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tao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以民族文化为基点,时代潮流为导向,本文力求发扬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为传统兽皮画艺术的创新提供借鉴实例,以便为中外兽皮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兽皮画艺术;文化传承;艺术发展
  一、使鹿鄂温克兽皮画艺术的背景
  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是我国鄂温克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我们国家大力支持的,随着民族艺术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想了解民族艺术的精髓。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在民族文化融合的今天,对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业已成为研究民族文化的重大课题。
  柳芭是使鹿鄂温克族较早走出大山的人。1960年,柳芭出生于大兴安岭,她小的时候与驯鹿生活在一起,那时她就发现驯鹿的皮毛可以拼出美丽的图案。长大后,她致力于绘画艺术,大学毕业后,她心心念念回到故乡去完成儿时的梦想。现今51岁的宋仕华,出生在呼伦贝尔根河市,她是汉族人,却成了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的传承人,机缘巧合下,她看到了敖鲁古雅鄂温克女画家柳芭的兽皮画,被画深深地吸引住了。出于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好奇,她暗自下定决心学习兽皮画,此时,兽皮画创始人柳芭女士已经去世,但她没有放弃,找到了柳芭的母亲—芭拉杰依老人。老人家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鄂温克驯鹿文化”和“鄂温克萨满服饰与器具”兩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曾出书《驯鹿角上的彩带》。从2004年开始,宋老师开始学习制作兽皮画,刚开始学习困难重重。她发现只有走近鄂温克族,接近猎民,与驯鹿生活在一起才能真正地融入这个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她的不懈努力,使鹿鄂温克兽皮画得到了升华,她不但展现了兽皮画的精髓,还在此基础上作了一定的创新,让兽皮画得到了更好的发展。16年间她已创作出《守望》《驯鹿》《迁徙》《天地—萨满》等画作,她称,要完成五幅代表使鹿鄂温克族文化的作品才算真正的圆满。
  二、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的艺术特征
  (一)技术分析
  1.创作构思
  鄂温克族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为兽皮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艺术家柳芭创作了传统兽皮画艺术,而宋仕华女士则让兽皮画得到了发展和升华。传统兽皮画的创作十分复杂,由于其材料和制作方式的限制,传统兽皮画创作构思变得尤为重要。传统兽皮画的构图多参考鄂温克族当地所特有的人、事、物等风土人情,在宋仕华老师的画作《迁徙》中就充分体现了构图的特点,形象地描述了鄂温克人民搬家时的情景。在剪裁兽皮时,颜色的层次感和搭配是很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所要表达的内容,只有考虑全面的构思,才能完美地呈现传统鄂温克族兽皮画的魅力。
  2.材料工具
  传统兽皮画的材料难寻找且数量不足,兽皮有驯鹿皮、驼鹿皮、狍子皮、熊皮等,其中主要是驯鹿皮的腿皮,其他的兽皮起到装饰或承接作用。驯鹿腿皮比较珍贵,因为小腿皮是全身最结实的皮子,并且此处的毛针是最亮、最好的,但是腿上的皮子很少。在工具上,早期的兽皮画会采用骨针,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为提高效率,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采用现代钢针来代替骨针,制作传统兽皮画所采用的工具并不复杂,有鹿筋线、卡剪等。
  3.技术流程
