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服装设计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如何改进弊端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笔者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创新思维;变革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服装工业开始复苏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服装专业的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中国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培养出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的从业者。在学生们陆续的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经过社会的检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地暴露出来。
通过对用人单位所反馈的意见的收集,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低下;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对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不了解;不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很多企业的反馈是: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之后,仍要进行一至两年的再培训才能慢慢地适应实际工作。这无疑是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自我感觉良好,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就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对于高校而言,培养怎样的人才来符合市场的需要,是非常艰巨的挑战。也是促进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原动力。
上世纪在服装设计专业成立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和师资,中国的服装专业是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的。当时绝大多数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是从美术专业的考生中分流出来的,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绘画技能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服装设计教育的师资也都是从工艺美术专业中分流出来的。就师生之间的专业背景而言,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偏科现象,是由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所造成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们对国外成熟的专业教学模式的不断了解,我们开始逐步地意识到,服装设计不是画效果图,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长期从事服装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目睹了也经历了许多实际问题,也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针对我们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的教学体制允许的范围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中国服装教育起步晚,经验少,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到今天的。长期以来对服装设计的内涵理解是不全面的,认为学生只要能够将设计意图用服装效果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就算完成了设计,所以大部分的设计课程,都是把课程的考核方式结束在服装效果图的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效果图对该生的设计能力做出评判,这是个误区。作为一名设计师必须要通过服装作品证明他的设计能力,服装效果图只是表达设计构思的一种方法,是设计过程中的~个步骤,而不是设计作品的最终展示。
解决方法: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过去的观念,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在强调效果图的表现能力的同时,应该将设计课程考核的重点转到学生制作和完成设计作品的能力上来。在设计课程中我们不应片面的强调服装效果图的数量,而是强调设计表达的能力,以及设计作品的完成度。
问题二:服装结构和工艺制作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其实在高校中的服装专业,结构工艺课程所安排的课时并不算少,但是结果是学生经过了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依然不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死板。例如:在现行服装结构课程的授课方式中,只讲授一些基本款式的结构,例如衬衣结构、西装外套结构、裤装结构、裙装结构等,没有将结构设计课程与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针对具体的设计构思的时候,依然缺乏灵活运用结构知识和工艺手段来独立完成作品制作的能力。
解决方法:建立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制作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将结构、工艺制作课程和设计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设计作品,有目的的学习服装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真正做到在学习中了解如何将设计构思演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作品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设计的乐趣和成就感。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服装的结构设计中,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立体裁剪能力的訓练和提高上。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在不具备立体裁剪知识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平面结构设计的课程教学,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因为立体裁剪有一个比较的好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所以在课程上可以先安排立裁后平面结构,这样的学习效果可以事半功倍。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的能力。
问题三: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服装工业日趋成熟,服装设计已经演变为系统性强与成熟度高的行业。特别是产品设计,更注重产品的企划和产品的完整度。所谓的设计已不仅仅是指一件或者是一个系列的服装,而是要完成一季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宏观的全面的把控产品设计方向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非常欠缺的。当然这和具体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设计企划类和设计管理类的课程在整体教学安排中的比例明显不足。
解决方法:适当调整课程安排,加强学生宏观把握设计作品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加强与服装企业的横向联系,尽量的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不同类型的服装企业实习,真实的了解在企业中产品设计部门的现实工作情况。让学生能够在直面市场需求中,切身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问题四:教师队伍本身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服装院校里的教师由于机制的问题,长期以来缺乏与市场的接触,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如果说,授业者都不了解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那又怎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学生昵?服装行业的发展可谓是瞬息万变。作为专业教师,如何将市场的需求、最新的时尚讯息、最前沿的设计方向传达给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解决方法: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中,还是比较注重讲,而轻视动手能力。在工作室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承接设计项目等方式,和服装市场以及服装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教师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获得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工作室也是学生们最佳和最直接的实践基地。
问题五:在服装院校的学生中还存在着创新不够,在设计中抄袭严重的情况。这个问题的存在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有密切的联系。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解决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加强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的技能的培养都是为了实现创意思维而存在的。很多人认为服装是一门实用艺术,创意不是最重要,这是个误解。在服饰穿着个性化风行的当下,对设计师的个性表达和设计作品的独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学生的创意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四年的时间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且极具耐心的启发和引导。
