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批评不是“草狗乱叫”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吴味的《艺术批评的终极依据》的演讲中,有一句话让很多艺术家受不了——“没有伟大的艺术,也可能有伟大的艺术批评”。艺术家们会问,没有我们的艺术,哪里来的艺术批评,但是,艺术批评有对作品的批评,有对艺术批评的批评,有对理论概念的批评,还有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锋。而艺术家太把艺术批评与艺术作品一对一地对应起来了,以至于很简单地变为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出的被动反应。
  当然,批评依附于艺术作品是大多数批评家做的事,一直依附到最后,批评只对艺术作品作肯定性的描述,只要有利益回报:批评家可以面对不同的作品找出不同的让艺术家舒服的理由,所以这些批评家所写的文章都不能前后放在一起读,它们不但没有关联,而且自相矛盾。我以前用的“坐台批评家”一词就是指这类批评家,发展到展览和论坛活动后,就是艺术家搭台、批评家唱戏——艺术家需要批评家唱什么戏,批评家就唱什么戏,这种批评其实也只是为艺术家提供服务的一种行业。
  当然,针对“坐台批评”,反对批评的依附性就此而展开,也有了独立批评的呼声,但批评的不依附不是只发出不同的声音,批评的独立首先是学科上的事,然后是每个批评家个体的课题所研究的范围所具有的价值,最后是批评的现场判断。独立批评首先是理论内部的生长过程,理论不是一个人所能全部完成和被一个人垄断的,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各种批评流派,换句话说,独立批评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对批评理论的选择。
  奠定塞尚的现代绘画地位的罗杰·弗莱是形式主义批评家,他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形式主义命题,在克莱夫·贝尔那里得到了推动性论述,克莱夫-贝尔的《艺术》一书当时是为罗杰·弗莱辩护的一书小册子,现在是一本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经典读物,而克莱夫-贝尔在当时说着与罗杰·弗莱相同或相似的话,但现在没有人会说克莱夫·贝尔不独立。吴味自己说他的批评是从“更前卫艺术”理论来的,那些指责吴味跟着“更前卫艺术”理论后面亦步亦趋的说法,好像自己很有独立批评的诉求,但其实是没有了解理论思维和学术态度的反映。
  自以为独立批评的声音,其实都是芸芸众生中的通常的俗见,只不过他们自以为是“独立”的声音而已,而倒过来讲,吴味的批评是独立的,他选择了自己所认为值得去推动的理论,然后在这个范围内不断地用艺术实例去求证。
  从根本上来说,批评不依赖于艺术家,而依赖于理论史逻辑;批评不是对现场的描述,而是对艺术在艺术史中的逻辑假设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具体方案,这是现代艺术批评史与艺术中文学批评开始分离的重要特征——格林伯格被称为重要的批评家,他的重要就是在这里,他是一个提出自己的方案与后来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互动的批评家。
  批评家不是理论家,他的写作并不一定要求有完整的篇章结构,但真正的批评家在其不同的短评中都会有理论背景,当我们在研究格林伯格的时候,有人还会说格林伯格没有理论,但这样批评格林伯格是没有依据的,格林伯格虽然没有第一章第二章地去写什么是形式主义批评理论,而是《艺术与文化》,一本二十年间批评文章的汇编,但他的批评实践确实是推动了形式主义批评。
  而那些只在现场中说三道四,原来那样说、现在这样说,恨不得想象自己从石头里蹦出来那样;或者有利的时候是一种说法,闹翻了又是另一种说法,前后没有价值理性的中轴,甚至怎么出名怎么来,诸如此类写作的出发点决定了这些人会在多篇文章或一篇文章内矛盾重重,虽然这样的人屡屡亮着独立批评的身份,而其实无异于“草狗乱叫”。
其他文献
平民收藏家的榜样  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是我们都知道,他并不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关于艺术品与中产阶级的预言,他再一次猜错了。  中产阶级里出了不少真正热爱艺术的平民收藏家,他们并不在意艺术品所代表的财富。他们省吃俭用,用工资来购买艺术品,并且从不出售获利。  最著名的平民收藏家是赫伯特·沃格尔夫妇(Herbert Vogel和Dorothy Vogel)。赫伯特·沃格尔高中没毕业就在二战期
期刊
