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9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起的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在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正式启动,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和外高桥集团共同投资3亿元人民币成立的该平台运营公司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也正式揭牌,掀开了上海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崭新的一页。
运行两年多来,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充分利用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政策优势及浦东新区外高桥基础条件,保税区“境内关外”的区位、专业、人才等优势,服务于全国文化产业与企业走出去的需要,现今已与几十家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或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向国际文化市场输出了一批优秀文化项目,其中上海城市舞蹈公司2008年的欧洲巡演协议实现了600多万欧元的演出收入。
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运行两年多来,有探索的艰难,也有成功的喜悦,近日,记者于上海采访了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义彪,请他解析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的运行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记者: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设立于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这样一个特殊地区,具备了哪些优势?
任义彪:近年来上海的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影视媒体、广告宣传和动漫游戏等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服务贸易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也备受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是在国家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求的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而建立的。它充分利用上海的文化贸易历史优势,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有利条件,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境内关外”功能的优势,成为国内外文化贸易的平台。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积极开拓文化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加快文化产品及项目的“走出去”步伐。
在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建立之前,文化贸易这个概念并没有真正形成,我国的文化贸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国内文化产业商业化的运作能力比较薄弱,不是很了解出口的目标市场需要什么,销售渠道和网络也十分有限,而且专业化人才缺乏,尤其缺少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又谙熟市场经济规律、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文化产业经营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手段比较薄弱,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不善于运用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管理手段。这就需要一个文化对外输出的平台来帮助文化企业“走出去”。
坦率讲,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步伐比较缓慢、也很艰难,如果在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具有创新性的运行模式,那无疑给我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商务环境。文化走出去,并不简单是产品能不能赚钱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和文化影响力。我国的文化非常丰富多元,完全具有走向国际市场的实力,只是缺乏商业的包装。如果把我们的优秀文化元素用精良的创意进行包装再以合理的商业模式运作推介到国际市场,就会产生非常好的影响,比如上海大型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将中国杂技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保税区为文化贸易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境外产品放入保税区可以视为还未入关,国内出口产品放入保税区则可以视为已经出境,一些在保税区内自用的进口设备,可以在免税状态下使用,而出口产品在此则可以马上享受退税,为文化贸易降低了成本,加快了资金流通。
记者: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的具体功能如何定位?具有哪些服务内容?
任义彪:我们对平台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具有文化“走出去”渠道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展示交易中心功能、国际贸易基地功能以及国际文化交流载体功能。通过文化服务贸易资源整合、公共服务链建设,重点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渠道,打造文化产品国际贸易基地。这个平台将连接中外文化市场,整合包括影视制作、版权交易、表演艺术等中外文化产业优势资源,为全球的卖家、买家、服务供应商提供服务,使之成为国内文化企业便捷顺畅地向世界展示、输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高效率基地。
具体的服务内容包括为文化企业提供行业信息、政策咨询、投融资担保、设备租赁、商贸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延伸审批等服务和综合配套支持,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服务外包、国际采购、订单加工、商贸咨询、产品展示、进出口贸易、艺术品拍卖、租赁贸易、演艺经纪、影视策划、后期制作和交易等全方位、高效率、标准化、国际化的服务,并力争为入驻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机会。
另外,在硬件设施上,我们办公大楼也非常注重公共服务功能的体现,有商贸的展区、洽谈区,公共活动的配套服务区来作为文化企业服务的硬件支撑。
记者:对注册企业来说,会享受到怎样的扶持和优惠?
