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及防范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w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国家工作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可寻,有规律可循。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亦不例外。从心理上来分析,职务犯罪成本影响着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取向,成本越高,职务犯罪的机会增大。当国家工作人员的“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只要我们加强研究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就能更好地突破其心理防线,矫正其犯罪心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
  
  一、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开始。这一阶段犯罪人的心理活动相当复杂激烈。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智能性很强,为实现自己的职务犯罪意图,必然要处心积虑地寻找和创造实施犯罪的条件,谋划实现犯罪目的和方法,并力求逃避法律制裁,这一阶段犯罪心理表现为矛盾、投机、掩饰和侥幸。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在实施犯罪行为的初期,涉案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着矛盾、侥幸心理。随着涉案犯罪嫌疑人贪污贿赂、渎职犯罪行为的不断实施,其心理状态也逐步发生变化,从当初的矛盾、侥幸心理演变为一种“平安无事”的安全心理,这种“安全心理”会使犯罪欲望不断膨胀,进而渐入冒险心理,这种冒险心理所产生的主观恶性也更深,社会危害性更大。案发后会转化成抗拒心理。职务犯罪嫌疑人一旦被采取强制措施后,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悔罪和恐惧心理。其职务犯罪心理轨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社会经历和个性特点所决定。国家工作人员实现职务犯罪的心理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难以自控的矛盾心理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在着手实施犯罪时,涉案犯罪嫌疑人以积极的方式实施犯罪行为,追求犯罪目的实现,其心理状态会随着行为的不断实施而发生变化。一方面主观上存在着对财物非法占有的强烈欲望,而这种欲望不断强化并上升成为犯罪人的第一需要,一旦条件具备,便决定实施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又清楚地了解實施该行为可能使本人处于一种随时因案发而将受到法制制裁的境地。
  
  (二)深感吃亏的补偿心理
  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在社会分配拉开差距的情况下,看到别人待遇比自己高,住房比自己好,或者原来的下级各方面都超过自己,或者看到才华、学问比自己差的暴发户发了财,自己为筹办经营的公司付出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便产生不平衡的补偿心理,在强烈物质欲望的驱使下,公然藐视国家法律,不惜以身试法。
  
  (三)按“劳”取“酬”的交易心理
  某些国家工作人员为别人办了事、帮了忙,内心总希望“投桃报李”。在“我帮你的忙,你应感谢我”这种图报心理作用下,来办事先谈酬劳,谈妥酬劳再办事,在他们眼里,权力不过是一种待价而沽的特殊商品。在这种交易心理趋使下,他们把职责范围内应该承办的事情与按“劳”取“酬”划等号,不送礼不办事,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伸手索要所谓“辛苦费”、“好处费”,成为贪婪的“硕鼠”。
  
  (四)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人明知实施犯罪行为可能会受到惩罚,而试图蒙混过关的一种心理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侥幸心理具有自慰和自我欺骗性,这种心理是一切犯罪分子的共同特征。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侥幸心理与一般刑事犯相比更为突出。少数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在过去的经历中有过违法行为都未被发现,因其具有利用其职权或合法身份掩护的条件,都是侥幸心理占上风时陷进去的。他们具有自决心理机制突出的“鸵鸟心态”。一方面,他们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生活上有保障,并不愿意因贪污贿赂而丢掉公职,希望“鱼与熊掌”兼得;另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智商较高,往往自认为身份特殊,见多识广,关系网厚,且行为隐蔽,方法巧妙,手段高明,赃证匿藏天衣无缝,或相信朋友不会出卖自己,在自信能侥幸过关的情况下走上犯罪道路。
  
  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防范对策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职务犯罪的诱发力增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除了要求检察机关的侦查办案人员积极参与外,亦需要社会学者、心理学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人员心理的研究和探索,可以揭示其职务犯罪发展规律,打开其心理防线的突破口,从而为收集证据、侦破案件、证实犯罪和预防犯罪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防范对策:
  
  (一)积极开展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预测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预测是指对个性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可能性所做的预测,包括初犯预测和再犯预测。国家工作人员犯罪心理预测的内容,也就是一个人犯罪心理形成前后和犯罪前出现的一系列征兆。如人际关系反常,这在青年初犯时最为突出:贪婪的物质欲望,对工作或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茶饭不思,终日惶惶不安;极力伪装自己,工作假装积极等等。这些犯前征兆,只能因人因事而异,虽有一定的规律,但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只要运用预测方法,注意观察分析犯前征兆,就能为防范工作打下基础。
  
  (二)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消除职务犯罪隐患
  加强坚持制约,深化体制改革,从体制上堵塞漏洞。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消除腐败分子;鼓励诚实劳动和适度消费,反对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进一步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用制度管人、管事,从根本上消除职务犯罪隐患。
  