  从选料到设计再到制作,其中的工艺存在特殊的技术特点,这都是鄂温克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驯鹿的小腿皮要选择颜色鲜亮、能形成颜色渐变形态、有丰富层次感的部分。画作正面表现兽皮画魅力的同时,背面是一种工艺技术,完全采用缝制技术,正面则是通过色彩创作,呈现画面。把工艺的东西跟创作结合在一起是很难的,画作正面要注重毛的走向,背面每个皮茬之间毛的走向是一定要盖着的,不能露出来,一块皮子要压着一块皮子,像剪纸一样把需要的事物剪出来。皮子也分季节性,有冬天的皮和夏天的皮。将二者缝在一起时,冬天的皮可能相对厚一些,就要弄薄后再进行拼接;同时还存在毛的长短、稀厚问题,所以在缝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处理皮子。在缝制的过程中,所用的针法是平针法。因为针眼扎上去,皮子上就是一个洞,皮子极容易受损,所以每一针和每一针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太宽了就会露皮茬,太密了,皮子的韧性就会受损,容易裂开。所以每针间的距离在3~4毫米左右最佳。在缝制的过程中还要考虑皮毛的色彩与造型设计,从而体现想要表达的东西。
  (二)作品分析
  1.《守望》
  《守望》是宋仕华老师在2005年开始制作的作品,这幅画作虽然不大,但由于刚刚开始学习时的作品,所以完成的时间较长。在《守望》这幅画中,她将撮罗子、桦树及驯鹿作为主要构成元素,充分展现了使鹿鄂温克族的民族特点。此画作以驯鹿为主要刻画对象,充分展现了驯鹿的生活习性。创作者根据画面的需要,从驯鹿头部的形态刻画到躯体的动势,再到四肢的摆放角度,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图中,一只健壮的驯鹿在保护着鹿妈妈和小鹿,鹿妈妈在舔小鹿的屁股,在环境的烘托下更显生动。三只鹿采用了不同颜色的鹿腿皮进行拼缝更显层次,旁边的撮罗子也采用了横拼的方式,利用颜色比较重的鹿腿皮使撮罗子更显真实,在后面层层叠叠桦树的衬托下,整幅画作体现了驯鹿真实的生活场景。
  2.《驯鹿》
  《驯鹿》是一幅尺寸较大的作品,尺寸在1米×2米左右,历经三到四年的时间制作而成。此画作采用了十几头驯鹿作为主体,描绘它们在山林间自由小憩的场景,在背景山林的衬托下更显生动,用鹿腿皮刻画十几头驯鹿是十分艰难的,鹿与鹿间的区别、互相的烘托及驯鹿的动势处处都存在困难。有的是利用腿皮的颜色渐变进行区别,有的是利用腿皮的走向进行描绘,十几头鹿姿态各异、动势生动,在山林环境中更显魅力。   3.《迁徙》
  《迁徙》是两幅大作品之一,尺寸在1.5米×3米,用时四年,《迁徙》这幅画反映了鄂温克人们搬家的场景。按照鄂温克人的习俗,火熄灭灰不能踩踏,敬奉火神。整幅画面从右侧往左侧走,还原鄂温克老人芭拉杰依的一个场景。芭拉杰依老人拿着拐棍,驯鹿的右侧挂着一个摇篮,远景描绘的是一名猎人在用刀砍东西用于开道和打路标,其中一个孩子骑在驯鹿的肩胛骨上。利用驯鹿皮毛走向及颜色的特殊性进行拼缝制作,皮毛颜色的差别创造出驯鹿迁徙过程中的特点,皮毛走向的衔接也使得芭拉杰依老人的形象更为鲜活、生动。
  4.《天地—萨满》
  《天地—萨满》这幅作品是目前为止尺幅最大的作品,尺寸为2米×3米,是兽皮画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幅。整个画面体现了鄂温克族的民族习俗,描绘的是萨满姥姥。萨满在鄂温克族是很神奇的存在,鄂温克人觉得神灵是存在的,萨满是智者,能够与天地沟通。当萨满姥姥做法的时候,天地一定会呈现出异象。在这幅画作中,天空的云是一种场景,森林部分又是一个场景,实际上指的就是天地之间的变化,内容是表现萨满题材。在画面中利用鹿腿皮颜色的渐变表现天空骤变与异象,颜色间的碰撞体现出萨满姥姥的神秘之处,画面中萨满姥姥的形象生动鲜活,对萨满服的刻画更为精细,并通过少量运用剪刻画的方式体现驯鹿的特点,将其作为点缀。
  三、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一)兽皮画材料现状分析
  鄂温克族人认为大山就是家,他们会保护自己的家园。驯鹿是使鹿鄂温克族人饲养的鹿。因为驯鹿都是单胎,所以繁殖很慢。驯鹿吃的东西主要是苔藓,而且驯鹿只吃上面的苔藓(石蕊),但苔藓的生长速度很慢,人到山中采集苔藓,往往会连根拔起,这个地方就不会再长苔藓,随之苔藓就越来越少。由此可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驯鹿能吃的苔藓越来越少,生态保护是使驯鹿数量增长的必要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驯鹿现有数量是800~1000头,但实际上应该没有那么多。北极圈有大概五百万头驯鹿。一头驯鹿从出生到老死得七八年,甚至有的能活10~20年的。由于数量有限,很多驯鹿都是近亲,这也致使下一代的繁殖质量不好,太年轻和太老的驯鹿都无法繁殖,所以限制了很多方面的发展与建设。
  (二)兽皮画的材料创新
  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的发展在于创新,只有创新发展,才能让民族艺术持续地发展下去。将兽皮画艺术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发掘可行性材料进行替代,顺应现代市场的一般规律,让人们不断接受一种或几种新的材料,都有助于推动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的发展,不应拘泥于驯鹿皮的创作。只有在创新的同时,产生一定经济价值,才能在市场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牛皮毛材料
