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为儿童创造多彩的课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融入文本,奠定思想基调
  1.细读课文,品味文字
  《月亮湾》是一篇写景散文,描写有序、详略得当、用词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简洁又不乏生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秀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田园风光。
  文章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我捧书反复朗读直到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对书中的景物有所理解后才罢手。接着我闭眼冥想,让书中所描绘的景象在脑海里一遍一遍地复现,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那么,我应如何把这诗情画意传达给学生呢?我再次打开课本读了起来。
  2.分析学情,明确方向
  全脑教学是一个通过多样选择,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运动感觉等全方位的学习方式的过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投入到课文中。通过反复朗读,触动听觉,加深记忆;通过欣赏图片,打开视觉,奠定情感基础;通过书写和活动,调动运动感官,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对词语的理解。
  要让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教师就得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多感观,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这样才能使书本上的语言化为生动的形象,鲜活地跳跃在学生的脑海中。结合全脑理念,在本节课上,我将图片、音乐、动作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调动学生的多感官。课标要求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提高审美能力。在此,我通过阅读将学生带入美的世界,品析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意蕴,塑造美的心灵,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学生对春天的景象并不陌生,他们在这之前对描写春天的课文也有所接触,本课优美的语言和多彩的插图也一定会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虽然学生学过很多写景的文章,在他们的身边也不乏美景,但“绕村的小河、清清的河水与山坡的茶园”学生很少接触,没有实际经验的积累。要想让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成头脑中生动鲜明的形象,还是需要一些画面的刺激。画面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情感奠定基础,而课文中的插图就是最佳途径。图文结合能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课前搜集了一些相关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例如“像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中美丽的倒影”“像朝霞一样的桃花”“山坡上的茶树”……并配上音乐,创设舒缓的情境,点亮语文课堂教学的火花。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优美的语言非常适合学生朗读,培养语感。
  二、深入课堂,展多感官风采
  1.联系生活实际,切入课堂
  以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切入点,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又能巧妙地过渡到课文中,同时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打开课堂。为此,我做了如下的设想。
  方案一:开门见山,寻找“美”
  师:(出示插图)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美丽的村子到了,怎么样?谁来夸夸这个村子?这个美丽的地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月亮湾。月亮湾到底有多美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第24页,一边听录音,一边看书。
  我在思考后认为这样的导入过于单薄,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他们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大大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方案二:“小导游”的游戏
  师:今天,我们这里来了很多客人,他们也想去月亮湾游玩,请你们当小导游,愿意吗?不过,要当好月亮湾的导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先把课文读好。
  学生喜欢旅游,对导游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游戏引入可以带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但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学生并不能准确把握老师问题的指向性。让二年级的学生自读课文,有顺序地介绍风景,难度较大。
  方案三:我的家乡一样美
  (由图片引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以及自己所见过的最美的风景。)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家乡,那同学们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你的家乡在哪里?那儿都有哪些美丽的事物?
  (生答)
  师:刚才你们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美丽的家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小朋友的家乡,她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作月亮湾。(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
  2.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共同体
  (1)自主预习,小组合作。
  本篇课文通俗易懂,字词理解不是难点。二年级的学生也具备根据拼音自学词语的能力。所以,在此我安排学生在预习时完成词语学习单,在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词语,掌握读音并会组词。
  (2)口到、眼到、手到,共同参与学习。
  口到:在教学词语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调动听觉。集中学习“灿烂”“朝霞”“缓缓地”等易读错的词语。
  眼到:对于抽象的词语,可以通过看图、看视频等途径来深化,充分打开学生的视觉感官。例如“灿烂”一词,光靠讲述,学生难以体会到色彩绚丽的画面,也无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不妨利用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在理解“灿烂”的同时也丰富了情感体验。
