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黎河,心远不远

来源 :现代青年·精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上有很多河,是充满了灵性的。
  比如黄河。从遥远的高原一路向东,九曲十八弯的,一步一步把自己养成一条华夏文化之河,每一滴水都携带着民族文化的密码。
  比如恒河。恒河之水可以洗涤尘土,物质的土与形而上的尘。那些从无数生命涤除下来的尘土凝聚成恒河之沙,有多少沙粒,就有多少生命接受过恒河之水的洗礼。
  在黎川,也有这样一条河,叫黎滩河,简称黎河。
  黎河是一条小河,名不见经传。但在黎川人的心里,也是一条大河。它的起点在黎川老街旁边,正对着一个叫做南津的古老码头。站在南津码头的石门之下,举目前望,面前其实是三条河。
  一条自南而来,名社苹。这是一条更小的河,来自武夷山脉。黎川人在其上,建了一座桥,名横港。横港桥是一座三拱石桥,上有砖彻的风雨走廊,大概十几米长。
  另一条自东而来,名熊村。这也是一条小河,来自远方的村庄。它一路走,收集着沿途的稻花香与桃花水,带着两岸的风景,亦到达这里。黎川人在河之上,也建了一座桥,命名新丰。新丰桥的桥墩有五个,均为石质舟形。除桥墩,新丰桥为全木构造,从桥身到其上的走廊。新丰桥比横港桥要长,大概有近百米,上面的走廊也一样。走廊中间为步道,两旁是两列长条形木凳。
  这样,古往今来,站在南津码头的一双双眼睛,面朝东南,会看到两条河奔涌着流向自己,然后汇成了一条河,向远处奔腾而去。还能看到两座桥,像两条虹,定格住了时间之河。
  站在南津,其实是在目睹一条河的诞生,那就是黎滩河。在这里,也会明白造物主的吊诡:两条小河的终点,即是黎河的起点。这样一种幻灭与再生,时刻都在发生,无论把时间切成多少格。
  八月的这个夜晚,在命运之手的指引下,我来到了黎河。
  夜幕降临,当我坐在南津码头一块沧桑的圆石上,当其时也,江风温柔,它们来自社苹,亦来自熊村。两股风在江心合成一道,温柔地吹抚着我。这风极凉爽,似乎一握就能抓出满掌的水来。新港桥上的红色灯笼全都亮了,隐约可见散步的人来来往往。江边明清老建筑屋檐下的灯笼也都亮着,温暖而明亮。儿童赤了脚在江边戏水,有女人在远处浣衣。红色光晕浸润下的江水,以及这些重新装修过的老建筑,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川流不息。
  方死方生之处。
  這是一个奇妙的地方!
  一百多年前,上个世纪一零年代,距离辛亥革命爆发还有六年,当十岁的少年张心远乘坐着乌篷船经由抚河,逆流而上至南津码头,到达黎河的源头,我相信,这少年一定也捕捉到了这一神奇。那时候,少年心远“穿了豆绿湖绉棉袍,外罩一字琵琶襟滚边花缎蓝马褂,头戴缎子瓜皮帽,上有小小的圆珊瑚顶儿,腰上系着淡青洒花腰带,在马褂下飘出一截来。眉清目秀,十五六岁的哥儿,这样修饰着,在富贵之中,自带一番俊秀之气”——我固执地相信,后来的恨水先生,是完全照着自己的模样,描画着《北雁南飞》里的少年李小秋。
  少年心远提着一口藤条箱,走下乌篷船,踏上南津码头,住进了码头旁厘金局的二层办公小楼。在二楼临河的一间小屋里,安置好带来的所有物品——包括一部小说,名为《残唐演义》的古典绣像小说。在自长江入鄱阳湖再入赣江的路上,他已经开始阅读这样一部小说。当他被那些古老的文字和传奇的故事深深吸引的时候,当他的眼睛从书页间抬起来注目前方,他的眼神已经变得越来越明亮——少年心远即将告别他的少年时代。
  这精神的蜕变,除了小说的力量,还有黎河。
  在南津码头公署,少年心远一住就是一年。他居住的地方,推开窗户——当年,这窗一定是可以打开的,任何时候——就可以看到两条河奔涌而来,汇聚为一,依旧奔涌着远去。少年心远时代的南津码头是繁华的,数不清的船帆与桅杆,几乎遮住了整个天空。
  只有到了夜晚,当船只一一靠岸。少年心远才能清晰地看见河的死亡与再生。两条河的消失成全了一条河的再生。少年心远的目光越过桥,往上,无限幽远处,是满天星光与浩瀚宇宙——我坚信,少年心远一定不止一次,从窗口远望黎河,眺望星空。
  在这日复一日的阅读与思索中,少年心远在迅速成长。在黎川,他开始学习并热爱上了《千家诗》。他压箱底的书也越来越多。除了《三国演义》,像李小秋一样,他开始阅读《红楼梦》、《西厢记》等古典小说,并沉醉其中。
  少年心远的灵性已经被打开。
  一年以后,当心远离开南津,斯人已不复少年。
  从此以后,青年心远将带着黎河的水声与满天星光,走向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
  在黎河,少年心远已经踏入传统文化之河。这条长河奠定了日后恨水先生的文化之本。为人子,他以孝为大;为人兄,他勇于担当;为一国之民,他开启抗日长篇小说创作之先河。
  离开黎河后,青年心远还将接受现代文化之洗礼。正如黎河的两条支流终将汇合而成一条更大的河流一样,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融合而成的,将是未来的张恨水先生和他的洋洋三千万言。
其他文献
1  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为了把她留在身边,毕业前夕就给她落实好了工作单位。并买了140平方米的房子、红色的“马六”车,等女儿一毕业招婿入室,颐养天年。  这样的优越条件,是多少人做梦都梦不到的啊,可她一样都不贪恋。她不顾父母的百般阻挠,一毕业就死心塌地地随他来到苏北的一座小城。  他在一个乡镇小学当美术老师,没有房子,蜗居在3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他拥有最多的就是那些粗细不同的画笔、一沓沓大小
