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的关键是学习方式的改变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sh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课一课教学为途径,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要实现转型,关键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比如《我与地坛》的课堂教学,变一问一答式为情境任务式,创设生活情境,设置具体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课堂转型;关键;学习方式;改变
  新课标、新教材带来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变化,然而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课一课地讲授式教学,一问一答的问答式课堂,依然较为普遍。根据某县(市)教研室问卷调查,在高一年级实际教学中,采用大单元整合设计的只占5.26%,一篇一篇地教学占24.56%;相比于过去的教学,认为新教材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不明显的占63.16%。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笔者认为,首先是高考评价方式的不确定性,让老师们看不到未来语文考查改革的方向;其次是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教师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喜欢自我革新;最后,情境任务的创设需要精心策划,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
   在一次语文教研会上,笔者观摩了一位新教师的公开课——《我与地坛》,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这位新教师依然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首先介绍了史铁生的残疾经历,然后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研读其中的景物描寫片段,碎片化的问答让学生难以真正自主地开展学习。请看以下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我”为什么会把地坛当作精神家园?
   生1:地坛是一个寂静的地方。
   师: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寂静的地方呢?
   生1:因为地坛距离我家很近。
   师:“我”为什么要去寂静的地方呢?
   生1:因为“我”逃避现实。
   师:“我”为什么要逃避现实呢?
   生1:因为“我”双腿残疾,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
   师:地坛为什么可以是避难所?请阅读地坛中写景的文字。
   生2:“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地坛的命运也是被抛弃了的,荒芜的,所以和“我”的命运相似。
   师:“我”在地坛里做了哪些事情呢?
   生2:看书或者想事。
   师:“耗”在这园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2:“蜂儿”“蚂蚁”“瓢虫”“蝉蜕”等。
   师:这些景物说明了地坛怎么样?
   生2: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所以地坛是我的避难所。
   应该说,这位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较为深刻,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品读地坛的景物描写上,也是把握得十分到位的。但是,不足之处就在于教师不断地提问学生,是典型的问答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容易束缚住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阅读的零散化、浅易化、碎片化,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违背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问答式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课前预设过强,课堂缺乏动态生成,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结论,结果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
   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呢?新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以明确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以完成学习任务。“任务”是激发学生内驱力、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动力。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蔡可教授认为:“从‘问题思考’到‘任务解决’的设计转变,正是教育目标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素养本位转变的过程。”因此,情境任务是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也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比如,《我与地坛》的教学,一位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任务——再过20天就是史铁生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为表达敬意,我们师生通过文字与他进行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话,以期靠近他的心灵并从他身上获取精神力量。然后,展示课题“灵魂深处的生命图景——《我与地坛》第一部分”。这样的情境创设,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史铁生的敬意,并且暗示了本节课的学习核心是从景物描写中汲取关于生命的力量。接着,这位老师通过两个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开展与作者的灵魂对白。
   任务一:快速浏览第一部分,你能找出几幅图景,请为这些图景命名,并简要说明命名之由。
   任务二: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幅图景,反复交流,细细品味,然后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评点文字。(可以从语言形式、景物特点、情感、哲理等角度思考。)
   任务一“为这些图景命名”“并简要说明命名之由”,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写景文字的品读、概括、提炼,把握地坛的景物特点,走进史铁生的心灵深处。在这一任务驱动下,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体现了学习的动态过程和个性特征,比如有同学把图景分别命名为“等待”“生机”“永恒”,也有同学分别命名为“时间印记”“岁月新生”“生命沉思”等等。如果说这一具体任务是针对文章中三处写景文字的总体概括,那么,任务二“选取一幅图景”“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评点文字”,就是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景物描写背后的生命哲思、灵魂对白,既可从文字表达上鉴赏,又可从思想内容上领悟。请看以下的课堂实录:
   第一处景物
   生1:我命名为“时间印记”,是因为地坛与“我”命运相似,都是曾经辉煌过,如今荒芜冷落,被社会遗弃,这是时间留下的生命印记。
   生2:“剥蚀……淡褪……坍圮……”从语言形式上看,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凸显了岁月的沧桑感。
   生3:地坛就像是情感的寄托,它在那里召唤我、等待我、启示我。
   第二处景物
   生4:“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这些景物描写很细致,体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生5:“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意味着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启示着作者要重新审视残疾后的人生意义。
   师:第三处景物描写与第二处景物描写有何不同呢?