  手到:对于难写的生字,重点指导“绕”“缓”“像”等,展示学生课前的预习作业,寻找错误一同修改。教师在黑板上范写,用红色标明易错处,学生一同书空并练字,通过展示学生的书写结果,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倒影”和“倒映”,可以让学生进行选词填空,在一定的语境中寻找语感。二年级的学生还很难界定名词和动词的含义,也无法叙述清楚,所以只需要积累语感即可。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指导课文朗读的教学也会相对轻松一些。这篇文章用词精美,画面斑斓,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教材。可是,学生尤其是男生在朗读上较难领悟语言文字的精美,于是,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3.视觉听觉触觉融合,调动全身
  (1)听觉,让音乐陶冶情操。
  声音是触动心灵最美妙的音符,它会引起情感的共鸣,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音乐是一种振动。人体本身就是由许多振动系统构成的,如心脏跳动、胃肠蠕动、脑电波波动等。当人们听到音乐时,身体会随着节奏产生振动,分泌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血液和神经。研究表明,青少年聆聽轻音乐有助于大脑左右半球的放松,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背景配乐。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小河写的,主要情感基调是轻柔舒缓。为了在学生心中奠定这一情感基调,我导入课文时就配了一段轻柔的音乐。
  同学们,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家,那你们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你的家乡在哪里?那儿都有哪些美丽的事物?刚才你们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美丽的家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小朋友的家乡,她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作月亮湾。
  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春天来了,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微风吹动树叶沙沙地响,月亮湾的河水也解冻了,“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在这样舒缓的音乐中,学生很快被带入了情境,连拿书本的动作都轻柔了许多。课文从这里起步,为学生提供了一块垫脚石。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到“茶园里不时飘来采茶姑娘欢快的笑声”,我们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采茶这一活动较为陌生,无法体会采茶姑娘的喜悦心情。为此我找了一段采茶的视频。学生在观看之后,身临其境,有了一定的体会。在朗读时,为其配上轻松活泼的音乐,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绪。
  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让课文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朗读就是很好的身教。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放下课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我在范读时,加上肢体语言和生动的面部表情,学生听得专注极了。学生的表情随着我表情的变化而变化,眼神里闪着渴望学习的光芒。听完教师的范读,学生再去朗读时,不自觉地会回味老师朗读的模样,朗读劲头十足,表情也十分丰富,有板有眼,陶醉其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在教师范读的指导下,学生的朗读也异彩纷呈。
  此外,声音的使用是贯穿整堂课的。课前轻音乐静心,舒缓学生的大脑和身体,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中活泼的音乐调动气氛,在学习疲惫时充分活跃学生的大脑,刺激神经;写字时舒缓的音乐有助于放松学生的大脑左右半球,提高记忆力;教学快结束时,配乐冥想,总结一节课的所学所得。声音具有无限的魅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视觉,让图片丰富感知。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对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因此,抽象的事物对于他们来说较为枯燥。如果能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图片具象化、形象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快乐和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在看图中感悟美景,课文的插图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理解“灿烂”一词时可以让学生欣赏2~3张灿烂朝霞的图片,胜过老师凭空解释。学生会把图片深深地记在脑海里,以适合自己理解的方式对这个词语进行解读。图片本身的形象性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创造更易于理解、更加形象的环境。
  我们的阅读教学长期以来重视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感知形象。但是小学生更多的是直观性、感性化思维。尤其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相对较低,图片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文本为例子拓展到实际生活中,由会读转化为会用,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3)触觉,让游戏培养思维。
  这篇优美的文章不乏活泼的氛围,我想如果一直是老师说,学生听,课堂气氛难免会沉闷,而且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很多男孩子并不感兴趣,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即使看了再多的图片也只是浮于表面。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来,和文本产生对话呢?我想,不如让学生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感悟,让印象深入内心而不再是浮于表面。针对这一环节的设置,我安排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缓缓地”“绕”“游来游去”这几个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绕’字,你读懂了吗?从‘绕’的部首看,‘绕’与丝线有关。”请两名学生上前演一个人绕着另一个人转。这个时候我就相机强调学生要缓缓地绕,要放轻脚步,放慢速度。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理解了“缓缓”和“绕”。“一群群可爱的小鱼,穿梭水中,像自由自在的天使,游过来,游过去,多快活!谁能做一条欢快的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穿梭?”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活动,在课堂上适当地放松有利于改善疲惫的状态,活跃课堂气氛,加深记忆。
  整堂课氛围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知识掌握也较扎实。课上完,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能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背诵课文,教学目标完成度较高。课堂上,学生全身每个细胞都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要我们敢于尝试,教学一定会有一片崭新的天地。
  (4)冥想,让导图梳理知识。
