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爱”字。班主任的爱应该是没有界限、没有登记的,尤其是缺点较多的,班主任更要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们、信任他们,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快乐。尤其是对那些屡教屡犯的学生,班主任要把平常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正确认识到学生身上劣习的反复性,要认识到有特例的存在,能够一如既往地爱学生,用恒心、信心、和耐心的去教育好他们。
关键词:爱 信任 耐心
【案例主题】我们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些身心未成熟、能力兴趣差异很大的学生,每天所面临的也大不相同。因此,遇到的问题常常具有复杂性和突发性。如何应对这些突发而复杂的 情况?如何解决复杂而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
【案例描述】
一、背景简介
近几天,班长多次告诉吴老师说他们班里的学生凯经常上课迟到。上午第一节如不是吴老师的课,他就会上课迟到,有时甚至晚20分钟左右。这天早上,吴老师到教室看看,发现凯还有没有到校,吴老师站在楼梯口等着他。5分钟过去了……。
二、回顾历史
实际上,吴老师对凯是比较了解的。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的父亲去逝,他的母亲和爷爷没有文化,都很宠爱他,致使他性格暴烈,任性,不太守规矩,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弱,学习基础比较差。但是他很要面子,又讲义气,与同学相处比较融洽。吴老师与他妈妈经常保持联系,并且与凯的关系也比较融洽。
三、问题分析
这学期刚开学,吴老师发现凯有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吴老师曾与他多次谈心,交换看法。凯也接受吴老师的教诲,并保证再也不迟到早退,还让吴老师看他的行动。近期,凯确实常因自己肚子疼、胃疼、头疼、头晕等理由向吴老师请假,事后凯的妈妈也打电话确认此事,所以吴老师也没有太在意。吴老师建议凯的妈妈带他去医院做检查,并暗示经常请假对凯本人不好,也不利于班级稳定。可是,自那以后,凯既不请假又经常旷课。吴老师很生气,对凯进行长时间的批评教育,在班会上也曾严肃地对班长说:“你统计一下凯本学期迟到早退旷课的节数,包括他请的病假,超过四十节就把他送到教导处。”接着补充道:“这不是我的规定,是国家教委的规定。”据班长事后反映,凯还去她那儿查了查他迟到早退的节数,接着的几天凯没有早退旷课,看似这一招对他起点作用。但是两天后,他带着同学鑫去超市而迟到。吴老师很生气,感到自己教育凯很失败。所以,他没有找凯谈话,反而把鑫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并进行思想教育。鑫知错就改,此后,既不与凯来往,也不迟到早退,在校表现有很大的进步,反而凯天天迟到。莫非凯对我有意见,才会出现近期的表现?想到这里,吴老师下定决心今天一定要冷静处理好这件事。二十分钟后,凯才到校。
四、调整心态,架起沟通的桥架
放学后,凯来到吴老师的办公室。凯扬着头,态度很蛮横,等着老师的批评。吴老师马上意识到自己肯定犯了错误并伤了他的心,说道:“你想一想,吴老师是否有地方冤枉过你?”一听到老师这样说,凯的表情有所变化,头也低了一些,说:“是。”“那你说一说吧?”“就上次我和鑫一块迟到,你为什么说我带着他?”是呀,自己凭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凯学习不好?还是因为他原来犯过同样的错误? 成见,偏见这么容易不自觉的影响着自己…想到此,吴老师毫不犹豫地向凯道歉,并真诚的表达了自己对他的关心和爱护。结果,吴老师得到了凯的谅解,同时了解那天两人迟到的真实原因。原来鑫要凯陪着去买书。两人到书店选了一会书,人多得排队交钱,两人没带手表,知道时间时,已经是该上课的时候了。没有足够的钱打出租,只得步行向学校赶,迟到是肯定的。
五、问题解决
老师的不信任,同学们的瞧不起,凯心情很烦躁,对在学校没有兴趣,更不想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家长的逼迫,又不得不来学校,迟到就自然成为他发泄不满的工具。原因找到了。自己的粗心、主观和偏见动摇了自己与学生互信的基础!吴老师马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保证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吴老师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提出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他道歉。凯原谅了老师,不愿让吴老师在同学面前向他道歉,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该故意迟到,有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吴老师满足了他想跟着好同学学习的愿望。此后,凯再也没有迟到早退过,在其他发面表现也比较好,尤其是周五大扫除,主动留下来,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干活。在第二学期,凯主动竞争当上了卫生委员,为老师分担忧愁。
