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基本要求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因而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和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和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道德内涵和是非标准。
  关键词: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以和谐文化为支撑,因此,正确认识和谐文化,加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基础性意义。
  文化本身是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具有制度特殊性,因此,和谐文化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在封建社会,人们也不懈地追求社会和谐,形成了一系列的"和谐"思想和文化,但它是在封建等级和强权统治秩序下的"和谐文化",这种和谐思想和文化是 "臣民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思想和文化,则是以承认资本剥削合理为前提,以个人利益张扬为协调手段的"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纯粹利益满足基础上的市场文化、因而它存在理性有余,情感不足的文化缺陷,是一种不健全的和谐思想和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和谐文化,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还继承了人类一切时代的和谐文化思想,是能够真正实现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文化。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因而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和基本要求。
  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最具本质规定性的价值观。它是在不同层次的若干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所构成的体系中,由若干体现价值观体系本质要求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所构成。这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价值主体基于自身需要而对价值客体的根本把握,是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对价值客体的本质理解。在核心价值体系之外,还有非核心价值体系,或者称为外围价值体系,它们是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具体化,是核心价值观在处理具体问题上的表现。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存中国社会在立足中国传统、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实质上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即在思想追求上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在制度追求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在精神追求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支撑,在道德追求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础。因此,它是一个集思想观念、制度、精神、道德心理于一体的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系统中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各个部分之间实现结构均衡,协调发展的社会生活状态。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没有实现国家复兴、民族富强的共同愿望,没有积极向上、奋斗不已的共同道德理念,我们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就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就不可能维持社会系统的合序、稳定与和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会失去灵魂。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统领。一个社会的文化总是多种文化的集合,社会的价值观也因此具有多样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本身包括了文化的和谐,即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因此,必须有一种核心的价值观把这些文化统领起来才能构建一个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的统领。因为社会的各种文化或思潮,归根到底是表现在"思想追求、制度追求、精神追求和道德追求"上,它们是社会生活在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中的具体体现。要统领这些文化和思潮显然必须要使这一统领价值观具备上述四个方面的根本性规定和根本性要求,并在这四个方面具有其他文化和思潮所没有的优点和引领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完全具备上述作为统领价值观和文化所具有的四个方向的根本规定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价值体系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体系,它继承传统又发展传统,同时与现存的社会制度和这一制度的不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它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其所具有的统领作用是无疑的。而且从另一个方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也具有包容多样、与其他文化和思潮和谐共生的特点,因而,以这一文化为统领,可以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建立多样性统一、兼容共生、协调合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的和谐文化形态。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规定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文化形态,就其本质看必须是-种能够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促进社会关系稳定、协调和融洽的文化形态。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多元化社会的不断形成,各种意识形态激烈碰撞,在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把握住和谐文化的内在规定,就是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就能够促进和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否则我们就可能找不到文化建设方向,和谐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实现。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具有的时代内涵和根本要求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然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形态,那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文化的基本内容,才能使文化具有"和谐"的形态。因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给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它鲜明的阶级立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和明确方向;它严密的科学体系,为我们正确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地、科学地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它所具有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对于我们理顺各种社会关系,正确地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中,已经发展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中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为我们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指导思想,如果不能成为和谐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意识形态,那么也就没有和谐的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和理想信念。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在引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中,"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我同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已经有着广泛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廣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和谐文化只有以这样的理想信念和制度追求作为其基本内涵,才能凝聚人心,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和谐。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品质。精神,一般上讲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人的思想。但是这里讲的精神,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还包括日常生活的合理化状态和行为结构的价值准则。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反映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同时又融入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基本价值准则的要求,必然会通过人们遵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基本价值准则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不仅仅是一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思想和品格,而是同时表现为人们对改革创新事业的积极投入,对改革创新的热情支持等。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方面反映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积极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团结一心、顽强奋斗,形成民族和国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和谐,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广大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就必须拥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只有具备这种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才能使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出来。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道德内涵和是非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它的主要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祟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即"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道德思想,它涵盖了社会风尚、人生态度等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三者的结合。作为道德准则,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告诫人们不能荣辱不分,更不能以耻为荣,是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的根本准则。因此,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道德内涵和是非准则,既可以保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道德伦理方向,同时也是协调人们道德行为的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文章选》 [M]. 学习出版社,2007.
