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罗版价位跟字画同涨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珂罗版书的价位近年紧跟着字画类同涨,原因是书画拍卖出现十分追求著录品的势头,如果一件作品被民国时期权威机构出版的珂罗版书画册著录过,则被视为可靠性甚大的拍品,势必引起一番争夺。所以珂罗版书价位的上涨,主要是依附式的上涨。
  购买珂罗版书的人多是画商和字画收藏家,而不是传统的藏书人,他们目的是为了拿珂罗版书画册来作为参考、对照所见的字画。而早期的珂罗版书画册具有较高的存真性和稀见性,难怪字画藏家对此追捧有加。
  
  
  一册珂罗版书卖三万多元
  
  一册书能卖三万多元,即使是明清善本中也是不多见的,而珂罗版书则能做得到。这与字画藏家的经济实力很有关系。上海国际2005年秋拍,一册《四王吴恽画册》成交3.08万元,这是日本大正八年(1919年)博文堂珂罗版、皮纸线装的画册,选录了清初王时敏画六幅、王鉴八幅、王石谷十一幅、王原祁八幅、吴历六幅、恽寿平十四幅,连同画像、照片共六十三帧,印刷极精,品相上乘。是研究清初画坛领袖四王、吴恽的重要参考资料。而且这种直观的图片资料是文字资料不能代替的,故价格不菲,估价仅1200—2000元而被竞逐到3.08万元。而同有一册《四王吴恽》在2005年上海敬华秋拍也成交1.2万元,说明高价不是偶然。
  
  参照价值小《王建章扇面》流标
  
  估价3000元—4500元的日本大正三年珂罗版精印本《王建章扇面》,内收廉惠清小万柳堂所藏明末王建章扇面画二十四帧,品相上乘。但没成交。究其原因,与参照价值相对小有关,毕竟时下藏家能收藏到明代扇面的机会极微,藏到王建章扇面的可能性就更小,黄天才藏扇中也仅一把王建章绘扇。
  参照价值小的还有一些名头不大的个人画册,如上海敬华2005秋拍的马贻《企周画剩》第一集,民国十八年烂漫社珂罗版印本,虽为马骀签名本,仅以1320元成交。
  
  
  画家名头大珂罗版画集受欢迎石涛,赵之谦,吴湖帆等人书画册价格高企
  
  上海敬华2005秋拍卖所见吴湖帆画册两册,一为《梅景画笈》宣纸线装本,一为彩印《梅景书屋画册》道林纸本,民国间珂罗版影印。《梅景画笈》、《梅景书屋画册》著录的都是吴湖帆重量级的作品。1943年,吴湖帆五十初度,“梅景书屋”及门弟子秉承先生国难之际不事颂祷之意,一反世俗常习,以为吴湖帆出版画册的方式来纪念老师的生日,并寄宏扬国粹之情,于是刊行了《梅景画笈》第一辑。《梅景画笈》第—辑征集了吴湖帆近十年来穷工尽意之作五十幅,暗寓五十寿诞之数。
  时下拍卖场上高价咸交的吴湖帆作品有不少出自《梅景画笈》一二集,如中贸圣佳2005年春拍352万成交的吴湖帆1946年作《松风涧泉》镜心,还有上海工美2004春拍308万成交的吴湖帆《春山晴霭图》、上海敬华2005春拍96.8万元成交的吴湖帆1943年作《天平山一线天景》立轴等。
  故知此两册吴湖帆珂罗版画册参照价值很大,估价1000元而成交5500元也证明了这点。
  此外上海国际2005秋拍也见有《石涛名画》,日本昭和十六年(1941)关原精社彩色珂罗版印行本,线装1册,估价仅1500元—2000元而以9900元成交。近代名书家赵之谦的珂罗版作品集《二金蝶堂遗墨》成交也不惜,这是05年上海朵云轩春拍拍品,日本昭和二十一(1946)年晚翠轩珂罗版精印大本。此书为1942年日本开“赵之谦逝世六十周年纪念”遗作展览图录,展品由日本收藏家提供,其数量二百八十七页比西泠印社十册《悲庵剩墨》。三百二十九页总数略少些。作品有赵之谦绘画、书法刻印精品之作,这是赵之谦最重要的出版物主一。四册共成交9900元。
  