任义彪:目前注册的文化企业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多个方面,不同的产业我们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有所区别。拿电影产业来说,后期制作都是重装备的项目,而这些设备,目前都是从国外进口。如果后期制作,包括剪辑、声音处理、特技处理等,都在保税区平台内来做,会比在国外任何一个地方制作更加节约费用,购置成本会下降20%到30%。1998年时,我们曾在另外一个地方建过一个电脑特技车间,投资额高达8000万人民币,如果这个车间建在保税区,就可以节省2000万左右的费用。目前,国内的导演多在泰国、澳大利亚等地进行后期制作,如果影视企业能在保税区形成这样一个制作平台,那么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完成后期制作。另外,一些小型的影视公司,如果单打独斗到国外进行一些业务的推广,力量非常有限,成本也比较高,那我们就会在一些国际重要的展览、活动场地租一些展示空间,免费提供给这些企业使用。
还有一方面是外汇。现在很多人对汇率的风险意识认识不够,如果把收入的外汇,不管是美元或是日元、欧元,存入保税区的银行,就不用强行结汇,以现汇的状态保留或者进行支付,这样文化企业可以非常好的规避汇率的风险。
还有一些政策上的扶持,比如用上海市的专项扶持资金对文化企业进行补助和支持;文化企业每年的交易额达到两三亿人民币,可以享受营运总部的特殊政策,最直接的就是企业高管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可以退还28%;我们还有投融资的担保平台,缺乏资金的企业可以申请贷款,在利息上还能享有补贴;新兴办的文化企业在保税区可以得到很多财政上的扶持,其享受到的扶持其实是叠加的,在享受国家有关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还可以享受上海市每年对文化“走出去”的扶持资金;我们这里办公楼租金非常低廉,而且入驻企业还可以享受租金补贴,最多可以补贴到三分之二,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可以说扶持政策非常多,我们首先要为文化“走出去”的企业减负,其次提供便捷的服务和拓展国际市场的良好环境。我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希望能更多地输出优秀的中华文化产品,使文化产业的出口产值在整个出口产业中占得更大的比例。
记者:很多在国内发展很好的文化企业在“走出去”的尝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甚至会受到失败的打击。除了起到国际国内市场的对接作用,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是否会针对企业或者行业做一些具体的指导?
任义彪:这方面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音乐产业的“走出去”相对电影、出版业来说发展的不是很好,2009年4月,我们就针对音乐产业举行了一个高规格的音乐创意论坛,邀请了很多国际音乐界人士对国际、国内音乐市场,版权交易、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讨论,探讨的非常深入,涉及的问题也很务实。很多国内企业在这个论坛上得到了很多从未听说过的讯息和指导,效果非常好。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国内企业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动向,了解国际市场的运作方式,看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更好的发展。今年,类似的论坛我们还会继续进行。
记者:对于入驻平台的文化企业在经营内容、产业规模等方面是否有一些标准和要求?
任义彪:从内心来讲,我们确实希望能有更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规模比较大、影响力比较大的企业入驻。但是,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一般制造类的行业,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也许一个小的文化企业一夜之间就可以成长起来,而一个看似很有实力的企业也可能因为一个项目的失败就一蹶不振。从这样的认识角度出发,我们不排斥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而且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给文化产业带来的活力。我们的目标是“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服务对象是面向全国的,所以不希望在选择入驻企业时有太多的条框。我想,我们也需要有一点冒险的胸怀,来帮助这些有“走出去”想法的中小企业。当然,龙头企业的能力和影响力也是我们所看重的。所以,我们希望是“两条腿走路”。
记者:近几年,韩国的影视、演艺等产业进入中国的非常多,包括前些年日本的文化产业对中国的输出也很多。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有没有考虑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借鉴他们文化输出的经验和方式?
任义彪:从文化的角度讲,亚洲国家相互之间更容易认同和接受。比如韩国、日本的影视作品、音乐、服饰就很受我们国家年轻人的欢迎。我想,中国的文化产品输出到亚洲一些国家应该比输出到欧美更加容易。在这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探索。近期,日本最大的游戏制作企业世嘉入驻到平台中来,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对世嘉产品的简单引入,在这里加工完后再返销,而是希望世嘉能够把研发中心放到中国来,一方面可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借助中国的文化元素,研发一些健康的、新型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游艺产品,然后把这些产品推行到国际上。这样,其他国家的游戏玩家在玩游戏的同时,就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元素。
目前入驻平台的一些企业也希望能够和东南亚国家在影视方面,包括合作摄制电影、制作电视节目、经营管理电视台等有更多的合作,我们也在积极开拓更多的渠道,集结更多的资源,希望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更紧密、深入一些。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对于企业文化产品的创意和制作、经营,我们不会进行干预,我们希望起到的是真正的平台的作用,是建造体育场的作用,我们提供场地、服务、设备,而运动员的发挥要靠自己和团队。
记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文化企业入驻平台,可以说平台的国内资源越来越丰富了,那么平台的另外一边,也就是国际资源,如何开发积累?
