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nb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乃品德教育也。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此古人之认识深矣。学校教育目标应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生品性优劣的特殊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应仅寄望于班会或校会上,而应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语文课的责任更不可推卸。那么,在“有效课堂教学人人达标”的教学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做到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呢?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教学中德育实施的必要性
  要做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实施的必要性。不要误认为“有效课堂教学人人达标”仅指文化知识方面的达标,更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德育和智育都得到“达标”。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这不可以说不是大事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那他在这个社会中将到处碰壁,寸步难行。初中生是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处于可塑性很强的状态,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心智不成熟,逆反心理强,很多同学还没有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都需要我们教师重视,在教育教学中要朝正确的方向加以引导。教师只有真切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失时机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坚持文道结合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时不再感到空洞乏味
  每个学科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在教育教学中,就品德说品德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的德育材料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范文,穿插与文本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学习感悟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能够具体可感地、自然而然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二)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并促其变为高尚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在社会上指人品,在心理学上指人的个性。人格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两个基本属性,我们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和综合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体现其工具性,又要体现其超越工具的人文性,只有这样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从而通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清美丑,明辨是非,陶冶情操,学会做人,以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行为习惯、意志情操等进行培养,把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寓于语言教学之中,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分析、评论,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为寻求真知灼见而争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自由、民主和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和电教平台,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直观感性的材料中体验语文内在的美,将知识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统一起来,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并促其变得不断高尚。
  (三)课堂教学的形式要自然,方法要灵活
  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和智育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注意德育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教师要根据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情况,课堂的生成情况,灵活把握,只要一有可能就立刻实施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如有感情朗读,小组讨论,个人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写读后感,或用讲授式、提问式、启发式等教学法都可以。但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就是要根據学生的心理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学生的心灵才能受到震撼,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学习中不是被动接受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三、把握好尺度,避免走进误区
  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不能对其中的思想内容视而不见,或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或无意挖掘文本内容,失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同时,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要避免丢开文本,任意发挥,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用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取代了对优美作品的品味,取代了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挖掘,取代了生动活泼的课堂互动,学生心情就容易烦躁,以致开小差,而教师不反省自己,还大骂学生的话,其结果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败及语文课的活力缺失。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只有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把握好尺度,恰如其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思想境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德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学如果做到德育的渗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就容易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道德准则就有亲身体验、获得和追求机会,当道德准则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之后,学生就产生精神上收获的喜悦,反过来对语文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因此,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既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教师,努力于新课程的实践,在其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教学当中还要时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才能与新课程同行,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全区新课改的铺展,我校敢为人先,率先进行课堂模式改革,实施“合作课堂”模式。四年了,全校教职工在校长的领导下努力探索,积极创新,成果收效甚佳。在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
期刊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  1.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可理解为:种群中某一等位基因在所有等位基因总数中所出现的百分率。如伴性遗传中某基因的频率,就是该等位基因占群体中全部等位基因的百分率。若只考虑一个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A和a,种群中个体的基因型为AA、Aa、aa,则A的基因频率为该种所有的A数量与全部的等位基因(A和a)数量的比值。基因频率是群体遗传
期刊
新课标要求课堂上尊重孩子的学习天性,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学习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识字教学的开放性应该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在识字教学中,本人融入课改新理念,课标新要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语文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创新识字,让识字
期刊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创新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这种最高形式的智力活动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毅力,并且凭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从普通的事物中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经过创新想象、分析研究,最终获得全新的、独特的认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多层面、多方式共同培养。  一、掌握丰
期刊
鲁洁教授曾说过:“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新课标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这要求我们教师把课堂的主角归还给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怎样调动全班学生共同参予到这一活动中呢?这不是单一的让学生看看,想一想,说一说这么简单。我们教师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坚持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而在语文S版教材中,语文百花园中就开辟了“阅读平台”这一栏目,其实际就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内容安排。下面就以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55页语文百花园三中阅读平台《第一个望远镜》为例谈谈我的引领教学。  一、回顾主题
期刊
工作了好几年,常常听到一些老师老是抱怨说某某班纪律好差,上课不认真,讲不听;还有些教师抱怨自己班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很笨等。为什么你的课堂纪律不好呢?为什么你的学生总是那么“笨”呢?真的是那样吗?为什么同样的学生其他老师来上课纪律就好呢?为什么别的班就不笨呢?要让学生听你的话,用什么办法呢?用你的个人魅力是最好的办法。  作为一名教师,你的魅力来自哪里?对,来自你上的课,你上的课有没有让孩子学到知识
期刊
新课标理念下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年来,我以“再发现”“再创造”为指导思想,着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发散性、跨越性,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作了一些积极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勇于标新立异、别开生面,有新颖独特
期刊
一、教师课堂话语的意义  什么是英语教师课堂话语:通俗地讲,话语一般是指人们说的话或写的文字。如果需要一个专业的定义的话,话语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实际交际行为。课堂话语就是课堂上产生的话语,包括学生话语和教师话语。《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把课堂话语定义为“课堂情景中使用的语言”,一些文献中,学生的话语也称为“学习者语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時间里,教师话语称为“教师谈话”。  那么我们初中英
期刊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近代英国科学家K·R波普尔在更高的境界上对此进行了阐述:“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的知识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的深化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的学习更精彩?下面谈谈我在实施新课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发挥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