  
  名人集藏,编辑的书画图册远超估价成交
  
  这也与时下书画拍卖注重名家鉴藏、著录的风气有关。如日本京都大学的重量级学者、后来“京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内藤虎次郎所编的《明四大家画谱》,内收明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四大家之作品六十三幅,印制极精,很难得。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博文堂珂罗版印行,白纸线装1册,在上海国际2005年秋拍以2.3万元成交,而它的估价仅3000至5000元。
  上海朵云轩2005春拍中出现的《墨巢秘籍藏影》,所收录的是商务印书馆经理、文化名人李宣龚(拔可)的家藏书画名品,李宣龚家中收藏珍本、墨迹名画甚多,此三集收录其家藏宋、明、清书画近百幅。由商务印书馆珂罗版大本宣纸印行。以估价3倍多的4950元成交。
  上海朵云轩2004秋拍所见的《名人书画扇集六十集》,收民国廉氏(廉泉)小万柳堂藏扇六百面,中有沈周、唐寅、王时敏、王原祁、恽寿平、文徵明、王鉴、王石谷、项圣谟、董其昌、黄道周、倪元璐等明清两代著名书画家扇面作品。民国三年(1914)上海文明书局珂罗版初版印行,连史纸平装六十册,以3.7万成交。原估价1万元。
  
  字画类内容的珂罗版书,价位随着字画的价位上涨,同样地,由于瓷器也一直是收藏的大宗品类,相关的珂罗版书也很抢手,尤其是名人集藏、编辑的瓷器图册。如郭葆昌、福开森编的《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仅一册,也在上海国际2005春拍中成交6050元。此为民国二十年(1932)北平觯斋书社珂罗版印本,书内有大量的彩色图,并附英文说明。郭葆昌曾入袁世凯府,在袁府任总管期间,管理景德镇窑,烧制了名震一时的洪宪瓷。由于郭葆昌在瓷学上的造诣颇深,曾被易培基任命为故宫博物院瓷器馆馆长。
  
  珂罗版名品价位坚挺
  
  《清代学者像传》
  《清代学者像传》为著名的珂罗版出版物,在学术界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书由番禺叶衍兰叶恭绰祖孙共同编写而成。叶衍兰喜集清代学者像,他费时30余年,摹写清代学者像171人(其中部分为大兴黄小泉摹绘)。1928年,叶恭绰将这些清代学者像交商务印书馆以珂罗版影印出版,这就是《清代学者像》第一集,一函四册。书中每一学者一像,并附传记。后来叶恭绰以此集尚缺同、光、宣三朝学者,且同治以前的清代学者也有因未见画像而未辑入的,乃作第三集之辑,于1953年将江西杨鹏秋摹写的内收自钱谦益至李希圣等清代学者二百人画像汇入出版。
  
  《清代学者像传》在中国嘉德1998年春拍曾以4400元拍卖成交,4册,应是第一集。2004年中国书店春秋两拍皆见有第一集的上拍,价位在四千上下。在拍卖场上,《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很少见,仅见1998年中国书店秋拍出现过,白纸线装1册,底价1000-1500元而被竞逐到4500元。
  
  《支那名画宝鉴》
  
  内收中国古今名画一千幅,在选集、鉴定、印刷上至今仍是公认的字画鉴赏工具书。此为大冢巧艺社珂罗版印本,装钉为一巨册,深受鉴赏家、书画 家的宝爱,故拍场上价格一直不菲。
  《支那名画宝鉴》曾多次上拍,成交价也连年增长,在1999年10月份中国嘉德秋拍成交9900元,在2002年上海国拍春拍此书成交价为2.25万元。到了2003年有三次上拍,成交价分别为1.2万元、1.6万元、2.2万元、2.3万元。是一个调整巩固期。2004年又有一册在朵云轩春拍卖了4.18万元,05年朵云轩春拍更有一册以8.8万成交。从中可见历年升幅。
  
  《清代帝后像》
  
  此书以收录清宫旧藏清太祖至德宗光绪朝历代皇帝、皇后像及行乐图共一十幅而为世所重,对研究清史和清代掌故甚有参考价值。为民国北平故宫博物院珂罗版印行本,分订4册。早在1999年中国书店秋拍有一部曾成交2000元,这是民国二个四年(1935)珂罗版印本,并非第一次印刷,2005年上海国际秋拍那一部较早,是民国十八年(1929)白纸印本,成交4400元。2005上海朵云轩春拍的那部则以7700元成交,是目前最高价。
  
