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域文化,从广义来看,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的、独具特色的,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文化成为当下文化产业的核心之一,也是贯穿古今打造区域特色的重要来源。在互联网时代,报纸作为空间有限的传统媒体在时效和信息容量方面难以抵御网络媒体的冲击,但在文化竞争力方面却可以做成有区域特色的权威信息平台。笔者通过对《云南日报·云之美》专刊的观察,着重分析报纸文化专刊在纸媒构建地域文化方面表现出来的三种视角。
《云之美》专刊介绍
《云南日报》是中共云南省委机关报,1950年创刊,是云南省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大报。《云南日报》周一至周五及周日均为12版,周末4至8版。以目前的《云之美》专刊版面来分析,每期《云之美》共二到三个版面,版面配置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文学作品专版,由《云之美》《云之美·花潮》《云之美·读书》《云之美·美丽云南》版面自由组合构成,出版时间一般是周六。一种是文艺专版,由《云之美》《云之美·云南精神》《云之美·文史哲》《云之美·视界》版面自由组合构成,出版时间一般是周日。《云之美》专刊版面图文搭配整体干净清爽,版式简洁朴素,符合文化版面的定位。
《云之美》专刊的创刊, 其目的是传播云南的地域文化信息, 充当党报的文化主流阵地。相对都市报而言,党报的新闻信息受制于媒体自身人力、物力及市场需求等多要素的制约,其版面数量相对较少,细分程度不高。并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的渠道多元化,信息接收更加自由,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在新闻时效竞争中已经不占优势。在此情形下, 党报必须挖掘自身的独家传播优势,做更有深度以及能够提供更多价值的媒体,其竞争优势也就在公信力、权威度和文化深度上面了。因此, 《云南日报》打造的《云之美》专刊旨在推出独家优化的文化传播资源,重新定位了党报专刊的文化特性,通过传播地域文化以求得读者认同。
《云之美》专刊地域文化传播的三种视角
报纸专刊虽然和报纸新闻版面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它可以通过深度特写、背景扫描、文化透视等形式延续新闻事实,深化文化内涵,展现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它站在历史、人文、民族的视角对社会问题广泛关注,对民众衣食住行进行人文关怀,造就了其版面的可读性。
历史视角。美国学者萨姆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将文化概括为“使一个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质的总和”。云南的地域文化可以表述成云南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回顾云南的发展历史,存在着无数值得人们记录和借鉴的人文资源。
《云之美》专刊视角之一是从历史的源头开始,展现云南自古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轨迹,记录近现代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实。其中比较集中展现的版面即是《云之美·文史哲》专版。在1998年耿嘉撰写的《文史哲》专版发刊词上,编辑部就阐明“我们所开辟的《文史哲》专刊,就是要为您当好畅游云南历史长河的向导,作展现云南历史文化珍宝的园地。”这一版面设置了大批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专栏,如《滇史钩沉》《近代风云》《古滇文化》《文史随笔》《方志拾穗》等。
在这一专版读者可以经常读到关于云南人民抗战历史和中国远征军的诸多历史文章。如《热血松山》《保山记忆:大轰炸与大瘟疫》《大轰炸中的昆明市民生活》《中国远征军名录墙随想》,文章透露出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精神,足以警醒世人。读者也可以经常读到记录云南地方文史资料的文章,如《徐霞客游昆明玉案山考略》《马龙八景》《安宁八街文庙》《永仁苴却砚》《传承贝叶文化》,这些文章是云南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是地方保存下来的记录社会变迁、世人心态和物质文化发展进程的珍贵历史资料。读者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深入解读云南历史文化内涵,对文史爱好者观察和把握云南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和审美特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本视角。报纸的文化精神也可以透过所报道的人物精神反映出来。《云之美》专刊关注的人物除了云南杰出的文艺工作者、社会精英人士之外,也将视角瞄准了云南社会变革中涌现出的普通人。在《云之美·云南精神》版面上,报道的人物有社区书记、普通法官、藏族女教师、好心的出租车司机、高考学子、公路养护人。如《12个人和248里路》报道一群县乡公路养护人长年坚守在管护公路的岗位上;《马缨花绣上奢侈品》报道返乡创业的80后女大学生樊志勇将马缨花绣到了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的手包上;《“盲妈妈”的“第三只眼”》报道陆良盲人母亲谢有美独自拉扯培育出两个争气女儿等。报道的倾向都是肯定和赞赏的,这些普通人物吃苦耐劳、豁达质朴,构筑起云南独特的人文精神。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党报对人的精神层次的报道体现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自觉。
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云之美》专刊也能从人性的视角来组织版面。云南是一个地震频发的省份,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鲁甸县发生了6.5 级地震,作为云南地区的党报,新闻版面立刻用来报道灾情,专刊作为新闻版面的补充与延伸,也成为抗震救灾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在2014年8 月16日,《云之美·花潮》专版精心组织稿件,推出“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特刊。版面组织刊登了1篇文章《八月的鲁甸》,6首诗歌《鲁甸 不哭》《为天堂的你,织一件毛衣》《誓言——致战士谢樵》《有爱,就有希望》《生命永远长青》《农历七月十五悼念地震遇难者》纪念地震逝去的亲人,鼓舞幸存者。这些版面给读者传递的既是一种平凡而又让人动容的人间大爱,也是一种当今社会所需的正能量。