  [2] 程样国、詹世友.《荣辱观与和谐文化研究》 [M]. 人民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道路运输挂靠做为一种运输经营模式,在物流业中普遍存在。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对其进行过统一的立法,因此各地法院对挂靠运输经营中交通肇事责任的责任主体、担责方式判决各异。在确定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责任主体时应慎用"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理论,可依据《民法通则》第123条恢复"危险作业人"的责任主体地位。  关键词:挂靠;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危险作业人;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49条规定,机
期刊
摘要:在草原畜牧业走向现代化未来的局部进程中,引入能够激发出商品经济活力的生活方式,即加快改变游牧为定居的进程,就变得重要而迫切。定居的目的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解放生产力,提高游牧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游牧民定居;草原畜牧业;现代化    一、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  从游牧到定居是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历史表明,一个居无定处、迁徙不断的民
期刊
摘要:陪审团制度源于古希腊雅典与古罗马时代的民众审理法庭,而现代意义的陪审团制度发源于英国。随着英国殖民活动的扩张,陪审团制度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陪审团制度以其成员选任和裁决作为制度亮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和法治的优势,勇敢承认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缺失,同时又是对公民人性的回归和法治理念灌输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陪审团制度 法治 价值构造 正义    一、陪审团制概述度  所谓陪审团制度,是指
期刊
摘 要: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它们不仅体现了社会是一个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结构,各个阶层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流动,而且反映了社会个体的地位、角色的形成、定位与转换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本文将从生态位的视角来分析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形成及意义。  关键词:生态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与生物物种类似,社会中的
期刊
摘要: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行业协会的概念和特征,第二部分论述了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从行业协会产生的经济基础、功能以及价值基础等方面看,行业协会是经济法的基础。  关键词:经济法;行业协会;经济法主体    一、行业协会的概念和特征  行业协会自诞生以来,不同的国家对其的称谓也各不相同。美国的《经济学百科全书》认为,行业协会的定义是:"行业协会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
期刊
摘要:民俗图形与色彩是具有民族个性和文化特殊性的视觉识别符号,民俗图形和色彩的符号启示,可以帮助我们确立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也是现代设计的"活水之源",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  关键词:民俗;图形与色彩;启示    一、设计材料和表现形式的启示  众多民间艺术品的材料都是由自然材料组成的,采用自然材料是其融入自然、崇尚自然的传统哲学观念的表现,它以一种特有独立的方式出现在民俗艺术中,体现了民俗
期刊
摘要:对比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汉英对比研究是一个老课题,已有不少专家做过相关的研究,同时,它也是一个常做常新的新课题,不断挖掘,就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本文借助分析汉英对比研究理论方法和研究载体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希望把汉英对比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关键词:汉英;对比研究;趋势    所谓对比研究,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语言研究中的比较
期刊
逻辑研究的内容是推理及推理的有效性,而对于推理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于蕴涵的研究。推理形式包括前提和结论两部分。前提是推理中在前的已知命题,所有前提合取起来可作为前件;结论是最后要由前提推出的命题,可作为后件。任何一个推理最终都可以化归为一个"前提→结论"的蕴涵式,而推理有效性的判定最终都可被归结为相应蕴涵式的一个永真性的判定。①因此在现代逻辑中,研究蕴涵对于研究推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蕴涵是对
期刊
摘要: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已成为新词语衍生的重要语域。网络词语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但又其不规范问题对年轻群体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对网络新词语的定义、文化背景特征及其给年轻群体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并就其不规范的表现等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探析,提出规范建议。  关键词:网络词语 年轻群体 影响 规范建议    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57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期刊
摘要:环境意识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环境意识的普及教育,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素质,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环境意识;普及教育;对策     全球性生态危机,无疑是当今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造成这一危机的原因之一,便是人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环境教育的相对之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