任义彪:这方面我们探索了很多,比如以进带出,比如与一些国外有影响力的制作人、经纪人和有资源的企业合作。另外,通过一些高规格的论坛、展会进行交流和推介,让能够对中外文化市场起到桥梁作用的人或企业了解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积累更多能够起到中介作用的资源。比如最近,我们正在通过美国的经纪公司把上海的《时空之旅》推出去,同时借助美国的演艺专家、经纪人来研究、分析和策划,来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他们会提出很好建议,比如什么样的舞台效果和装备更加适合巡演。我们希望把平台的品牌打出去,然后平台上就可以放入我们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和项目。
记者: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运行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目前的发展情况是否符合当时的预期?
任义彪:这两年多来其实走的非常不容易,不停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靠我们一个平台一下子改变局面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平台入驻的近四十家文化企业已经享受到政策的支持和平台的扶持,每年大概有三亿多人民币的产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个平台,希望加入进来,可以说发展势头非常不错。马上要召开的世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契机让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非常有信心,因为这样一个为文化“走出去”服务的平台,不仅符合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也非常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才能受到多方的关注和支持,政府的扶持力量非常大,发展的环境和氛围非常好。我们的信心是建立在国家政策和环境的基础之上,相信经过三到五年的发展,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会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口岸。
记者:看得出历经两年多的发展,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的影响力和文化输出作用已经逐步显现,那么接下来,在未来几年有着怎样的的发展目标?
任义彪:文化产业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发展的内容也很多,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拓展更多的层面,让平台的内容更加丰富,影响力更加广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认为还需要把现有的扶持政策更好的进行梳理,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大的突破,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进一步的扶持政策。从目前的运营情况来看,我们感到扶持力度还不够,现在所能提供的政策扶持环境和文化企业所希望的政策环境还有一定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和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沟通,一些好的政策的落实,会促进产业大步向前发展。相信如果有更好的政策扶持,在未来几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会有更大的提升,企业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接下来,我们会加紧培养更多善于为这些文化企业提供帮助的“熟手”,来更加深入的展开工作。
涉及到具体的发展目标,我们设立了两个“五年计划”。2011年到2015年,平台服务形态趋于成熟,长三角区域和全国辐射带动效应将逐步显现。功能性建设已基本完成,文化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形成集聚和交汇。国际服务贸易势头发展良好,预期功能逐步显现,国际国内地位日益确立。运营主体形成成熟的国际化文化商务运营模式,并以良好业绩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及保税区新业态增长的亮点。到2015年,年进出口总量争取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并且长期保持出口大于进口的增长态势。2016年到2020年,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功能进一步深化,服务体系国际化全面完善,规模和辐射能级全面增强,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内战略地位牢固确立。发展重点从硬件转向软件,运营及盈利模式全面成熟,并在条件成熟时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充分显示在国家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自2009年起,平台的工作目标更加具体化,主要包括拓展国内外合作渠道,推进平台招商、扩大宣传推广,参加国内外重要文化展览,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组织高端文化展会和论坛,启动文化服务贸易市场交易功能,完善平台网站服务功能,实现平台信息、网络化管理等。我们希望能够让“长三角”以外的更多的文化企业认识、了解这个平台。相信有很多文化企业有着“走出去”的愿望,希望接下来平台的运营还能有一些更实质性的探索和突破,让文化企业能够得到更多扶持和帮助,享受真正的政策性优惠,让他们对“走出去”有更多的信心。希望未来这个平台能够真正成为国家探索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功能区,实现我们最初设立它的目标,这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运行两年多来,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充分利用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政策优势及浦东新区外高桥基础条件,保税区“境内关外”的区位、专业、人才等优势,服务于全国文化产业与企业走出去的需要,现今已与几十家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或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向国际文化市场输出了一批优秀文化项目,其中上海城市舞蹈公司2008年的欧洲巡演协议实现了600多万欧元的演出收入。
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运行两年多来,有探索的艰难,也有成功的喜悦,近日,记者于上海采访了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义彪,请他解析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的运行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记者: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设立于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这样一个特殊地区,具备了哪些优势?