  (三)加强公务活动的控制,减少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机遇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形成后,只有与适宜的机遇条件发生联系后,才会转化为职务犯罪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公务活动的管理和控制,防患于未然。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靠检察机关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专门机关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全社会的预防体系。只有这样,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才有深度和广度,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蔓延之势才能被“截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工作人员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树立秉公办事的敬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反腐败道德环境。
  
  (四)努力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文化、道德和物质生活水平,逐步实现“高薪养廉”的经济保障机制
  职业声望和收入地位发生严重背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入序列的混乱和异常,反映了目前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尽合理。这种混乱和异常,造成了人们某些价值观念上的困惑,也是使得一部分人试图通过一些不正当的社会行为来满足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和心理的诱因。所谓“高薪养廉”是指以支付高额的薪水来换取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用小步快跑不断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建立良好的经济保障机制。使国家工作人员的劳动所得对职务的自豪感,使其满足与生活现状。同时,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正确运用权力,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行,预防关口前移,防范措施在先,消除滋生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土壤和条件,营造国家工作人员廉洁奉公的健康心理。
其他文献
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由于其准确性、科学性和直观性在诉讼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录音、录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视昕资料的真实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尤其是私录视昕资料往往存在很多作假的成分。如果对这类证据材料不加以严格的审查,那么这一证据形式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随着摄像头在很多场合的广泛利用,通过视听资料破案已经成为破案方式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段。而且很多时候视听资料不仅是公安机关破案的
期刊
摘要:我国现行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基本上是“由供到证”式的,这种侦查模式的产生及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模式显现出侦查权力不够集中、侦查措施落后、不利于保护人权等弊端,阻碍了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深入开展。检察机关要从有利于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科学发展为出发点,转变现有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促进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
期刊
摘要:检察机关以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深入查办拆迁职务犯罪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本文分析了拆迁领域职务犯罪各种作案手法,并提出几种查办该类犯罪的方法。  关键词:三项重点工作;化解社会矛盾;拆迁领域职务犯罪    2009年12月18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
期刊
一、关于法条竟合的基本理论    法条竟合亦称法规竟合,是指因法律错综复杂的规定,使一个行为表面上同时符合数个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可以适用数个法律条文,而实质上只符合—个犯罪构成,只能适用其中一个法律条文定罪量刑,排除可能适用其他条文的情形。关于法条竞合的种类,理论界存在两种观点。一说为“包容关系说”,主张一个法律条文的内容为另一个法律条文的内容所包括,即法条之间存在包容关系的,才可构成法条竞合。
期刊
上访是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检察机关作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检察工作职能,做好涉检上访的处置工作,已成为我们迫切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涉检上访的基本现状和特点    (一)涉检上访的基本状况  1、涉检上访案件内容复杂多样,既涉及到民事、行政方面,也涉及到刑事、经济方面民刑交集。据某地检察机关对近两年来办
期刊
近几年来,民事督促起诉制度在全国各地检察机关逐步建立,督促起诉业务在实践探索中不断铺开,成为了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情形下,从立法赋予法律监督职能的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化解社会矛盾、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而作的一项制度创新。    一、民事督促起诉的概念、涵义    民事督促起诉是指针对遭受损害的国有资产或社会公共利益,监
期刊
摘要:司法考试的实施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为了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法学教育改革走得更远更宽,本文对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影响,从而提出辩证理解两者的关系的观点,然后进一步提出改革司法考试及法学教育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法学教育;改革;司法考试;通识教育;法律专业教育    200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法官法
期刊
摘要:预期违约制度源于英美法系,《合同法》规定了此制度,同时亦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然两项制度并存做法并未起到理想效果。本文将在对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进行比较之基础上探讨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缺陷并提出完善其制度建议。  关键词:预期违约;不安抗辩权;立法建议   合同履行期前。可能出现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债务之情形,亦可能债务人虽未明确表示拒绝履行,但客观情事表明届时将不能履行,即预期违约。    一
期刊
取保候审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有关人员提出申请,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同意后,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取保候审强制措施一般适用于罪刑较轻、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种强制措施的使用。不仅有利
期刊
自1974年美国以立法形式确立辩诉交易这一刑事诉讼制度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引发了一场对传统司法理念、司法审理制度的革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辩诉交易予以认可和采用,尤其在美国,有近90%的刑事案件是通过辩诉交易方式审结的。辩诉交易是指在法院开庭审理之前,作为控诉方的检察官和代表被告人利益的辩护律师进行协商,以控诉方撤诉指控、降格指控或要求法官从轻判处刑罚为条件,换取被告人的认罪答辩。辩诉双方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