“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如今被贴上了一个新标签——隐形贫困人口。这样一群人,用最新款的手机,花高价健身甚至请私教,生活方式美好、精致,令人啧啧称羡。但他们却没有什么储蓄,有时候还要靠透支、分期付款满足消费欲望……  网友评论  在“隐形贫困人口”成为网络热词后,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中枪”有些评论更是脑洞大开,妙语连珠。甚至还衍生出许多新的“隐形”新词汇等。  网友一:说的就是
夜色朦胧、树影摇晃,站在山顶俯瞰香港的阿豪大声喊出自己的欲望与野心:“I’m the king of Hong Kong!”一旁的佩佩只当眼前的少年太过狂妄而忍不住发笑,笑容背后有些许调侃亦有丝丝贪恋。这是呈现于《过春天》中的一段场景,“过春天”又名走私过境,一个美好又危险的词组。  16岁的中学女生佩佩在深圳居住又在香港上学,作为诸多“单非仔”中的一员,她的梦想是和好友Jo去日本旅行并看到真正的
导语:“去斯坦福之前你会觉得创业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非常遥远,是那些享受Crazy life的人才会干的事情。但到了那边,当发现自己被Crazy life 包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创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今,中关村创业园可能是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最佳着陆点。  技术宅的创业天堂  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三个技术宅大学毕业了,他们有满腔的创业热情和一箩筐的点子,想要创业,但是他们纯粹是创业界
导语:历时11个月的努力后,美利坚的高中向他敞开了大门,被中考的惨败敲打过自信心的失意人终于扭转乾坤,逆袭成功。  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面试,是在2012年12月8日,面试官是来自美国中学Top10之一的学校—迪尔菲尔德学院(Deerfield Academy)的Gimbel 夫人。这次看起来最为顺利的面试,却开启了我自中考后的第二个灰败局面。  表面的胜利  像Deerfield 这样的美国顶级中学
导语:Facebook和苹果的传说鼓动着年轻的留学生们纷纷投入创业浪潮,期冀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建立自己的王国。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成功的创业者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少数。但这阻止不了留学生前仆后继的热情,创业是他们的英雄梦想,硅谷是他们朝圣的“麦加”。这是属于他们的淘金时代。  当85后、90后成为留学生主体时,他们选择了属于新生代的工作模式:创业,给自己打工,在互联网时代淘得一桶金。留学生创业往往都源
对求职者来说,简历理应力求实事求是,但如今,让简历“看上去更美”却成了某些人赚钱的生意。  今年夏天900多万大学生毕业,求职不易,“简历优化师”这一职业应运而生,他们帮助毕业生修改简历,挖掘履历中的亮点,促成应聘成功。  此前“重庆女孩帮改简历助3万人求职成功”的话题冲上热搜,让“简历优化师”成为热词。这让一些求职者疑惑,找工作时,请人改简历真的有用吗?花钱购买简历优化服务是在交“智商税”吗? 
向叶平,当代女作家。先后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任安徽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系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等会会员。出版著作有《燕燕于飞》(中国文联出版社)和《向叶平作品:散文选》、《向叶平作品:中短篇小说选》(江苏美术出版社)等。  冬至前的周末,我在校园闲逛时,不经意间发现路边堆满了银杏树的黄叶,而银杏树干光洁、笔直地伸向天空,树梢只余零星几片树叶。一阵微弱
开始去留意周冬雨的消息,是她和余文乐在某真人秀节目里演的一对CP,两个年龄差距跨越了将近一轮的“情侣”,的确圈了不少粉。之前看娱乐版消息,只知道她是“谋女郎”之一,印象中的她长得并不算好看的那种,但是却透露着年轻人该有的“古灵精怪”,从出道到现在六年的时间里,青涩的女孩完成了蜕变。 电影《七月与安生》里,周冬雨演安生,一对闺蜜中叛逆的那个。她在片中抽烟、喝酒、烫头、打架,演得像个老手。这些事情在周
导语:在激烈的竞争下,一些申请者造假申请材料企图蒙混过关,让学校苦于应付;另一方面,如何从大量的申请者中快速有效地挑选到与学校最契合的学生,也成为校方犯愁的事情。第三方面试机构的出现,正在改变美国高中的录取机制。  “从去年起,我打算申请的那所美国私立中学,就开始委托维立克对申请者进行面试了。所以今年,我早早就到维立克预约我的面试。”北京某中学的初二学生顾小筠对《留学》说。  把面试做成生意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