任义彪:近年来上海的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影视媒体、广告宣传和动漫游戏等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服务贸易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也备受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是在国家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求的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而建立的。它充分利用上海的文化贸易历史优势,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有利条件,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境内关外”功能的优势,成为国内外文化贸易的平台。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积极开拓文化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加快文化产品及项目的“走出去”步伐。
在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建立之前,文化贸易这个概念并没有真正形成,我国的文化贸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国内文化产业商业化的运作能力比较薄弱,不是很了解出口的目标市场需要什么,销售渠道和网络也十分有限,而且专业化人才缺乏,尤其缺少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又谙熟市场经济规律、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文化产业经营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手段比较薄弱,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不善于运用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管理手段。这就需要一个文化对外输出的平台来帮助文化企业“走出去”。
坦率讲,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步伐比较缓慢、也很艰难,如果在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具有创新性的运行模式,那无疑给我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商务环境。文化走出去,并不简单是产品能不能赚钱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和文化影响力。我国的文化非常丰富多元,完全具有走向国际市场的实力,只是缺乏商业的包装。如果把我们的优秀文化元素用精良的创意进行包装再以合理的商业模式运作推介到国际市场,就会产生非常好的影响,比如上海大型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将中国杂技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保税区为文化贸易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境外产品放入保税区可以视为还未入关,国内出口产品放入保税区则可以视为已经出境,一些在保税区内自用的进口设备,可以在免税状态下使用,而出口产品在此则可以马上享受退税,为文化贸易降低了成本,加快了资金流通。
记者: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的具体功能如何定位?具有哪些服务内容?
任义彪:我们对平台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具有文化“走出去”渠道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展示交易中心功能、国际贸易基地功能以及国际文化交流载体功能。通过文化服务贸易资源整合、公共服务链建设,重点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渠道,打造文化产品国际贸易基地。这个平台将连接中外文化市场,整合包括影视制作、版权交易、表演艺术等中外文化产业优势资源,为全球的卖家、买家、服务供应商提供服务,使之成为国内文化企业便捷顺畅地向世界展示、输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高效率基地。
具体的服务内容包括为文化企业提供行业信息、政策咨询、投融资担保、设备租赁、商贸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延伸审批等服务和综合配套支持,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服务外包、国际采购、订单加工、商贸咨询、产品展示、进出口贸易、艺术品拍卖、租赁贸易、演艺经纪、影视策划、后期制作和交易等全方位、高效率、标准化、国际化的服务,并力争为入驻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机会。
另外,在硬件设施上,我们办公大楼也非常注重公共服务功能的体现,有商贸的展区、洽谈区,公共活动的配套服务区来作为文化企业服务的硬件支撑。
记者:对注册企业来说,会享受到怎样的扶持和优惠?