  
  《晋唐宋元明清名画宝鉴》
  
  此为刘海粟所编。民国间上海申报馆珂罗版大本,线装一厚册。内收一百二十五人历代名家书画,可谓一部中国画作的代表作。有一册在上海朵云轩2004春拍从三四千元拍到1.54万元。比2001年初北京盘龙仅900元成交的那册不知升值了多少倍,只能说是好货不如好行市。
  
  《支那南画大成》
  
  日本人河井荃庐编的《支那南画丈成》收录中国唐代王维至清扬州八怪、赵之谦,吴昌硕等历代文人画近四千幅,并保存了历代名家题识之墨迹,保存着原画式样。按兰竹、花卉、人物、山水、长卷分册。是鉴赏家/画家珍藏之品,也是珂罗版名品中之名品。在拍场亮相的次数也较多。
  2005年上海朵云轩春拍所见的《支那南画大成》为日本昭和十年(1936)兴文社珂罗版大本,十六册,估价2万—3万元成交8.25万元,是此书目前最高拍卖价,而且还没附续集。之前有《支那南画大成》附续集者(约订为22或23册),在2002、2003年的朵去轩秋拍曾皆拍到6万多元的价位,可见珂罗版名品价位坚挺并稳升。
  
  集少成多,43册珂罗版散本捆绑上拍创11万元高价
  
  
  通常时下的普通珂罗版散本约每册一二百元就能成交,但如果能花些时日把这些珂罗版散本系统收集汇总,捆绑上拍,往往会创造高价位。如2005年秋在上海敬华所见的2252号拍品,十五册尺寸不一的民国珂罗版印本,内有《名人写竹》、《文衡山先生三绝卷》、《王石谷仿古山水册》、《董其昌书画合璧》等画册,“册”多力量大,成交6050元。
  同场更有三十二册民国珂罗版名人书画册捆绑上拍(2253号拍品),内收王震、王个簃、张大千、郎世宁、王石谷等名家画册。其中《宣和临古十七家》、《张大干临敦煌壁画》及《恽正叔山水花卉》三册为彩印。共成交2.86万元。2254号拍品凡二十五册,内收黄宾虹、恽南田、汪巢林、文征明等名人书画册,成交价也近2万元。
  此外,2005年上海朵云轩春拍的1515号拍品更以四十三册的珂罗版书画散本捆绑卖了11万元,包括程瑶笙、赵之谦、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干、费晓楼、王石谷、龚半千、石涛、恽南田、董其昌、文征明等三十余人的画册。可见将珂罗版散本系统收集、汇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其他文献
雍正(1723—1735)一朝十三年,时间虽短,但瓷器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以精致秀美著称,胎、釉的质量和造型的雅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由于外销瓷的减少,使民窑瓷器的产量大减,失去了康熙民窑的丰富多彩。官窑恢复了绝对的主流地位,民窑则大量模仿官窑。在颜色釉瓷方面,除了原有的传统品种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品种。而孔雀绿、瓜皮绿、酱釉、茄皮紫等也继续生产。天蓝釉和新出现的柠
期刊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曾铸制银贝、银布,汉武帝时期铸造了三种银币,俗称“白金三品”,汉代以后曾使用银版、银饼。唐宋时期使用银铤,元代改称为银锭或元宝。中国古代以银作为货币使用是按重量计值,是一种重量货币制度,称为银两制度。所谓银两的“两”,本夹是衡量的名称,而不是货币的名称,后来才以计算重量的名称为计算货币的单位,所以称它为银两。这种银两制度十分复杂,第一是由于各地所铸宝银成色高低不齐,第二是由于各地
期刊
曾于“唱随室”主人家见随形端砚一方,砚长19厘米、宽14.5、厚2.5厘米。其上有火捺、蕉叶白等精美端石石品花纹。无雕刻纹饰,仅于砚池边缘雕饰一圈隐起的边线,砚底平整而中心微凹。整体看似简单古朴,实则洗练典雅,文气十足,是典型的明末清初砚台形制。尤为难得的是在该砚的底部,有清代乾隆年间广东书画名家黎简的铭文:“随其方员(圆),不戕而天,石以长年人亦然,著书千万言,以贻子孙。岭南黎简为升父铭所藏西洞
期刊
