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尝试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尝试学习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在原有的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形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立足于终身发展的学习方式。
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落实尝试性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次执教《3的倍数特征》是一节公开课,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在备课时就确立了指导学生用尝试性学习法来学习新知识的指导思想。整堂课在我的精心设预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气呵成。下课之后,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我也暗自得意。
一段时间之后,偶然间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所谓教育,就是学生忘掉所有书本知识以后剩下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我再一次地反思了这一节课,我发现虽然本课的设计扬弃了“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尝试的教学方法,但是立足点还是教师的“教”。实际上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尝试,提高课堂40分钟的利用率,我主动地帮学生设计好了尝试方案,以至出现形式化的“假”尝试。学生的尝试依然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只是被动的尝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尝试能力没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我又第二次执教《3的倍数特征》这节课时。在备课之初,我首先转变了教学观念,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提高尝试能力的指导思想,把数学的发现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进行有效的尝试学习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激发尝试欲望和操作中尝试发现规律。
新课一开始,复习完2和5的倍数特征之后,让学生大胆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不假思索回答道“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这时,我提示学生可不可以利用百数表来验证呢?于是学生自觉地拿起笔用各种记号标出了3的倍数。作好记号之后,就很容易观察到3的倍数个位可以是0—9中的任何一个数,不仅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而且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规律。既然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而且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规律,那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激发起学生的尝试欲望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袋分发给各个学习小组。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课桌上的学具袋里有若干个小圆片,一张数位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任意数量的小圆片,在数位表上任意组成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然后记录在表中,是3的倍数就画√,不是3的倍数就画×。”这样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尝试空间,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观察发现:凡是用3个、6个、9个小圆片组成的数都是3的倍数。
小组讨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摆数时小圆片个数没变,但是摆出的数顺序变了(比如12和21)、大小变了,发现数字和就等于圆片的个数。师:“到底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能大胆地进行猜测吗?”生:“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第二次执教《3的倍数特征》之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深地思考。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能展开尝试过程,又能提高尝试的实效,我总结了以下四条经验:
一、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尝试欲望
学生尝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尝试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尝试欲望。
学生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已经掌握了2和5的倍数特征。在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会很自然地想到“看个位上的数”。这里正是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巧妙地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欲望。
二、立足于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扬弃了“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尝试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利用百数表研究发现开初的猜想不正确,又动手摆圆片,发现圆片个数凡是3的倍数,不管摆出的数字大小怎么变、顺序怎么变,都是3的倍数,通过计算各组数的数字之和,发现数字和就等于圆片的个数,最终得出3的倍数特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经历了知识发现的全过程。
三、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开始,学生没能正确回答出3的倍数特征,为了克服障碍得以建立起最近发展区。在摆圆片的过程中展开深入细致的思考,自主探索产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最终得出3的倍数特征,是学生自行解决其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过程。
尝试的问题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如果问题太小,答案一看就知,缺乏尝试的意义。若问题太大,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达不到尝试的目的。
四、立足于学生合作交流
交流就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尝试过程。在摆圆片的过程中激荡起学生的活跃思维,在交流中加强了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实现了学习互补,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提高了尝试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尝试性学习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中永远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相信踏踏实实做好以上四个“立足”,学生的尝试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落实尝试性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次执教《3的倍数特征》是一节公开课,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在备课时就确立了指导学生用尝试性学习法来学习新知识的指导思想。整堂课在我的精心设预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气呵成。下课之后,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我也暗自得意。
一段时间之后,偶然间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所谓教育,就是学生忘掉所有书本知识以后剩下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我再一次地反思了这一节课,我发现虽然本课的设计扬弃了“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尝试的教学方法,但是立足点还是教师的“教”。实际上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尝试,提高课堂40分钟的利用率,我主动地帮学生设计好了尝试方案,以至出现形式化的“假”尝试。学生的尝试依然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只是被动的尝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尝试能力没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我又第二次执教《3的倍数特征》这节课时。在备课之初,我首先转变了教学观念,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提高尝试能力的指导思想,把数学的发现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进行有效的尝试学习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激发尝试欲望和操作中尝试发现规律。
新课一开始,复习完2和5的倍数特征之后,让学生大胆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不假思索回答道“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这时,我提示学生可不可以利用百数表来验证呢?于是学生自觉地拿起笔用各种记号标出了3的倍数。作好记号之后,就很容易观察到3的倍数个位可以是0—9中的任何一个数,不仅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而且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规律。既然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而且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规律,那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激发起学生的尝试欲望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袋分发给各个学习小组。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课桌上的学具袋里有若干个小圆片,一张数位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任意数量的小圆片,在数位表上任意组成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然后记录在表中,是3的倍数就画√,不是3的倍数就画×。”这样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尝试空间,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观察发现:凡是用3个、6个、9个小圆片组成的数都是3的倍数。
小组讨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摆数时小圆片个数没变,但是摆出的数顺序变了(比如12和21)、大小变了,发现数字和就等于圆片的个数。师:“到底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能大胆地进行猜测吗?”生:“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第二次执教《3的倍数特征》之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深地思考。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能展开尝试过程,又能提高尝试的实效,我总结了以下四条经验:
一、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尝试欲望
学生尝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尝试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尝试欲望。
学生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已经掌握了2和5的倍数特征。在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会很自然地想到“看个位上的数”。这里正是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巧妙地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欲望。
二、立足于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扬弃了“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尝试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利用百数表研究发现开初的猜想不正确,又动手摆圆片,发现圆片个数凡是3的倍数,不管摆出的数字大小怎么变、顺序怎么变,都是3的倍数,通过计算各组数的数字之和,发现数字和就等于圆片的个数,最终得出3的倍数特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经历了知识发现的全过程。
三、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开始,学生没能正确回答出3的倍数特征,为了克服障碍得以建立起最近发展区。在摆圆片的过程中展开深入细致的思考,自主探索产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最终得出3的倍数特征,是学生自行解决其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过程。
尝试的问题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如果问题太小,答案一看就知,缺乏尝试的意义。若问题太大,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达不到尝试的目的。
四、立足于学生合作交流
交流就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尝试过程。在摆圆片的过程中激荡起学生的活跃思维,在交流中加强了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实现了学习互补,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提高了尝试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尝试性学习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中永远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相信踏踏实实做好以上四个“立足”,学生的尝试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