【案例反思】事情过去了,可时吴老师仍在思考。每个教育者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都会在心底对每一个学生形成一定的印象、看法和期待,这种看法往往是主观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是定型化了的,如果教师盲目相信自己的这种看法,并将之绝对化,就很容易形成偏见或成见。而这种偏见和成见又常常成为指导自身态度和行为的主要依据。吴老师对这两个学生的迟到行为不满意,没有仔细探究其原因,而是想当然地进行推测,这一惯性思维差一点给这个学生在校学习打上死结。可见,教育的成败往往在教育者一念之间。要避免情绪蒙蔽理性,认识偏差导致处置不当,就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既要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特别是与问题有关的情况,又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了解学生的感受,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桥梁,形成无障碍沟通,这是教育者能“对症下药”,获得最佳效果的前提。在师生互动中,由于问题的突发性和复杂性,迫使许多教育决定是在十分矛盾而又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做出的,这就使得教育者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查知自己教育决策的失误,并敢正视它,进而纠正自己的认识,端正自己的态度,调整教育的方法。吴老师正是发生冲突中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及时的检讨纠正了自己的认识,才避免了严重的后果。
遇到问题,班主任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上不要起变化,不要带着情绪去批评学生,就不会与学生发生矛盾冲突,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显得容易做。由此可见,面对错综复杂的教育,我们也许不可能犯错误,但我们至少犯错误,更不能让自己迷失在错误中。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扬已之长,避已之短。二是要永远把学生当作最优考虑的因素,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教育目的。
关键词:爱 信任 耐心
【案例主题】我们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些身心未成熟、能力兴趣差异很大的学生,每天所面临的也大不相同。因此,遇到的问题常常具有复杂性和突发性。如何应对这些突发而复杂的 情况?如何解决复杂而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
【案例描述】
一、背景简介
近几天,班长多次告诉吴老师说他们班里的学生凯经常上课迟到。上午第一节如不是吴老师的课,他就会上课迟到,有时甚至晚20分钟左右。这天早上,吴老师到教室看看,发现凯还有没有到校,吴老师站在楼梯口等着他。5分钟过去了……。
二、回顾历史
实际上,吴老师对凯是比较了解的。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的父亲去逝,他的母亲和爷爷没有文化,都很宠爱他,致使他性格暴烈,任性,不太守规矩,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弱,学习基础比较差。但是他很要面子,又讲义气,与同学相处比较融洽。吴老师与他妈妈经常保持联系,并且与凯的关系也比较融洽。
三、问题分析
这学期刚开学,吴老师发现凯有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吴老师曾与他多次谈心,交换看法。凯也接受吴老师的教诲,并保证再也不迟到早退,还让吴老师看他的行动。近期,凯确实常因自己肚子疼、胃疼、头疼、头晕等理由向吴老师请假,事后凯的妈妈也打电话确认此事,所以吴老师也没有太在意。吴老师建议凯的妈妈带他去医院做检查,并暗示经常请假对凯本人不好,也不利于班级稳定。可是,自那以后,凯既不请假又经常旷课。吴老师很生气,对凯进行长时间的批评教育,在班会上也曾严肃地对班长说:“你统计一下凯本学期迟到早退旷课的节数,包括他请的病假,超过四十节就把他送到教导处。”接着补充道:“这不是我的规定,是国家教委的规定。”据班长事后反映,凯还去她那儿查了查他迟到早退的节数,接着的几天凯没有早退旷课,看似这一招对他起点作用。但是两天后,他带着同学鑫去超市而迟到。吴老师很生气,感到自己教育凯很失败。所以,他没有找凯谈话,反而把鑫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并进行思想教育。鑫知错就改,此后,既不与凯来往,也不迟到早退,在校表现有很大的进步,反而凯天天迟到。莫非凯对我有意见,才会出现近期的表现?想到这里,吴老师下定决心今天一定要冷静处理好这件事。二十分钟后,凯才到校。
