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探究数学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根据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促进儿童动手操作欲望
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数学思考为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但是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才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具体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在教学“数据收集整理”时,笔者就根据小学生喜欢玩具的这一特点,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玩具,分发到各个小组,然后要求各个小组按同一种玩具分类,再根据分类统计好各种玩具的件数。通过分类、记录、数据汇报这一过程,学生在不经意的活动中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情境创设不仅要有趣味性,更要有数学味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思考是课程标准之一,也就是要求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天马行空、漫无目标,为了激趣而激趣,而要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数学教学目标,创设务实、有效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光头强砍树开商店”的故事,学生一听说“光头强开商店”,兴致一下勾起来了,这时笔者把准备好的学具(标有单价的铅笔、小刀、橡皮擦等)分发到各个小组,让他们做店员和顾客。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这种活动情境的创设既有趣味性,又达到了数学教学目标。
二、注重指导,合理调控
1.活动前教师要反复强调活动的目的和活动操作的步骤
活动前,要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在活动中,教师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操作,但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要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活动,同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观察活动的情境和数据变化。活动后是整个活动的关键,作为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思考活动中的情境和数据变化规律,最后得出活动结论。比如在教学“合理搭配”时,笔者就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不同颜色的裤子和褂子剪纸模型,让学生随意搭配。我们的学生有很多搭配方案,可是大多学生不能把全部搭配方案摆出来。这时候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先用一种颜色的褂子与不同颜色的裤子搭配,再用另一种颜色的褂子与不同颜色的裤子一一搭配,这样按照一定顺序组合。通过这一指导,学生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找到了搭配方法。
2.充分认识到玩是儿童的天性
数学课堂中的很多操作活动,跟游戏很相似。作为教师,应该把游戏与学习数学知识区分开。虽然我们提倡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愉悦。但是小学生注意力往往不集中,控制力不强。教师应调控好操作的节奏,把控好活动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而且是研究还不充分的领域之一。”教师就好比一个放鹰人,既要能让鹰在空中翱翔,又能及时把鹰收回。做到放飞自如不是一件易事,教师首先就要有一种对操作活动渴望、期待、跃跃欲试的态度,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入状态。另外,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不断巡视,不断提醒学生,防止走题跑调。最后,把自主权给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能观察的让学生观察,能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记录的让学生记录,能总结的让学生总结。
三、加强合作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1.小组合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动性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话说明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生活中是这样,学习中也是这样。小学生现阶段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操作随意性强。作为教师,有必要根据现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学生小组合作。首先,教师在交流与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了解操作的步骤,进行有序、有效的操作活动;其次,开展小组合作时,教师一定要吃透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背景,还要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这样不仅便于对小组成员科学合理分工,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师生合作交流,提高动手操作有效性
动手操作不仅要有小组的合作,也要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动手操作的课堂中,我们有的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即可。实则不然。师生交流在动手操作的课堂中是不可或缺的,师生交流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一堂课的质量。爱迪生曾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意愿和独立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在合作中,我们只需学会赏识,小组中各个成员掌握的知识不会完全相同,有的学生可能操作能力强些,有的学生可能推理分析能力强些。作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适度的赞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不仅让学生能学到数学知识,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根据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促进儿童动手操作欲望
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数学思考为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但是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才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具体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在教学“数据收集整理”时,笔者就根据小学生喜欢玩具的这一特点,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玩具,分发到各个小组,然后要求各个小组按同一种玩具分类,再根据分类统计好各种玩具的件数。通过分类、记录、数据汇报这一过程,学生在不经意的活动中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情境创设不仅要有趣味性,更要有数学味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思考是课程标准之一,也就是要求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天马行空、漫无目标,为了激趣而激趣,而要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数学教学目标,创设务实、有效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光头强砍树开商店”的故事,学生一听说“光头强开商店”,兴致一下勾起来了,这时笔者把准备好的学具(标有单价的铅笔、小刀、橡皮擦等)分发到各个小组,让他们做店员和顾客。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这种活动情境的创设既有趣味性,又达到了数学教学目标。
二、注重指导,合理调控
1.活动前教师要反复强调活动的目的和活动操作的步骤
活动前,要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在活动中,教师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操作,但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要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活动,同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观察活动的情境和数据变化。活动后是整个活动的关键,作为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思考活动中的情境和数据变化规律,最后得出活动结论。比如在教学“合理搭配”时,笔者就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不同颜色的裤子和褂子剪纸模型,让学生随意搭配。我们的学生有很多搭配方案,可是大多学生不能把全部搭配方案摆出来。这时候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先用一种颜色的褂子与不同颜色的裤子搭配,再用另一种颜色的褂子与不同颜色的裤子一一搭配,这样按照一定顺序组合。通过这一指导,学生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找到了搭配方法。
2.充分认识到玩是儿童的天性
数学课堂中的很多操作活动,跟游戏很相似。作为教师,应该把游戏与学习数学知识区分开。虽然我们提倡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愉悦。但是小学生注意力往往不集中,控制力不强。教师应调控好操作的节奏,把控好活动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而且是研究还不充分的领域之一。”教师就好比一个放鹰人,既要能让鹰在空中翱翔,又能及时把鹰收回。做到放飞自如不是一件易事,教师首先就要有一种对操作活动渴望、期待、跃跃欲试的态度,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入状态。另外,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不断巡视,不断提醒学生,防止走题跑调。最后,把自主权给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能观察的让学生观察,能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记录的让学生记录,能总结的让学生总结。
三、加强合作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1.小组合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动性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话说明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生活中是这样,学习中也是这样。小学生现阶段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操作随意性强。作为教师,有必要根据现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学生小组合作。首先,教师在交流与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了解操作的步骤,进行有序、有效的操作活动;其次,开展小组合作时,教师一定要吃透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背景,还要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这样不仅便于对小组成员科学合理分工,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师生合作交流,提高动手操作有效性
动手操作不仅要有小组的合作,也要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动手操作的课堂中,我们有的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即可。实则不然。师生交流在动手操作的课堂中是不可或缺的,师生交流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一堂课的质量。爱迪生曾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意愿和独立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在合作中,我们只需学会赏识,小组中各个成员掌握的知识不会完全相同,有的学生可能操作能力强些,有的学生可能推理分析能力强些。作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适度的赞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不仅让学生能学到数学知识,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