  我们常说“要让课堂动起来”。这里所谓的“动”实质是学生的思维要能参与到课堂中,而要做到这一点,绘制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学生可以用不同符号、图形、文字、颜色画出所学到的知识,怎么想就怎么画。这也是知识的梳理,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在学完整篇课文之后,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展现了课堂上学会的字词、比喻句,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梳理成清楚的脉络,这不仅是一种记忆方式,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为结构复杂、功能奇妙的大脑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学生建立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也不一样。对于部分听觉敏感或是喜欢音乐的学生来说,通过听得到的信息更容易被大脑记忆,并迅速在大脑内升华。而对于另外的一些学生来说,他们的大脑可能更善于处理分析图片。一些比较心急难以静下心的学生,课堂上的小游戏、小活动可能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效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让学生来迎合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去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多种感官开展教学,满足学生的多样学习风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作者單位:江苏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日前,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的學生来到顺义区乔波滑雪场开展了“青少年‘健康·成长2020工程’冬奥教育——‘阳阳说冬奥’动漫宣传片发布仪式暨冰雪课程实践体验”活动。在全员参与滑雪活动中,空中技巧世界冠军郭丹丹在场内对学生进行指导,西中街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聘请其为“冰雪项目辅导员”。  摄影报道/丁柏明
故事是伟大的。在儿童的世界里,与任何说教、任何活动相比,故事更能温暖孩子的心、滋养孩子的德、启迪孩子的智、指引孩子的行、感染孩子的美、点亮孩子的慧……故事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故事如神灯缔造传奇。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故事,有故事相伴的童年是快乐的,幸福的。  我们焦作市实验小学有一个合欢的故事。合欢树是校树,合欢花是校花,合欢报是校报;有合欢树少儿艺术团,有合欢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校徽里映着合欢:合欢树下
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是拥有20年办学历史的12年一贯制学校,在校长王教凯的带领下,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走出了一条以“于自然中植一棵幸福的树”为办学文化,以追求“温暖的、负责任的、舒展生命的幸福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办“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内领先学校”为目标定位,以面向未来,争创三强两优一领先为探索途径的特色发展道路。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逐步探索面向未来的领先教育。  《教
日前,广东省佛山市同济小学举办了隆重而简约的35周年校庆典礼。35年的探索和守望,35年的灿烂与辉煌,凝练了学校底蕴温厚、内涵博大的校园气质,塑造了学子们阳光自信、百折向上的独特性格。  社团展示活动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明德小学开展了社团展示暨校艺术节成果汇报活动,此次参展的社团达60个,活动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开展,共分展示、展览和展演三项内容。  春节与年画  年画是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
2014年的春天,来得极为特别,刚刚进入4月就已经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人们争相出门,踏青拍照,然而这些却都抵不上我心中的喜悦。因为在这个春天,我能有幸“影从”著名教育专家吴琳老师,成为她的学生,这令我无比兴奋。“影从名师”是北京西城区教委对青年骨干教师的一个培训项目,“影从”,就是像影子一样跟随名师,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备课、上课、听课,感受名师的思想境界,学习名师的工作精神。虽然“影从”
2011年3月我成为了吴兴区“盛新凤‘和美’语文工作室”的学员。这两年来,我在导师的引领下,在同伴的帮助下,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用自己的实践奏响着“和美”语文之曲,收获着快乐,享受着自己成长的欣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在工作室里,我们学员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每个人富有个性的课堂让我获益颇多。虞好老师的清新,姜祖衍老师的大气,孟丹老师的活泼,叶淦林老师的风趣,孟丽老师的知性,董翱老师的深刻,施
说对这首《清平乐·村居》一见钟情,并不恰当。初读这首词,我并没有多少感觉,更谈不上喜欢,只是读到后来,读到“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觉得甚是可爱,妙趣顿生,便喜欢上了这首词,看到了另一个稼轩先生。由此,有了三读《清平乐·村居》。  一、一支浪漫的儿戏曲  我常自诩是个痴人,痴痴地听音乐,痴痴地看图画,痴痴地游荡在文字中。  我一读《清平乐·村居》,头脑便是这等简单。由“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
《搭石》是一篇散文,再现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文笔清新,意境优美。这种美,是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很难找到的,是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急需的精神养料。我感动着,思考着,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反思着。  一教:“一朝悟罢正法眼”,扎实语文之根  在急于把精神养料浇灌在学生心田的激情驱使下,有了我如下的第一次试教思路:  1.感知,认识搭石是一种渡水工具。  2.感悟,欣赏搭石是一道风景。相机感悟一幅幅生
今天听一位二年级语文教师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的森林,在赏花聊天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妈妈把雨衣递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了萨沙,弱小的萨沙看到蔷薇花被大雨打掉了两片花瓣,就心疼地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粉红的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课堂上这位年轻教师非常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既通过图片观察森林景色的美好,引导学生运用“森林里的
引言:成长轨迹,思想坐标  “每颗星都有固定的意向轨迹,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想坐标。教师的成长轨迹,应行进在自己的教学思想坐标中。”  ——林春曹  我出生在祖国江山一片红的20世纪70年代初。记忆中的童年时光,就是乡村的田野、池塘、草垛、伙伴,从早到晚,自由自在,田野里打滚,池塘边垂钓,草垛上攀爬,伙伴间嬉戏。也不知从哪天起,我这个村野小顽童倏忽间一下“开窍”了,读书作文慢慢成了我的所爱,小学、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