四、调整心态,架起沟通的桥架
放学后,凯来到吴老师的办公室。凯扬着头,态度很蛮横,等着老师的批评。吴老师马上意识到自己肯定犯了错误并伤了他的心,说道:“你想一想,吴老师是否有地方冤枉过你?”一听到老师这样说,凯的表情有所变化,头也低了一些,说:“是。”“那你说一说吧?”“就上次我和鑫一块迟到,你为什么说我带着他?”是呀,自己凭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凯学习不好?还是因为他原来犯过同样的错误? 成见,偏见这么容易不自觉的影响着自己…想到此,吴老师毫不犹豫地向凯道歉,并真诚的表达了自己对他的关心和爱护。结果,吴老师得到了凯的谅解,同时了解那天两人迟到的真实原因。原来鑫要凯陪着去买书。两人到书店选了一会书,人多得排队交钱,两人没带手表,知道时间时,已经是该上课的时候了。没有足够的钱打出租,只得步行向学校赶,迟到是肯定的。
五、问题解决
老师的不信任,同学们的瞧不起,凯心情很烦躁,对在学校没有兴趣,更不想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家长的逼迫,又不得不来学校,迟到就自然成为他发泄不满的工具。原因找到了。自己的粗心、主观和偏见动摇了自己与学生互信的基础!吴老师马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保证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吴老师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提出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他道歉。凯原谅了老师,不愿让吴老师在同学面前向他道歉,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该故意迟到,有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吴老师满足了他想跟着好同学学习的愿望。此后,凯再也没有迟到早退过,在其他发面表现也比较好,尤其是周五大扫除,主动留下来,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干活。在第二学期,凯主动竞争当上了卫生委员,为老师分担忧愁。
【案例反思】事情过去了,可时吴老师仍在思考。每个教育者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都会在心底对每一个学生形成一定的印象、看法和期待,这种看法往往是主观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是定型化了的,如果教师盲目相信自己的这种看法,并将之绝对化,就很容易形成偏见或成见。而这种偏见和成见又常常成为指导自身态度和行为的主要依据。吴老师对这两个学生的迟到行为不满意,没有仔细探究其原因,而是想当然地进行推测,这一惯性思维差一点给这个学生在校学习打上死结。可见,教育的成败往往在教育者一念之间。要避免情绪蒙蔽理性,认识偏差导致处置不当,就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既要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特别是与问题有关的情况,又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了解学生的感受,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桥梁,形成无障碍沟通,这是教育者能“对症下药”,获得最佳效果的前提。在师生互动中,由于问题的突发性和复杂性,迫使许多教育决定是在十分矛盾而又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做出的,这就使得教育者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查知自己教育决策的失误,并敢正视它,进而纠正自己的认识,端正自己的态度,调整教育的方法。吴老师正是发生冲突中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及时的检讨纠正了自己的认识,才避免了严重的后果。
遇到问题,班主任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上不要起变化,不要带着情绪去批评学生,就不会与学生发生矛盾冲突,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显得容易做。由此可见,面对错综复杂的教育,我们也许不可能犯错误,但我们至少犯错误,更不能让自己迷失在错误中。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扬已之长,避已之短。二是要永远把学生当作最优考虑的因素,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