任义彪:目前注册的文化企业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多个方面,不同的产业我们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有所区别。拿电影产业来说,后期制作都是重装备的项目,而这些设备,目前都是从国外进口。如果后期制作,包括剪辑、声音处理、特技处理等,都在保税区平台内来做,会比在国外任何一个地方制作更加节约费用,购置成本会下降20%到30%。1998年时,我们曾在另外一个地方建过一个电脑特技车间,投资额高达8000万人民币,如果这个车间建在保税区,就可以节省2000万左右的费用。目前,国内的导演多在泰国、澳大利亚等地进行后期制作,如果影视企业能在保税区形成这样一个制作平台,那么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完成后期制作。另外,一些小型的影视公司,如果单打独斗到国外进行一些业务的推广,力量非常有限,成本也比较高,那我们就会在一些国际重要的展览、活动场地租一些展示空间,免费提供给这些企业使用。
还有一方面是外汇。现在很多人对汇率的风险意识认识不够,如果把收入的外汇,不管是美元或是日元、欧元,存入保税区的银行,就不用强行结汇,以现汇的状态保留或者进行支付,这样文化企业可以非常好的规避汇率的风险。
还有一些政策上的扶持,比如用上海市的专项扶持资金对文化企业进行补助和支持;文化企业每年的交易额达到两三亿人民币,可以享受营运总部的特殊政策,最直接的就是企业高管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可以退还28%;我们还有投融资的担保平台,缺乏资金的企业可以申请贷款,在利息上还能享有补贴;新兴办的文化企业在保税区可以得到很多财政上的扶持,其享受到的扶持其实是叠加的,在享受国家有关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还可以享受上海市每年对文化“走出去”的扶持资金;我们这里办公楼租金非常低廉,而且入驻企业还可以享受租金补贴,最多可以补贴到三分之二,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可以说扶持政策非常多,我们首先要为文化“走出去”的企业减负,其次提供便捷的服务和拓展国际市场的良好环境。我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希望能更多地输出优秀的中华文化产品,使文化产业的出口产值在整个出口产业中占得更大的比例。
记者:很多在国内发展很好的文化企业在“走出去”的尝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甚至会受到失败的打击。除了起到国际国内市场的对接作用,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是否会针对企业或者行业做一些具体的指导?
任义彪:这方面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音乐产业的“走出去”相对电影、出版业来说发展的不是很好,2009年4月,我们就针对音乐产业举行了一个高规格的音乐创意论坛,邀请了很多国际音乐界人士对国际、国内音乐市场,版权交易、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讨论,探讨的非常深入,涉及的问题也很务实。很多国内企业在这个论坛上得到了很多从未听说过的讯息和指导,效果非常好。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国内企业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动向,了解国际市场的运作方式,看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更好的发展。今年,类似的论坛我们还会继续进行。
记者:对于入驻平台的文化企业在经营内容、产业规模等方面是否有一些标准和要求?
任义彪:从内心来讲,我们确实希望能有更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规模比较大、影响力比较大的企业入驻。但是,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一般制造类的行业,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也许一个小的文化企业一夜之间就可以成长起来,而一个看似很有实力的企业也可能因为一个项目的失败就一蹶不振。从这样的认识角度出发,我们不排斥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而且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给文化产业带来的活力。我们的目标是“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服务对象是面向全国的,所以不希望在选择入驻企业时有太多的条框。我想,我们也需要有一点冒险的胸怀,来帮助这些有“走出去”想法的中小企业。当然,龙头企业的能力和影响力也是我们所看重的。所以,我们希望是“两条腿走路”。
记者:近几年,韩国的影视、演艺等产业进入中国的非常多,包括前些年日本的文化产业对中国的输出也很多。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有没有考虑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借鉴他们文化输出的经验和方式?
任义彪:从文化的角度讲,亚洲国家相互之间更容易认同和接受。比如韩国、日本的影视作品、音乐、服饰就很受我们国家年轻人的欢迎。我想,中国的文化产品输出到亚洲一些国家应该比输出到欧美更加容易。在这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探索。近期,日本最大的游戏制作企业世嘉入驻到平台中来,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对世嘉产品的简单引入,在这里加工完后再返销,而是希望世嘉能够把研发中心放到中国来,一方面可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借助中国的文化元素,研发一些健康的、新型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游艺产品,然后把这些产品推行到国际上。这样,其他国家的游戏玩家在玩游戏的同时,就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元素。
目前入驻平台的一些企业也希望能够和东南亚国家在影视方面,包括合作摄制电影、制作电视节目、经营管理电视台等有更多的合作,我们也在积极开拓更多的渠道,集结更多的资源,希望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更紧密、深入一些。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对于企业文化产品的创意和制作、经营,我们不会进行干预,我们希望起到的是真正的平台的作用,是建造体育场的作用,我们提供场地、服务、设备,而运动员的发挥要靠自己和团队。
记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文化企业入驻平台,可以说平台的国内资源越来越丰富了,那么平台的另外一边,也就是国际资源,如何开发积累?