《破碎的月亮》是我拍的艺术短片的名字,是一个很个人化的对理想的诠释,也是我刚去德国那几年对生活的思考,并用一种非常象征性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我以为艺术一定要有个人化的表现,无个性便不是好的艺术,仅仅成熟的技法和完美的表现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我宁愿看那些技法与表现有缺憾但富有个性的东西而不要看高超匠人的手工艺精品。  我时常会做内容和画面非常奇怪的梦,有些画面看去像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令人费解,而
期刊
“不想过冬,厌倦沉重,就飞去热带的岛屿游泳”,每当冬季来临就想飞去温暖的地方过冬,那么就选择东南亚吧!碧蓝的海和细白的沙,彩色的珊瑚和艳丽的鱼群,以及诱人的美食、年末购物节,都能让冬季顿时精彩起来。  “从心发现”新加坡  作为备受中国游客喜爱的旅行目的地,新加坡持续升级旅游资源,并不断推出崭新的旅行体验,吸引着广大中国游客前往。跟中国相比,弹丸之地新加坡天然资源非常缺乏,但是却成为了亚太地区最热
期刊
苏联解体20多年后,如今的俄罗斯当代艺术家已经习惯在作品中相对自由地针砭现实问题。  提到俄罗斯艺术,最先想到的就是列宁或斯大林的巨幅写实肖像。再多想一想,就是古典时期宗教题材的油画。很少有人会把波普、观念艺术之类的词和这个话题联系在一起。但是作为一个人口中富豪“含金量”名列前茅的国家,当代艺术升温只是个时间问题。  对亚洲而言俄罗斯是西方,而对西欧来说,俄罗斯又是个东方国家。它在基督教文化方面主
期刊
艺术品市场里有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基本需求,从古到今,都有拿艺术品来送礼的。而如今,无论你做多少市场调研,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艺术品市场最基本的一个需求,甚至是唯一的刚性需求,就是送礼。  送礼的人,开口就问  “作者是不是大师?”  一位做陶瓷生意的老板前几年有段时间生意不好,他缩着脖子望着窗外说:“唉,最近生意差,宏观一调控,大家手上的事情暂时都停下来了,我这里就连带着受影响。”他喝口茶,直了直
期刊
对富家子弟的羡慕嫉妒恨,像空气般弥漫四周。也难怪,各种拼爹坑爹事件,让这个圈层多了些浅薄、放浪的名声。其实,他们中意识独立、崇尚实干的也相当多,包一晨是其中一个典型而有趣的“样本”。  包一晨3岁上昂贵的寄宿学校,10多岁负笈英国读书,18岁开上保时捷,20岁有了法拉利,年纪轻轻就接触各种高层次大场面,从小培养了一种见识和气度。在如此蜜水里泡大的男孩,是浑浑噩噩地度日,还是子承父业、事业执著,关键
期刊
任刚和马云同年,与后者的张狂不同,任刚的金丝边眼镜后面透着雅士的斯文,担任中国香道协会副会长的他是个兴趣广泛的藏家,瓷器、银器、红珊瑚……但凡是宝贝都能让他精神百倍地钻研许久。任刚的朋友多为商界精英和收藏家,他们不仅追求奢侈品,对传统文化的回溯也大有贡献,时下流行的品茗、古琴、闻香、书画,一样不落,信佛和太极也是标配。任刚对此颇感意外,尤其沉香市场近年来的兴盛,已经远远出乎他的意料。  品过方知有
期刊
约瑟夫·舒茨简介:  奥地利古建筑师、舒茨典藏画廊主持人、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由奥地利驻华大使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及舒茨艺术典藏共同主办的《奥地利著名画家维尔纳·贝格作品展——从表现主义到波普艺术》继中国美术馆举办之后来到上海,于1月19日至31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这位画家对中国观众而言比较陌生,你作为策展人,是如何想到将此大展搬到中国来的?  约瑟夫·舒茨:首先我要说,维
期刊
如今,每逢年末年头,艺术类媒体都会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在新的一年里的走势作一番预估。《财富堂》也要我给2013中国艺术品市场看个相。我非算命先生,怎么算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运程呢?就在犯难之际,忽想,蛇年将至,或许2013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就如这蛇,似龙不是龙,似虫不是虫。不会有大的起色,也不会有大的灾难。  决定艺术品市场的因素很多,但买家终归还是起决定性作用。有怎样的买家就有怎样的艺术品市场。过去
期刊
随着中华艺术宫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成试运行,上海便确立了从古代(上海博物馆)到近现代(中华艺术宫)再到当代(当代艺术博物馆)完整的博物馆体系,一个接一个超级大展因为硬件的到位接踵而至。几个超级大展的举办,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折射出了许多文化层面的疑点和思考,有疑点不怕,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近艺术,怕的是没有疑点,看完展览出来,一脸迷茫,问他展览怎么样?他说,唔,场地不错。  元青花大展:  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