民族视角。复杂的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孕育了云南神奇魅力的自然景观:大理的苍山洱海、丽江的玉龙雪山、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如此魅力的自然景观,陶冶出云南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情感蕴涵。各类民族歌舞、风俗、工艺、服饰、建筑、饮食、节庆、祭祀等,构成云南特有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人文景观。美国早期新闻理论家约斯特在其著作《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有价值的报纸,必须拥有读者,且持续不断地拥有读者。要得到这些读者,它必须有吸引力,使读者乐于购阅。”报纸专刊有吸引力的源泉则是打造自己独有的文化符号。
《云之美》专刊集纳了大量专栏、文章刊登云南地域民族风情的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山川文化。通过饮食美文《云南食事》《花馔大理》《古城花食》等,读者可以了解到富有地域特色的云南菌类、鲜花入馔的传统。而民族文化美文,如《咪依噜的前世今生》,则为读者细细叙说了彝族人民身上的衣服、背包、生产工具到生活用品上绣刻的咪依噜图案、咪依噜雕像以及咪依噜文化。专刊也报道云南古镇古街、传统村落, 如《沘江峡谷里的宝丰古镇》《石屏故乡》《兔街的月亮》《翻阅通海芬芳的历史》《一座牌坊的荣耀与辉煌》,为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献力。还有名家所作的自然风物随笔, 如《春在乱花深处》《笔尖下的诗意春天》《作家与秋天》《昆明雪与鸟》,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在从报纸中跟随文人墨笔感受云南四季的变幻与诗意。这些美文无一不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读物,也是构成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来源。
哈马贝斯说:“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建设中具有头等的重要地位。”党报作为社会公器有着独特的社会责任, 保护地域文化资源,构建地域文化行为规范,必须强调作品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品格。《云之美》专刊的持续出版,已构成《云南日报》的文化品牌,也说明其文化归属感持久且影响着报纸与读者。在21世纪新闻已经不是稀缺资源的环境下,文化专刊能够保证报纸与读者的贴近性,在时间、距离、心理、利益等方面与本地读者相连,依靠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力构建报纸竞争空间。
本文为西华师范大学2014校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报纸专刊的地域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4D03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云之美》专刊介绍
《云南日报》是中共云南省委机关报,1950年创刊,是云南省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大报。《云南日报》周一至周五及周日均为12版,周末4至8版。以目前的《云之美》专刊版面来分析,每期《云之美》共二到三个版面,版面配置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文学作品专版,由《云之美》《云之美·花潮》《云之美·读书》《云之美·美丽云南》版面自由组合构成,出版时间一般是周六。一种是文艺专版,由《云之美》《云之美·云南精神》《云之美·文史哲》《云之美·视界》版面自由组合构成,出版时间一般是周日。《云之美》专刊版面图文搭配整体干净清爽,版式简洁朴素,符合文化版面的定位。
《云之美》专刊的创刊, 其目的是传播云南的地域文化信息, 充当党报的文化主流阵地。相对都市报而言,党报的新闻信息受制于媒体自身人力、物力及市场需求等多要素的制约,其版面数量相对较少,细分程度不高。并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的渠道多元化,信息接收更加自由,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在新闻时效竞争中已经不占优势。在此情形下, 党报必须挖掘自身的独家传播优势,做更有深度以及能够提供更多价值的媒体,其竞争优势也就在公信力、权威度和文化深度上面了。因此, 《云南日报》打造的《云之美》专刊旨在推出独家优化的文化传播资源,重新定位了党报专刊的文化特性,通过传播地域文化以求得读者认同。
《云之美》专刊地域文化传播的三种视角
报纸专刊虽然和报纸新闻版面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它可以通过深度特写、背景扫描、文化透视等形式延续新闻事实,深化文化内涵,展现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它站在历史、人文、民族的视角对社会问题广泛关注,对民众衣食住行进行人文关怀,造就了其版面的可读性。
历史视角。美国学者萨姆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将文化概括为“使一个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质的总和”。云南的地域文化可以表述成云南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回顾云南的发展历史,存在着无数值得人们记录和借鉴的人文资源。
《云之美》专刊视角之一是从历史的源头开始,展现云南自古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轨迹,记录近现代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实。其中比较集中展现的版面即是《云之美·文史哲》专版。在1998年耿嘉撰写的《文史哲》专版发刊词上,编辑部就阐明“我们所开辟的《文史哲》专刊,就是要为您当好畅游云南历史长河的向导,作展现云南历史文化珍宝的园地。”这一版面设置了大批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专栏,如《滇史钩沉》《近代风云》《古滇文化》《文史随笔》《方志拾穗》等。