任义彪:这方面我们探索了很多,比如以进带出,比如与一些国外有影响力的制作人、经纪人和有资源的企业合作。另外,通过一些高规格的论坛、展会进行交流和推介,让能够对中外文化市场起到桥梁作用的人或企业了解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积累更多能够起到中介作用的资源。比如最近,我们正在通过美国的经纪公司把上海的《时空之旅》推出去,同时借助美国的演艺专家、经纪人来研究、分析和策划,来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他们会提出很好建议,比如什么样的舞台效果和装备更加适合巡演。我们希望把平台的品牌打出去,然后平台上就可以放入我们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和项目。
记者: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运行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目前的发展情况是否符合当时的预期?
任义彪:这两年多来其实走的非常不容易,不停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靠我们一个平台一下子改变局面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平台入驻的近四十家文化企业已经享受到政策的支持和平台的扶持,每年大概有三亿多人民币的产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个平台,希望加入进来,可以说发展势头非常不错。马上要召开的世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契机让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非常有信心,因为这样一个为文化“走出去”服务的平台,不仅符合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也非常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才能受到多方的关注和支持,政府的扶持力量非常大,发展的环境和氛围非常好。我们的信心是建立在国家政策和环境的基础之上,相信经过三到五年的发展,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会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口岸。
记者:看得出历经两年多的发展,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的影响力和文化输出作用已经逐步显现,那么接下来,在未来几年有着怎样的的发展目标?
任义彪:文化产业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发展的内容也很多,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拓展更多的层面,让平台的内容更加丰富,影响力更加广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认为还需要把现有的扶持政策更好的进行梳理,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大的突破,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进一步的扶持政策。从目前的运营情况来看,我们感到扶持力度还不够,现在所能提供的政策扶持环境和文化企业所希望的政策环境还有一定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和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沟通,一些好的政策的落实,会促进产业大步向前发展。相信如果有更好的政策扶持,在未来几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会有更大的提升,企业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接下来,我们会加紧培养更多善于为这些文化企业提供帮助的“熟手”,来更加深入的展开工作。
涉及到具体的发展目标,我们设立了两个“五年计划”。2011年到2015年,平台服务形态趋于成熟,长三角区域和全国辐射带动效应将逐步显现。功能性建设已基本完成,文化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形成集聚和交汇。国际服务贸易势头发展良好,预期功能逐步显现,国际国内地位日益确立。运营主体形成成熟的国际化文化商务运营模式,并以良好业绩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及保税区新业态增长的亮点。到2015年,年进出口总量争取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并且长期保持出口大于进口的增长态势。2016年到2020年,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功能进一步深化,服务体系国际化全面完善,规模和辐射能级全面增强,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内战略地位牢固确立。发展重点从硬件转向软件,运营及盈利模式全面成熟,并在条件成熟时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充分显示在国家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自2009年起,平台的工作目标更加具体化,主要包括拓展国内外合作渠道,推进平台招商、扩大宣传推广,参加国内外重要文化展览,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组织高端文化展会和论坛,启动文化服务贸易市场交易功能,完善平台网站服务功能,实现平台信息、网络化管理等。我们希望能够让“长三角”以外的更多的文化企业认识、了解这个平台。相信有很多文化企业有着“走出去”的愿望,希望接下来平台的运营还能有一些更实质性的探索和突破,让文化企业能够得到更多扶持和帮助,享受真正的政策性优惠,让他们对“走出去”有更多的信心。希望未来这个平台能够真正成为国家探索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功能区,实现我们最初设立它的目标,这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