝血酶Ⅲ活性、显微蛋白原FIB含量。4周后,评价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下降≥90%,临床控制;②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显著改善,证候积分下降75%~89%,显效;③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得到改善,证候积分下降30%~74%,有效;④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下降幅度<30%,无效[1]。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清热解毒组临床控制率、临床控制+显效率高于西医组,无效率低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清标志物变化
治疗前,清热解毒组与西医组PAI-1、AT-Ⅲ活性、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清热解毒组PAI-1、FIB水平低于治疗前,低于西医组,清热解毒组AT-Ⅲ活性水平高于治疗前,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属中医"胸痛"、"胸弊"范畴,认为其为内外邪瘀成毒所致,病因复杂,内热、毒邪之证较多,中医治疗清热解毒中药应用较普遍,从西医角度看,冠心病反复发作,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易可产生毒素,同时循环障碍也可能引起广泛的炎症反应,致毒素累及,清热解毒有其生物学理论基础[2]。本次研究,从第三者角度,观察拟用清热解毒或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冠心病患者各88例,结果显示以清热解毒中药治疗中医证候疗效较好,提示清热解毒法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抗凝血酶Ⅲ活性、显微蛋白原FIB是血管病重要标志物,在动脉血管壁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中单纯采用西医治疗,靶点单一并不能遏制病机作用,这也是冠心病易复发的根本原因,而清热解毒中药针对病机,有助于遏制疾病进展。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