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不仅传承了中华古老的文明和璀璨的智慧,还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更是我们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已经达到30%,可见,文言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走进文言文课堂,大家依然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方式,依然大行其道。这种“对号入座,字字落实”的“填鸭式”的串讲,其结果就是将充满神韵的文言文肢解得零散破碎,毫无美感。对学生来说,因为年代久远,本来就对文言文有一种畏难情绪,老师再这样满堂灌,其学习结果可想而知了。
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四读”的文言文教学步骤,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们都知道,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触文言文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接触文言文的机会了,所以就导致文言语感很欠缺。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充分的“读”,是很难“披文入情”的。下面笔者就以蒲松龄的《狼》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朗读感知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听读、自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当然,不管采用什么形式读,每一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识记字音字形;准确划分朗读节奏;概括文章内容等,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有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学生也才会有更大的兴趣,更深的体会与认识,这对于学习文言文是大有裨益的。
二、析读理解
这个环节就是翻译课文,但必须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对号入座的翻译形式,要根据课文特点,创新教学设计,采用灵活的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了下面一些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
对于叙事性的文言文,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理解内容。比如《狼》讲述的是一个屠户晚归途中遇到两只贪婪的狼,并与狼斗智斗勇,最终杀了两狼的故事。笔者的设计是: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这个精彩有趣的故事讲出来,要求结合书下注释,每个人讲述其中的一个情节,四人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尽可能把故事讲详尽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讲故事的形式,很不费力就理解了课文内容。
另外,针对文章的特点,我们还可以采用找中心句,析题目,解体裁等方式来解读文章内容。
三、精读赏析
即赏语言品表达,学习课文的写作技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分析屠户和狼的形象特点的过程中,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不仅将狼的狡黠、屠户由胆怯忍让到勇敢机智杀狼的心理变化分析得头头是道,更迸发出多元的火花,形成了课堂辩论的高潮。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屠户是很可怜的。可怜在于他刚开始对狼的软弱和迁就——不断地扔骨头,有讨好之嫌。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屠户明明对狼贪婪狡诈的本性了若指掌,却没有正视这一点,导致骨头扔光,将自己陷入绝境。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屠户的形象真是解说得精彩纷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探究、交流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更多元了。
课后,笔者深受启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首先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一过程中走进文本是关键,若在文本尚未弄懂的情况下,就想去实现心灵与文本的沟通、对话,这无异于构建空中楼阁,又怎能激起学生心中的审美涟漪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
其次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到的,是他们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生活经验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们与文本“对话”时,都会建构出不同的审美结果。教师不能给学生设计一条通向已定答案的路径,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应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潜能的机会,乐于并善于为学生展示个性特长搭建舞台。
四、品读积累
积累文言知识,使之系统化。基于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一些常用的文言现象完全可以自己进行整理。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些原本枯燥无味的古汉语知识现在也变得可爱了,因为学生在朗读、析读、品读的过程中已经对这些文言现象很熟悉了。
总而言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读,让学生主动说,让学生主动品,让学生主动记。就是说,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语感,在说的过程中交流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让文言文学习不再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走进文言文课堂,大家依然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方式,依然大行其道。这种“对号入座,字字落实”的“填鸭式”的串讲,其结果就是将充满神韵的文言文肢解得零散破碎,毫无美感。对学生来说,因为年代久远,本来就对文言文有一种畏难情绪,老师再这样满堂灌,其学习结果可想而知了。
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四读”的文言文教学步骤,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们都知道,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触文言文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接触文言文的机会了,所以就导致文言语感很欠缺。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充分的“读”,是很难“披文入情”的。下面笔者就以蒲松龄的《狼》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朗读感知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听读、自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当然,不管采用什么形式读,每一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识记字音字形;准确划分朗读节奏;概括文章内容等,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有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学生也才会有更大的兴趣,更深的体会与认识,这对于学习文言文是大有裨益的。
二、析读理解
这个环节就是翻译课文,但必须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对号入座的翻译形式,要根据课文特点,创新教学设计,采用灵活的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了下面一些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
对于叙事性的文言文,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理解内容。比如《狼》讲述的是一个屠户晚归途中遇到两只贪婪的狼,并与狼斗智斗勇,最终杀了两狼的故事。笔者的设计是: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这个精彩有趣的故事讲出来,要求结合书下注释,每个人讲述其中的一个情节,四人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尽可能把故事讲详尽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讲故事的形式,很不费力就理解了课文内容。
另外,针对文章的特点,我们还可以采用找中心句,析题目,解体裁等方式来解读文章内容。
三、精读赏析
即赏语言品表达,学习课文的写作技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分析屠户和狼的形象特点的过程中,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不仅将狼的狡黠、屠户由胆怯忍让到勇敢机智杀狼的心理变化分析得头头是道,更迸发出多元的火花,形成了课堂辩论的高潮。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屠户是很可怜的。可怜在于他刚开始对狼的软弱和迁就——不断地扔骨头,有讨好之嫌。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屠户明明对狼贪婪狡诈的本性了若指掌,却没有正视这一点,导致骨头扔光,将自己陷入绝境。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屠户的形象真是解说得精彩纷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探究、交流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更多元了。
课后,笔者深受启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首先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一过程中走进文本是关键,若在文本尚未弄懂的情况下,就想去实现心灵与文本的沟通、对话,这无异于构建空中楼阁,又怎能激起学生心中的审美涟漪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
其次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到的,是他们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生活经验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们与文本“对话”时,都会建构出不同的审美结果。教师不能给学生设计一条通向已定答案的路径,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应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潜能的机会,乐于并善于为学生展示个性特长搭建舞台。
四、品读积累
积累文言知识,使之系统化。基于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一些常用的文言现象完全可以自己进行整理。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些原本枯燥无味的古汉语知识现在也变得可爱了,因为学生在朗读、析读、品读的过程中已经对这些文言现象很熟悉了。
总而言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读,让学生主动说,让学生主动品,让学生主动记。就是说,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语感,在说的过程中交流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让文言文学习不再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