中国现存服装设计教育模式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也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是时代在发展,形式在改变。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发现了问题,同时我们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地加以修正,并显现出一些效果和成绩。当然所有的改革成果都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我们的坚持,也需要时间的检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出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服装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服装工艺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陈莹,服装设计师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创新思维;变革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服装工业开始复苏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服装专业的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中国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培养出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的从业者。在学生们陆续的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经过社会的检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地暴露出来。
通过对用人单位所反馈的意见的收集,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低下;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对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不了解;不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很多企业的反馈是: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之后,仍要进行一至两年的再培训才能慢慢地适应实际工作。这无疑是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自我感觉良好,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就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对于高校而言,培养怎样的人才来符合市场的需要,是非常艰巨的挑战。也是促进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原动力。
上世纪在服装设计专业成立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和师资,中国的服装专业是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的。当时绝大多数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是从美术专业的考生中分流出来的,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绘画技能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服装设计教育的师资也都是从工艺美术专业中分流出来的。就师生之间的专业背景而言,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偏科现象,是由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所造成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们对国外成熟的专业教学模式的不断了解,我们开始逐步地意识到,服装设计不是画效果图,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长期从事服装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目睹了也经历了许多实际问题,也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针对我们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的教学体制允许的范围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中国服装教育起步晚,经验少,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到今天的。长期以来对服装设计的内涵理解是不全面的,认为学生只要能够将设计意图用服装效果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就算完成了设计,所以大部分的设计课程,都是把课程的考核方式结束在服装效果图的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效果图对该生的设计能力做出评判,这是个误区。作为一名设计师必须要通过服装作品证明他的设计能力,服装效果图只是表达设计构思的一种方法,是设计过程中的~个步骤,而不是设计作品的最终展示。
解决方法: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过去的观念,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在强调效果图的表现能力的同时,应该将设计课程考核的重点转到学生制作和完成设计作品的能力上来。在设计课程中我们不应片面的强调服装效果图的数量,而是强调设计表达的能力,以及设计作品的完成度。
问题二:服装结构和工艺制作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其实在高校中的服装专业,结构工艺课程所安排的课时并不算少,但是结果是学生经过了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依然不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死板。例如:在现行服装结构课程的授课方式中,只讲授一些基本款式的结构,例如衬衣结构、西装外套结构、裤装结构、裙装结构等,没有将结构设计课程与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针对具体的设计构思的时候,依然缺乏灵活运用结构知识和工艺手段来独立完成作品制作的能力。
解决方法:建立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制作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将结构、工艺制作课程和设计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设计作品,有目的的学习服装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真正做到在学习中了解如何将设计构思演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作品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设计的乐趣和成就感。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服装的结构设计中,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立体裁剪能力的訓练和提高上。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在不具备立体裁剪知识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平面结构设计的课程教学,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因为立体裁剪有一个比较的好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所以在课程上可以先安排立裁后平面结构,这样的学习效果可以事半功倍。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的能力。
问题三: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服装工业日趋成熟,服装设计已经演变为系统性强与成熟度高的行业。特别是产品设计,更注重产品的企划和产品的完整度。所谓的设计已不仅仅是指一件或者是一个系列的服装,而是要完成一季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宏观的全面的把控产品设计方向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非常欠缺的。当然这和具体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设计企划类和设计管理类的课程在整体教学安排中的比例明显不足。
解决方法:适当调整课程安排,加强学生宏观把握设计作品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加强与服装企业的横向联系,尽量的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不同类型的服装企业实习,真实的了解在企业中产品设计部门的现实工作情况。让学生能够在直面市场需求中,切身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问题四:教师队伍本身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服装院校里的教师由于机制的问题,长期以来缺乏与市场的接触,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如果说,授业者都不了解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那又怎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学生昵?服装行业的发展可谓是瞬息万变。作为专业教师,如何将市场的需求、最新的时尚讯息、最前沿的设计方向传达给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解决方法: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中,还是比较注重讲,而轻视动手能力。在工作室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承接设计项目等方式,和服装市场以及服装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教师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获得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工作室也是学生们最佳和最直接的实践基地。
问题五:在服装院校的学生中还存在着创新不够,在设计中抄袭严重的情况。这个问题的存在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有密切的联系。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解决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加强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的技能的培养都是为了实现创意思维而存在的。很多人认为服装是一门实用艺术,创意不是最重要,这是个误解。在服饰穿着个性化风行的当下,对设计师的个性表达和设计作品的独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学生的创意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四年的时间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且极具耐心的启发和引导。
中国现存服装设计教育模式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也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是时代在发展,形式在改变。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发现了问题,同时我们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地加以修正,并显现出一些效果和成绩。当然所有的改革成果都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我们的坚持,也需要时间的检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出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服装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服装工艺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陈莹,服装设计师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