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启动“创新工程”以来,无锡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主线,牢牢。把握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两大主题,着力推动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自觉地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后,我市科技工作还应在以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一、以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努力在培养引进使用科技创新人才上取得新突破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探索形成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大力弘扬“四尊四创”精神,深入推广尚德电力科技创业和法尔胜集团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全社会投身科技创新创业。加大力度组织实施“530”计划,进一步完善“530”计划实施办法,制订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技人员的科技创业计划。不断扩大资助扶持政策的覆盖面,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无锡、扎根无锡,力争三年再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00人。深入推动“国家60条”和“省政府50条”政策在无锡市的贯彻实施,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环境,大力发展各类种子基金,加快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一是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创新平台,完善资助办法等方式,凝聚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物。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分配激励政策,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投资和收益分配政策,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立足区域经济,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共建创新载体,团队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四是大力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联手共建一体化、开放型的创新体系。
二、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努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按照三创载体建设“五年目标四年完成”的要求,强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确保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三创载体面积累计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以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科教产业园等为重点的三创载体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更加突出载体内涵和质量建设,积极探索三创载体协作网络、多元化建设投入模式,不断完善优化投融资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批标准高、配套好、功能全,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孵化育成功能的科技载体。切实加快建设“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即择优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一批重点科研机构、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批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组建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批行业创新平台、一批区域创新平台,形成若干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努力改善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着力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三、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立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推动科学治水,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推广示范。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新产业“双倍增计划”。着力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无锡硅谷”。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和IC设计产业,推动科技工作与高端服务业更紧密结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围绕高效节能技术、重大机电装备,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一是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翻两番”行动计划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计划,明显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重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独特的生力军作用,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跃升。二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加快发展,明显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由科技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农技推广三大体系和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业创新中心=三大载体组成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围绕建议生态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明显提升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以集成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取向。努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推动无锡市与各院校在项目、人才、成果等领域合作的全面深化。加快引导在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开展科研活动。一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调整生产要素比价,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引导企业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发挥企业在整合全社会技术创新资源中的核心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技术创新组织。二是坚持“四位一体”、推进“五个转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推动科技管理由重项目向重综合管理转变,由重审批向重培育转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设计转变,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由重经费分配向重使用绩效转变。建立健全科技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结构,改变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对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项目实行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努力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责任编辑:袁文
一、以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努力在培养引进使用科技创新人才上取得新突破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探索形成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大力弘扬“四尊四创”精神,深入推广尚德电力科技创业和法尔胜集团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全社会投身科技创新创业。加大力度组织实施“530”计划,进一步完善“530”计划实施办法,制订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技人员的科技创业计划。不断扩大资助扶持政策的覆盖面,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无锡、扎根无锡,力争三年再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00人。深入推动“国家60条”和“省政府50条”政策在无锡市的贯彻实施,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环境,大力发展各类种子基金,加快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一是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创新平台,完善资助办法等方式,凝聚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物。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分配激励政策,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投资和收益分配政策,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立足区域经济,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共建创新载体,团队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四是大力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联手共建一体化、开放型的创新体系。
二、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努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按照三创载体建设“五年目标四年完成”的要求,强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确保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三创载体面积累计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以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科教产业园等为重点的三创载体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更加突出载体内涵和质量建设,积极探索三创载体协作网络、多元化建设投入模式,不断完善优化投融资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批标准高、配套好、功能全,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孵化育成功能的科技载体。切实加快建设“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即择优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一批重点科研机构、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批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组建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批行业创新平台、一批区域创新平台,形成若干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努力改善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着力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三、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立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推动科学治水,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推广示范。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新产业“双倍增计划”。着力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无锡硅谷”。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和IC设计产业,推动科技工作与高端服务业更紧密结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围绕高效节能技术、重大机电装备,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一是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翻两番”行动计划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计划,明显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重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独特的生力军作用,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跃升。二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加快发展,明显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由科技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农技推广三大体系和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业创新中心=三大载体组成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围绕建议生态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明显提升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以集成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取向。努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推动无锡市与各院校在项目、人才、成果等领域合作的全面深化。加快引导在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开展科研活动。一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调整生产要素比价,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引导企业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发挥企业在整合全社会技术创新资源中的核心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技术创新组织。二是坚持“四位一体”、推进“五个转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推动科技管理由重项目向重综合管理转变,由重审批向重培育转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设计转变,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由重经费分配向重使用绩效转变。建立健全科技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结构,改变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对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项目实行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努力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责任编辑: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