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推拿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选穴配合肩部常规穴位及阿是穴的观察组27例与局部常规学位及阿是穴的对照组25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显效率大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
关键词:针灸推拿;子午流注纳甲法;肩周炎。
肩周炎中医称为“漏肩风”是指肩周围疼痛,活动功能障碍的病症。本病临床较多见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传统医学多采用针刺加推拿的手法治疗肩周炎,自2012起至今笔者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取穴运用针刺推拿手法对肩周炎患者27例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在排除肩部骨折、脱位、感染性炎症、肿瘤、外伤性组织损伤、臂丛神经炎损伤、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脑中风所致肩手综合征等其他疾病所致的肩部疼痛活动度受限情况下进行治疗。
1.2一般资料 全部52例均系我院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其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9岁,病程最长2个月,最短半个月,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27例 对照组25例。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对照组:主穴:肩髃、肩贞、肩髎、肩前、曲池、阿是穴。配穴:功能受限者加条口透承山,体制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肩部肿胀者加阳陵泉。
观察组:除了采用对照组的主穴和配穴外,术者还按照子午流注计算盘[2],推算出当时所开之穴位进行治疗,尽量选取时辰区间进行治疗,保证治疗时间在区间范围内即全程都有开穴进行治疗。
2.2 手法:针法:体质较好者均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半小时,气血虚弱者以补法为主,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7日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推拿手法:以推法、拿法、滚法、按法局部放松肩部20分钟,在所选之穴位上施以一指禅推法及点按法10分钟,体质较好者均以平补平泻为主,气血虚弱者以补法为主,每日一次7日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针灸和推拿治疗间隔为1小时,先后顺序隔日一交换。
3.疗效观察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但是肩部压痛还存在,肩部活动度增大,但是没有达到正常范围,无效:肩部疼痛五缓解,肩部活动度未改善或进一步受限。
3.2 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4.讨论
中医学认为肩周炎的病因病机多为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是邪所致。本病以肩周疼痛,夜间尤甚为特点,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治疗手段也多种多样,但是传统的一些疗法疗程较长,患者痛苦较大多半不能坚持到疗效满意的后期,往往产生畏惧感而放弃治疗,笔者所采用的子午流纳甲法的针刺和推拿配合的疗法在病程上大大的缩短,疗效也明显优于以往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是值得推荐的。
子午流注学说创于宋、金时期,其理论基础最早要源于《内经》,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提出了以干支顺序推算,形成六十环周的岁次,并强调要候其气至再予下针,这样才可如期而愈。又如《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提出五输穴的经气出入、气血盛衰,无不与四季阴阳消长有关。到宋、金时期,支干学说学说盛行自然也影响的医学,此时子午流注学说正式创立。至明代 集前世医家之大成子午流注学说发展到了顶峰,纳甲法开穴法也于此时逐步成熟。如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者也。”此时子午流注学说已经系统化理论化了。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在一日的不同时间段其生物电效应活跃程度与部位有所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应有所侧重。这与古代医家的择时开穴取穴的方法相互印证。
现代医学证实,针刺能提高机体痛阈和耐痛阈,能最大限度缓解肩周炎带来的疼痛,同时针刺还可以改善机体免疫环境消除无菌性炎症。局部的推拿手法能改善肩部组织代谢能力,恢复肩部正常生理结构,增加关节活动度,二者结合大大提高了疗效,再以子午流注纳甲法的理论指导下选穴取穴能更好的将患者的全身机能调动起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加快痊愈的缩短疗程。
参考文献:
[1] ZY/T001.1 ~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 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6-266.
关键词:针灸推拿;子午流注纳甲法;肩周炎。
肩周炎中医称为“漏肩风”是指肩周围疼痛,活动功能障碍的病症。本病临床较多见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传统医学多采用针刺加推拿的手法治疗肩周炎,自2012起至今笔者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取穴运用针刺推拿手法对肩周炎患者27例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在排除肩部骨折、脱位、感染性炎症、肿瘤、外伤性组织损伤、臂丛神经炎损伤、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脑中风所致肩手综合征等其他疾病所致的肩部疼痛活动度受限情况下进行治疗。
1.2一般资料 全部52例均系我院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其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9岁,病程最长2个月,最短半个月,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27例 对照组25例。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对照组:主穴:肩髃、肩贞、肩髎、肩前、曲池、阿是穴。配穴:功能受限者加条口透承山,体制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肩部肿胀者加阳陵泉。
观察组:除了采用对照组的主穴和配穴外,术者还按照子午流注计算盘[2],推算出当时所开之穴位进行治疗,尽量选取时辰区间进行治疗,保证治疗时间在区间范围内即全程都有开穴进行治疗。
2.2 手法:针法:体质较好者均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半小时,气血虚弱者以补法为主,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7日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推拿手法:以推法、拿法、滚法、按法局部放松肩部20分钟,在所选之穴位上施以一指禅推法及点按法10分钟,体质较好者均以平补平泻为主,气血虚弱者以补法为主,每日一次7日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针灸和推拿治疗间隔为1小时,先后顺序隔日一交换。
3.疗效观察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但是肩部压痛还存在,肩部活动度增大,但是没有达到正常范围,无效:肩部疼痛五缓解,肩部活动度未改善或进一步受限。
3.2 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4.讨论
中医学认为肩周炎的病因病机多为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是邪所致。本病以肩周疼痛,夜间尤甚为特点,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治疗手段也多种多样,但是传统的一些疗法疗程较长,患者痛苦较大多半不能坚持到疗效满意的后期,往往产生畏惧感而放弃治疗,笔者所采用的子午流纳甲法的针刺和推拿配合的疗法在病程上大大的缩短,疗效也明显优于以往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是值得推荐的。
子午流注学说创于宋、金时期,其理论基础最早要源于《内经》,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提出了以干支顺序推算,形成六十环周的岁次,并强调要候其气至再予下针,这样才可如期而愈。又如《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提出五输穴的经气出入、气血盛衰,无不与四季阴阳消长有关。到宋、金时期,支干学说学说盛行自然也影响的医学,此时子午流注学说正式创立。至明代 集前世医家之大成子午流注学说发展到了顶峰,纳甲法开穴法也于此时逐步成熟。如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者也。”此时子午流注学说已经系统化理论化了。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在一日的不同时间段其生物电效应活跃程度与部位有所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应有所侧重。这与古代医家的择时开穴取穴的方法相互印证。
现代医学证实,针刺能提高机体痛阈和耐痛阈,能最大限度缓解肩周炎带来的疼痛,同时针刺还可以改善机体免疫环境消除无菌性炎症。局部的推拿手法能改善肩部组织代谢能力,恢复肩部正常生理结构,增加关节活动度,二者结合大大提高了疗效,再以子午流注纳甲法的理论指导下选穴取穴能更好的将患者的全身机能调动起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加快痊愈的缩短疗程。
参考文献:
[1] ZY/T001.1 ~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 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