画史上有不少画家,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后来因为画迹的罕传、人们审美倾向的转移或者其它诸多原而逐渐被人所淡忘,使他们远远偏离于美术史的视野中,四川的刘泳之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刘泳之字彦冲,因其乃四川梁山人,故别署梁壑、梁壑子,长期寓居吴门。因其艺术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苏州、上海一带,所以虽然身为四川人,但并不为蜀人所熟知,在近年出版的诸如《四川近现代书画家》、《四川书画名家》等通识性读物和工具书
期刊
当文人篆刻在江南蓬勃兴起之后,其流派孳乳很快在岭南推开风气。明季广东籍印人如袁登道、黄仲亨、张穆、邓逢京、朱光夜等人,都在他们的宦游际会中受到印坛方兴未艾的文彭、何震、苏宣印法的浸润,成为明末篆刻的一脉。延至清代中叶,广东文人篆刻更与书画创作、金石文字研究、玺印鉴赏互为表里,逐渐形成自己平正含和、宁静儒雅的地域风貌,名手代不乏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之后,广东成为通商口岸,与各地经济文化联系
期刊
一九七八年初,受日本友人之托,拟邀请老画家赴日展览,我写信给叶浅予先生,问他是否愿意赴日办展。下面是叶老的回信:    重今同志,十日手示收悉,近日赴日展览单位甚多,有点疲于奔命,且我大病初愈,最近才初初动笔,一时无值得展览的佳作,暂时不能应命。我意既是杭州市出面,似应以浙江作品为主,否则无地方特色,亦一憾事。不知吾兄以为如何?专覆并致敬礼,叶浅予,二月廿四日。(见附图)。  一九七八年,周昌谷先
期刊
1995年5月下旬,我们先是过访姑苏梦苕庵,与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研究出版《沈曾植文集》;钱老的业师唐文治是沈曾植的学生,钱老曾受沈曾植后人之托整理沈曾植著作。与钱老签了合同,买断书稿,带回广州,我们便紧接着又过访大连两启轩,与吉林大学罗继祖教授研究出版《罗振玉全集》或《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罗老是罗振玉的孙子。  此行除了我这个略备参谋的小老头儿还在数,增加了一位也是略备参谋的小老头儿王贵忱研究员;
期刊
作为中国南方的新兴城市,又是毗邻香港的对外开放口岸,深圳其实很早就拥有古玩市场了。原来老城区深圳迎宾馆附近的深圳工人文化宫里,有一块大约两个篮球场般大的场地,开有30来家古玩、工艺品商店。和大多数古玩城一般,在这里开店铺的也大多是广东饶平人、福建人和江西人。每到周末的时候场中央的空地里也照例会有早市和晚市,经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有不少香港的古玩商人和一般的藏家们都会常到这里来寻寻觅觅,希望能够找
期刊
新年之初亮相的这个专场,图录出来后,其受关注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书画。被认为“像一部浓缩了的近现代篆刻艺术史”的犀象印萃·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共集萃900多方名家篆刻拍品,包括“华海楼”藏印800多方。基本上囊括了近现代篆刻界名家的作品,无论是印章材质、艺术水平,还是人文内涵都具有相当的水准。特别是方介堪刻张大千“潇湘画楼”印,吴昌硕“人生只合住湖州”,以及嘉业堂、铁琴铜剑楼、张氏适园、密韵楼、周湘云宝
期刊
今年4月,北京马君的一位张姓朋友(以下称“张君”)在京城旧书摊上买到一册《寒柳堂集》,内夹旧照片一张。因为书和照片都与义宁陈寅恪先生有关,承马君抬爱,嘱我考证一番。此次考释历时虽短,但感触颇深。现在拉拉杂杂地写出来,既是同道中人切磋交流的一次实录,更欲借此向不该被遗忘的前辈们略表敬意。    此书系蒋天抠先生整理《陈寅恪文集》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出版,旧书摊上还能碰到,并不稀见。真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