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唱民族大歌、讲民间故事、做民间工艺、
实现德育教育。
【关键词】借 文化 实现 教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是关系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兴旺与发达,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教育只是停留在一种说教式、填鸭式甚至是训斥式的模式上,一切都是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在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给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现在学生不讲还好些,越讲越不像话。”使得我们的德育工作曾一度一筹莫展。我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学校的德育工作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几年来我是通过自己的一些工作方法,来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
1.唱民族大歌
唱侗族大歌,我校有以下几个优势:1、我校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居住着侗民族,学生98%是侗族的孩子,要唱侗族大歌是件比较容易的事;2、我乡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侗族大歌之乡,侗民族都会唱自己的大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3、侗族大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大歌的"大"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多”,也是说越人多唱效果越好;二是“易”,也就是说容易唱,大家都能唱,很适合学校学生唱;4、侗族大歌都是歌颂侗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赞美家乡的风土人情、壮丽河山。根据大歌的特点,我觉得非常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我们引进课堂,一节课下来,大家唱一首侗族大歌,学生的情操岂不是得到一次很好的陶冶吗?为何我们老师一定要费尽口舌去“说”,苦口婆心去“劝”呢?
2.讲民间故事
我们每个人从呀呀学语起,便央求父母给自己讲故事,到成为青少年后更是要读别人写的故事,到了中老年之后又反复地向别人讲自己所知道和经历的故事;民间故事更是富于智慧和充满想象力,它能使孩子们辨别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甫宽”乃是侗族人民心目中历史的英雄人物。他善良、勇敢、智慧、诙谐幽默,被誉为侗族的“卓别林”。民间上流传他很多行善的故事。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幽默滑稽,脍炙人口,很受侗族人民的喜爱。平时我注意收集整理。课前、课后有意地给学生讲一些“甫宽”的故事。学生喜欢得不得了。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实现德育目标。
3.做民间工艺
我们侗族人民很善于刺绣工艺。他们做出来的工艺品,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我发现做工艺品的人大都性情温和,追求完美、有毅力、有耐性,不自暴自弃。根据这些特点,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刺绣,并要求他们一个学期要拿出一两件自己的作品。通过训练,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练,一种坚忍不拔、追求完善的优秀品质就这样逐步形成。
“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德育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例如:我们把侗族大歌引进课堂,确确实实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质的变化;同时也给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带来了生机:我校被三江县委确定为统战文化进校园"示范基地";被三江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2011年获得柳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创新教育二等奖。也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块很好的平台。因我们的学生唱侗族大歌很有特色,参加了一系列的比赛,获得了不少荣誉:2007年获得华厦艺术风采国际选拔赛一等奖,2008年登上了第13届CCTV全国青歌比赛的大舞台;由于我们的学生唱侗族大歌很有特色,吸引很多友好人士到我校参观、考察。而我们地处边远、经济落后,学生家庭困难,但这些爱心人士看到我们的学生那么的渴求上进,都纷纷捐资助学。例如:我校学生罗吉勇是爱心人士资助他读完了四年的四川大学;还有罗巧玲同学和吴佳维同学是爱心人士资助他们正在功读华中大学和广西贺州学院,为我们贫困山区的学子圆了一个个大学梦。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两千多年前孔子尚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更何况我们二十一世纪现代教师乎。
实现德育教育。
【关键词】借 文化 实现 教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是关系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兴旺与发达,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教育只是停留在一种说教式、填鸭式甚至是训斥式的模式上,一切都是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在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给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现在学生不讲还好些,越讲越不像话。”使得我们的德育工作曾一度一筹莫展。我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学校的德育工作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几年来我是通过自己的一些工作方法,来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
1.唱民族大歌
唱侗族大歌,我校有以下几个优势:1、我校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居住着侗民族,学生98%是侗族的孩子,要唱侗族大歌是件比较容易的事;2、我乡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侗族大歌之乡,侗民族都会唱自己的大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3、侗族大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大歌的"大"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多”,也是说越人多唱效果越好;二是“易”,也就是说容易唱,大家都能唱,很适合学校学生唱;4、侗族大歌都是歌颂侗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赞美家乡的风土人情、壮丽河山。根据大歌的特点,我觉得非常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我们引进课堂,一节课下来,大家唱一首侗族大歌,学生的情操岂不是得到一次很好的陶冶吗?为何我们老师一定要费尽口舌去“说”,苦口婆心去“劝”呢?
2.讲民间故事
我们每个人从呀呀学语起,便央求父母给自己讲故事,到成为青少年后更是要读别人写的故事,到了中老年之后又反复地向别人讲自己所知道和经历的故事;民间故事更是富于智慧和充满想象力,它能使孩子们辨别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甫宽”乃是侗族人民心目中历史的英雄人物。他善良、勇敢、智慧、诙谐幽默,被誉为侗族的“卓别林”。民间上流传他很多行善的故事。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幽默滑稽,脍炙人口,很受侗族人民的喜爱。平时我注意收集整理。课前、课后有意地给学生讲一些“甫宽”的故事。学生喜欢得不得了。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实现德育目标。
3.做民间工艺
我们侗族人民很善于刺绣工艺。他们做出来的工艺品,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我发现做工艺品的人大都性情温和,追求完美、有毅力、有耐性,不自暴自弃。根据这些特点,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刺绣,并要求他们一个学期要拿出一两件自己的作品。通过训练,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练,一种坚忍不拔、追求完善的优秀品质就这样逐步形成。
“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德育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例如:我们把侗族大歌引进课堂,确确实实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质的变化;同时也给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带来了生机:我校被三江县委确定为统战文化进校园"示范基地";被三江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2011年获得柳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创新教育二等奖。也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块很好的平台。因我们的学生唱侗族大歌很有特色,参加了一系列的比赛,获得了不少荣誉:2007年获得华厦艺术风采国际选拔赛一等奖,2008年登上了第13届CCTV全国青歌比赛的大舞台;由于我们的学生唱侗族大歌很有特色,吸引很多友好人士到我校参观、考察。而我们地处边远、经济落后,学生家庭困难,但这些爱心人士看到我们的学生那么的渴求上进,都纷纷捐资助学。例如:我校学生罗吉勇是爱心人士资助他读完了四年的四川大学;还有罗巧玲同学和吴佳维同学是爱心人士资助他们正在功读华中大学和广西贺州学院,为我们贫困山区的学子圆了一个个大学梦。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两千多年前孔子尚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更何况我们二十一世纪现代教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