  牛皮毛材料在材质上比较接近驯鹿皮,二者都属于比较硬的质地,但牛皮在颜色上与驯鹿皮不尽相同。突破颜色的限制,利用牛皮毛色差大的优势,进行颜色对比性拼接。借鉴驯鹿皮颜色渐变的形式,可采用现代染色技术进行颜色的渐变,改变拼缝制作的方式,缩短加工时间。
  2.羊皮毛材料
  羊皮毛材料质地比驯鹿皮毛偏软,且毛的形态大有不同,驯鹿皮毛坚硬且笔直,羊皮毛皮质较软,毛卷曲且硬,在羊皮毛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由于羊皮毛颜色较白,可用于纯植物性染色,遵循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纯天然的特性,在染色的基础上,利用羊毛卷曲的特性,可采用兽皮剪刻画的技术特点进行修剪,对羊毛的曲直性特点加以创新利用,形成对比,可以呈现不同的画面风格。
  3.兔皮毛材料
  兔皮毛的优势在于,皮毛质地较软且密,毛量较多,易制作。可采用使鹿鄂温克族熟皮子的方式保持皮毛的持久性,纯白色的皮毛极易染色,可用传统兽皮画拼缝的方式,也可用兽皮剪刻画的方式进行呈现。
  4.人造皮毛材料
  人造皮毛比较符合使鹿鄂温克兽皮画的传统模式,人造皮毛在价格上比较低廉,更符合大众的消费水平。由于人造皮毛并不是真的皮毛,也更加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要求,在艺术形式上由于人造的前提,消除了更多的限制,在艺术形式上也可拼缝或剪刻。
  (三)兽皮画的传承方法与发展途径
  宣传民族手工艺,可以通过网络、书籍、各种社交平台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手工艺传承下去。让大家在看到民族工艺神奇之处的同时,领略民族艺术的风采。传承与发展途径如下:
  1.中小學研学
  民族艺术的传承应从小做起,在中小学开展对民族艺术的研究性学习有其必要性,全面走进课堂,向孩子们讲解民族手工艺,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培养兴趣,制作出自己的作品,建立对民族手工艺的信心。通过学习,孩子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到我国民族艺术的魅力。
  2.手工艺培训
  在政府的支持下,敖鲁古雅乡建立了民族手工艺培训基地,在宣传鄂温克族手工艺的同时也帮助了很多人,他们通过学习,更好地了解了使鹿鄂温克族艺术,让更多对民族艺术感兴趣的人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大学生游学
  敖鲁古雅乡是很多大学的游学基地,大学生走进神秘的鄂温克族。在民族魅力的引导下,大学生们了解到使鹿鄂温克族的民族艺术,以游学的方式走进大山,亲近自然,在自己动手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民族艺术的浓厚底蕴。
  4.国家项目扶持
  我国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民族产业。在国家项目的扶持下,民族艺术顺利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对其展开研究,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希望。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北方游牧民族兽皮画艺术在冰雪旅游服饰产品中的创新研究”(135409236);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中俄跨境鄂温克族传统手工艺调查比较研究”(YJSGX202006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侯炳楠,1986年4月生,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李立立,1980年3月生?,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服饰文化,服装与服饰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一娜.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手工艺品探究[J].大众文艺,2012(24):175-176.
  [2]孔繁志.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文化变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3]汪立珍.保护与发展鄂温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民族文学研究,2006(1):162-165.
  [4]宋仕华.论敖鲁古雅鄂温克兽皮艺术的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5(18):214-215.
