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奇石微书大师关柏春的“阳光日报”情缘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he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收藏着一张2000年10月20日的《北京日报》,如果说,人的尊严有如阳光,它就是一张因包裹着阳光而格外滚烫的“阳光日报”。
  十年前,我应邀写了一篇人物专访,登载在2000年10月20日的《北京日报》上,题目是《奇石微书关柏春》。
  关柏春是锡伯族人,他自幼攻书法、嗜奇石,特别对锡伯族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担任黑龙江省锡伯族文史研究会秘书长期间萌生奇想:为什么不以奇石为纸、用自己的书法艺术向人们展示锡伯族悠久的历史呢?写什么呢?他想到了在锡伯族人民中脍炙人口的《西迁之歌》。
  《西迁之歌》是锡伯族艺人管兴才于1948年创作的反映锡伯族“西迁”史实的诗歌,共计500行40000余字。1992年起,关柏春为了完成这部鸿篇巨作,历时8年,行程万里,不畏艰辛,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直至新疆,无论是风沙扑面的苍茫大漠还是悠长神秘的额尔古纳河畔,昔日的“西迁”路上到处都留下了这位锡伯族汉子负重前行的身影。
  关柏春从他采得的无数奇石中,精选出56枚象征着我国56个民族的奇石,用细如粟米的微书将4万多字的《西迁之歌》写在56枚奇石上。奇石微书《西迁之歌》诞生了,它的诞生在赏石和书法界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随着《西迁之歌》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所收藏,关柏春的“奇石微书”遂成为一个兼有书法、奇石收藏双重特质的创新艺术门类而名扬华夏。
  不过采访关柏春时,他刚刚来到北京发展,作为一名“北漂”艺术家,他在大栅栏附近的一个艺术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展示他的作品。在人才济济的北京,初来乍到的柏春有着太多需要适应和发展的功课要做,也有太多自我宣传的渴望和追求,这次采访对他来讲无疑是非常难得和重要的。文章见报后,我马上接到了他的电话,千恩万谢的。不久后的一个深夜,已经睡下的我又突然接到他的一个急促的电话,话为心声,他几乎是带着哭腔跟我说:
  “步老师,你是我的大恩人,你的文章今天救了我,给了我人格和尊严!我永远忘不了你啊!……”
  我诧异,追问下,不禁咋舌。原来时近国庆节,北京开始大规模地往外清理外地来京人口。某日,天高云淡,心情大好的外地人关柏春,提拉着两瓶子准备送人的好酒在街上愉快地行走,前方一声“站住”,他被当作无业人员“盘查”了起来。两个人民警察首先让他打开酒的包装盒,他不从,说,“打开就废了,不打!”对方问他是哪儿的人,他说他是“中国公民”,这是一句很郑重也很让对方抓狂的话顿时令自己难堪,对方的愤怒陡然升级,让他出示证件,他大气磅礴地拿出自己的身份证递过去,大概还面露乜斜之色。对方当即双手发力要折断他的身份证,“我让你中国公民!”(注:这是十年前的警察,如今的警察经过从警为民的教育早不那样了。)不料那证竟然柔若无骨,三下两下后依然坚挺如常。气愤的警察遂连证带人全部“收容”,警告说要拉他到芦沟桥筛沙子。万难中的柏春突然想起身上珍藏着(珍情可叹)的这张报纸,灵机一动,呈上去给人民警察看。对方看后大为惊诧。
  “真看不出来,您还是个大艺术家呢!”
  看来,艺术是无言的通行证,警察的态度马上趋缓,向他道歉并无条件放行,临行前,那警察拿着他的身份证揉啊揉、千方百计力图恢复原状的场景令他十分难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艺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此后约有一年,我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很多京城主流媒体上看到了有关关柏春的专题报道。报道对他都冠以“中国第一奇石微书艺术大师”和“中国奇石微书第一人”的称谓,关柏春火了!