   生6:第三处景物描写有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遥远,启发我思考怎样活的问题。
   生7:个体的生命在广袤的宇宙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便如此,我们也要绽放,活出生命的精彩。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途径,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学生获得了精神的启迪,形成了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一问一答的现象消失了,教师的“讲授”变成了“介入”,教师成为课堂的配角,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课堂上情境任务的创设,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了真正的课堂转型。
  [作者通联:浙江回浦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改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响应改革要求,新的统编语文教材为学生指定了一系列必读书目,但是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发现由于文章内容较多、篇幅较长、情节较为复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等原因,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期刊
摘 要 对于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敬业与乐业》,我们可以像转动万花筒一样,多角度去观照,引导学生观察这篇课文,或从澄清概念、界定范围、基于事实评价和基于事实建构结论等多个要素去开展教学,或从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其匹配度,或从驱动任务模型,或从语言建构的技巧,或者这些方法的全方位运用。惟其如此,才能由教学的浅阅读走向深阅读。   关键词 高阶思维;论证 ;驱动任务;语言建构  
期刊
[单元教学设想]  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的深沉抚摸,舒婷的激情歌唱,莱蒙托夫笔下浑厚而宽广的俄罗斯大地,休斯灵魂中悠长的历史河流……这烙在人们心上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沉爱恋,这些蕴涵着诗人深沉炽热情感的文字,唯有在倾情的朗读中,在动情的想像中,在尽情的品评中,在激情的背诵中,方能融入我们的血脉啊。    [单篇教学方案]  《涛两首》教学新点子    
期刊
摘 要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围绕古诗词教学,品读历史人物,赏析美文佳句,感受作者情怀,领略作者与诗词中的人物的家国情怀,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觉吸收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元素,进而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 古诗词;传统文化;人文教育;家国情怀   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它有助于强化学
期刊
陈奂生名气很大,时至今日,人们还对他津津乐道。陈奂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他在旅馆里那一系列可笑的作践行为?教材编写者认为用“小农意识”来解读是最简单和最正确的。所以,在课后就有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教参上也说:“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
期刊
摘 要 日记写作是写作教学一种很好的形式。日记能使每个学生在自由状态下进行写作,它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减少了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日记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日记的自由表达方式,让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场,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实现真诚的写作。   关键词 高中生;日记;生活;真诚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107
期刊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一文,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述,将这两部分自然地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末段首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理解这句话,有助于对文章的解读。然而,这句话中的“消极”和“积极”的意思却很让人费解
期刊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的新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今年8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既是语文教育界的一大喜事又是一大盛事。这本煌煌巨著共62万字,分绪论、语文教学原理研究、语文课纲教材研究,语文教学操作研究、语文教育教养研究、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余论等7篇30章。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以中外融合的视界纵观语文教育千年之流变,横看当前语文教苑之缤纷。全书以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理念、客观公正与勇
期刊
摘 要 切分、分辨、分析三分法以帮助考生从惰性层面思维提升到结构性、关联性知识体系的构建,分辨有效信,息并用逻辑分析方法,迁移、验证。   关键词 切分;分辨;分析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一核四层四翼”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以及“怎么考”的问题,并以“情境”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其中,“四层”考查内容分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对于高三语文备考来说
期刊
摘 要 探讨教材句“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应不应该添加一个“被”字;呼唤语用规约的出台和普及。   关键词 被;省略;语用规约  《邓稼先》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下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杨振宁先生为好朋友邓稼先写的悼念性传记体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尤其是短句,一两句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如第一小节1-7自然段: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