  [5]侯静.驯鹿文化下的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6]夏秋雯.使鹿鄂温克族艺术形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其他文献
摘要:石窟寺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文物保护风险高,容易受地质灾害、生物病害和人为破坏影响。龙山童子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是集摩崖大佛、石窟和地面建筑于一体的山地佛寺。因年代久远,在自然和人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佛阁区所依附的地质和环境载体发生了变化,岩体卸荷拉裂,裂隙不断发育,岩体稳定性降低。典型病害有危岩体病害、边坡不稳定、砌墙结构失稳、水害以及生物病害,这些病害严重威胁到佛阁区
期刊
摘要: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存下来的许多文物古迹成为中华文明历史兴衰的见证者。对其中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成为人们获取历史知识和论证历史真相的有效参考依据。在文物中还有较多的历史真相和历史文化没有探究出来,因此必须保护好这些文物,保留好历史文化传承的依据,为子孙后代留下财富。由于现在文物都被陈列在博物馆中,注重博物馆中的文物保护管理措施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管理;文物保护  文物是国
期刊
摘要:枕具在我国几千年的传承演变中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是我国社会风俗礼仪、市民文化、审美意识、手工艺技术及医学历史等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还是前人智慧结晶的载体。本文对枕具進行研究,主要从枕具的品类区分存在的疑问和附加的传统文化两个方面作简要陈述。  关键词:枕具品类;风俗礼仪;文化内涵  一、枕具的品类  (一)“警枕”与“鸡鸣枕”之说  “警枕”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曰:“……弓
期刊
摘要:年画一直都是中国百姓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百姓对于年画的购买力也非常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仰发生了变化,如今年画的购买力急剧下滑。笔者通过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相关的文创设计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其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运用视觉传达所学知识,结合消费者需求,对文创产品进行了设计构思,为增强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创产品的市场活力尽一份绵
期刊
正月十五未過,新年的气氛仍浓,我和吴能坐在他宽敞的工作室里,一边品尝刚煮的岩茶,一边欣赏他刚出窑不久的作品。初春的阳光,漫过窗沿,室内显得亮丽和煦。说实在话,今天呈现在眼前的作品,与三年前相比,格调大有所变——禅意的抒发、独到的章法、潜心的立意、遒劲的用笔、飘逸的色彩、横溢的才情。犹如春风吹又生的渗透力,陡然间扑面涌来。当今的景德镇,在艺术陶瓷领域可谓是风华无限、人文荟萃。吴能作为才智广博、思想活
期刊
摘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祖先是来自有“森林中百姓”之称的济拉玛后裔为主的兀良哈人,是成吉思汗重臣者勒蔑的后裔。他们最初的生活方式以森林狩猎为主,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封地由北向东、向南经过几度迁徙,主要经济形式和其他的民族一样,终年实施严格的集体游动放牧的畜牧业经营方式。伴随着经济类型的转变,人们的居住方式也在改变。元代早期到明末,蒙古族过着游牧生活,居住方式以移动的毡帐(蒙古包
期刊
摘要:艺术形式的核心是带来美学方面的享受,舞蹈艺术以舞者的形体动作给人带来独特的艺术感受,而传统舞蹈艺术更是我国舞蹈界的珍宝。传统舞蹈起源较早,其中以汉唐时期记录的最多,当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存在各种楚舞者形象,舞蹈风格各异,很多舞蹈风格在今天也有继承与保存。对这些舞蹈形象的研究,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的有机融合。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汉代画像砖中楚舞的类型以及舞姿,之后就其对现代舞蹈艺术的影响
期刊
2021年海南展,我的参展作品以山水、人物为线索,涵盖釉上青花、釉下彩、颜色釉、窑变、柴窑陶艺……这样的全面性和多样化,其实是景德镇陶瓷面貌的小小缩影,也是独属于陶瓷的特殊现象。景德镇陶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经典、注重创造,在复兴中创新。清代《景德镇陶录》就记载:“陶至今日,工則良巧,色则精全,器则美备,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历久弥新的是精致造物、自然情愫、生活哲学,做陶瓷我们
期刊
邱含,1961年生于景德鎮,祖籍临川。13岁陶瓷启蒙,1976年进入景德镇市艺术瓷厂美研室当学徒,1978年成为景兴瓷厂美研室初创成员,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  他深谙传统技法,综合能力强,全面掌握粉彩、青花、墨彩、新彩、釉里红、高温颜色釉等技艺,深入研究陶瓷山水和人物,创作不拘一格,讲求“稚趣”、追求“拙味”、喜欢“出新”、力求“变化”,注重传承与创新,善于意象处理,作品透着
期刊
摘要:牛是从古至今都与人为伴的家畜,作为中原最常见的役畜,牛在拉车、耕地等生产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夏时期,统治者积极学习汉文化,其经济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也高度发达。牛因忠诚、坚韧的品质和可靠的劳动力深受西夏人的喜爱。西夏的牛图式不仅是党项民族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产物,其中包含了中原文化与西夏文化的碰撞。在塑造牛图式时,艺术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较为写实或者写意的手法,以线造型,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