  此后,柏春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大。继《西迁之歌》之后,关柏春的大型奇石微书《唐诗三百首》又问世了。唐诗写在320块奇石上,其中大的近一平方米,小的如指甲盖大小,那奇石有采自长江、黄河、嫩江的河流石;有采自泰山、黄山、云贵高原的玛瑙石;有来自沙漠的木化石,它们呈赤、橙、蓝、绿、紫、白各色,或圆润光洁,或自然古朴,更加上面朗朗在目的隽美微书,真是美文、美石相得益彰、浑然天成,给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后来,柏春的足迹开始走遍全国大地,时有新鲜作品和创意独到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见诸报端。再后来,他经常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家应邀出访国外,许多国内外的刊物在介绍他的时候,甚至给他冠以“石神”的桂冠。他的“奇石微书”已经成为书法、赏石艺术园地里中一朵簇新的奇葩。
  由于我的手机遗失,曾有三年和柏春断了联系,以为从此缘尽。不料执着的柏春一直在寻找我,他在我的网站上留言:“三年来我一直在找你,今天看到你的网站很高兴,我已来深圳,欢迎你到深圳来做客。”
  我写过许多艺术家,但随着时间的逝去,大多断了交往,唯有柏春,尽管已是天涯远隔,但隔三岔五总有电话、短信过来,畅聊时下的发展和感受。哥俩儿每每回忆起这张给他带来人格尊严的报纸,便不禁唏嘘,他说,这张报纸已经成了他不断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的“魔纸”,每当自己获得成功有点陶然自赏的时候,它总会适时地向他发出稍安毋躁、虚怀以求深远的忠告。那年,柏春将他当年揣在身上避过“流放”的两张《北京日报》中的一张送给我纪念,它便成了我重要的私人藏品。每当静夜凝思,柏春那充满人格尊严的不倦脚步声就在我的耳畔响起……
  编辑/任 涓[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适当的体态语言配合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形象生动地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
刘志胜,北京人。8岁起在什刹海体校习武。1979年改练中国跤,师从跤坛名宿李宝如。1983年至1986年间,获得北京市历届中国跤比赛62公斤级冠军。1986年参加中国式摔跤全国锦标赛获优异成绩。1984年至1995年,任北京市西城区中国跤教练,1998年被聘为长春体育学院特邀教授。1998年、2000年,分别策划组织中国武魂大会、中国式摔跤(北京)国际邀请赛。2000年底,应邀赴法国教学, 200
话说几十年前,西城区劈柴胡同里,当年有个叫跨车胡同的小巷,里边住着无人不晓的画家齐白石。不知为何,农民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隔三岔五,便在胡同内摆摊卖菜,菜是农家自种的,既便宜又新鲜,我们常到那里买菜。现在看起来,那地方也称不上是集市,顶多算个小早市。即便这么个地方,也很快就被取缔,毕竟乱糟糟在人家齐老故居前面摆摊儿,致使前来参观的外宾汽车都开不进去,有碍观瞻。所以,严格地讲,在搬到天通苑以前,我就
期刊
期刊
前不久,我到国侨办文宣司看望郭锦玲。她告诉我,不久前她在美国巧遇阿城,闲谈中,他问起我的近况,很是殷切,并忆及从前在一起的一些趣事,不时开心地笑了起来……  自从阿城旅居美国后,关山阻隔,海天万里,音信渐稀。然而,当年我们在一起时的往事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许是年龄渐长,虽阅世更深,而少年、青年时的旧事反倒愈加清晰,历久而弥新。    西双版纳的知青岁月  我和阿城的相识是在他家,那个位于北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课文,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不足;忽视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和掌握;不注重语文实践应用等问题,忽视了语文实践,割裂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
在徐霞客的传世巨作——《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留下了关于沿途风光和人文地理的记载,而对于寺庙的描写占据了人文景观中最多的篇幅,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了徐霞客对于寺庙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给予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