在这一专版读者可以经常读到关于云南人民抗战历史和中国远征军的诸多历史文章。如《热血松山》《保山记忆:大轰炸与大瘟疫》《大轰炸中的昆明市民生活》《中国远征军名录墙随想》,文章透露出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精神,足以警醒世人。读者也可以经常读到记录云南地方文史资料的文章,如《徐霞客游昆明玉案山考略》《马龙八景》《安宁八街文庙》《永仁苴却砚》《传承贝叶文化》,这些文章是云南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是地方保存下来的记录社会变迁、世人心态和物质文化发展进程的珍贵历史资料。读者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深入解读云南历史文化内涵,对文史爱好者观察和把握云南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和审美特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本视角。报纸的文化精神也可以透过所报道的人物精神反映出来。《云之美》专刊关注的人物除了云南杰出的文艺工作者、社会精英人士之外,也将视角瞄准了云南社会变革中涌现出的普通人。在《云之美·云南精神》版面上,报道的人物有社区书记、普通法官、藏族女教师、好心的出租车司机、高考学子、公路养护人。如《12个人和248里路》报道一群县乡公路养护人长年坚守在管护公路的岗位上;《马缨花绣上奢侈品》报道返乡创业的80后女大学生樊志勇将马缨花绣到了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的手包上;《“盲妈妈”的“第三只眼”》报道陆良盲人母亲谢有美独自拉扯培育出两个争气女儿等。报道的倾向都是肯定和赞赏的,这些普通人物吃苦耐劳、豁达质朴,构筑起云南独特的人文精神。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党报对人的精神层次的报道体现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自觉。
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云之美》专刊也能从人性的视角来组织版面。云南是一个地震频发的省份,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鲁甸县发生了6.5 级地震,作为云南地区的党报,新闻版面立刻用来报道灾情,专刊作为新闻版面的补充与延伸,也成为抗震救灾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在2014年8 月16日,《云之美·花潮》专版精心组织稿件,推出“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特刊。版面组织刊登了1篇文章《八月的鲁甸》,6首诗歌《鲁甸 不哭》《为天堂的你,织一件毛衣》《誓言——致战士谢樵》《有爱,就有希望》《生命永远长青》《农历七月十五悼念地震遇难者》纪念地震逝去的亲人,鼓舞幸存者。这些版面给读者传递的既是一种平凡而又让人动容的人间大爱,也是一种当今社会所需的正能量。
民族视角。复杂的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孕育了云南神奇魅力的自然景观:大理的苍山洱海、丽江的玉龙雪山、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如此魅力的自然景观,陶冶出云南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情感蕴涵。各类民族歌舞、风俗、工艺、服饰、建筑、饮食、节庆、祭祀等,构成云南特有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人文景观。美国早期新闻理论家约斯特在其著作《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有价值的报纸,必须拥有读者,且持续不断地拥有读者。要得到这些读者,它必须有吸引力,使读者乐于购阅。”报纸专刊有吸引力的源泉则是打造自己独有的文化符号。
《云之美》专刊集纳了大量专栏、文章刊登云南地域民族风情的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山川文化。通过饮食美文《云南食事》《花馔大理》《古城花食》等,读者可以了解到富有地域特色的云南菌类、鲜花入馔的传统。而民族文化美文,如《咪依噜的前世今生》,则为读者细细叙说了彝族人民身上的衣服、背包、生产工具到生活用品上绣刻的咪依噜图案、咪依噜雕像以及咪依噜文化。专刊也报道云南古镇古街、传统村落, 如《沘江峡谷里的宝丰古镇》《石屏故乡》《兔街的月亮》《翻阅通海芬芳的历史》《一座牌坊的荣耀与辉煌》,为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献力。还有名家所作的自然风物随笔, 如《春在乱花深处》《笔尖下的诗意春天》《作家与秋天》《昆明雪与鸟》,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在从报纸中跟随文人墨笔感受云南四季的变幻与诗意。这些美文无一不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读物,也是构成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来源。
哈马贝斯说:“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建设中具有头等的重要地位。”党报作为社会公器有着独特的社会责任, 保护地域文化资源,构建地域文化行为规范,必须强调作品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品格。《云之美》专刊的持续出版,已构成《云南日报》的文化品牌,也说明其文化归属感持久且影响着报纸与读者。在21世纪新闻已经不是稀缺资源的环境下,文化专刊能够保证报纸与读者的贴近性,在时间、距离、心理、利益等方面与本地读者相连,依靠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力构建报纸竞争空间。
本文为西华师范大学2014校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报纸专刊的地域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4D03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