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学校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住战场,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科学的、艺术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内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创新,从而叩开衙门创新思维的心扉。那么如何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近几年,我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有了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敢”字当头。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当学生在教师提问中一时答不上来或答错时,老师可以说“没关系,再想想”。这样可以使那部分想说又不敢说的同学勇敢地举起手来。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环境、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宽容学生,特别是那些淘气的学生,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适应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师声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学生无惧怕,有话敢说、有疑敢问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能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适时、有效地给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自己到结果,更应参加学习得出结果的过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了解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当学生的猜测达到火候时,我开始引导学生先观察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发现个位上的数没有任何规律,各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也不都是3的倍数,排除了两种猜测,然后动手操作。分别用2根、3根、4根、9根火柴棒在数位上摆任意的数,从中发现:凡是3、6、9根火柴棒摆出的所有数都能被3整除,而用2、4、5、7、8根火柴棒摆出的任意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同学们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摆出的火柴棒根数恰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而这个数字的和只要是3的倍数的,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反之,就不能被3整除。这正是此类数的特征。先创设情境,教师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保持了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从而在探索中发现了规律,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8
三、布“动”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究
21世纪,素质教育在呼吁: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必须从过去的执教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索。教学时,为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材料,布设“动“境,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自我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这样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一道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和平移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向学生提出:同学们是否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其他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它的公式?由于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转化的思想,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探究,有的剪,有的拼,经过不断的尝试、交流和归纳,结果学生有发现了三种推导方法。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操作,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来发现规律,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组织合作,让学生能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采用合作学习迷失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合作学习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小组成员通过合作,自主讨论、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共同验证学习效果。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群体智慧和不同层次学生互补等作用。它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讨论的方向、方法,科学巧妙地安排好合作讨论的组织形式、时间和空间。
五、发散训练,开阔思路
发散思维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式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新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善于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的问题 情境,精心地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中,我采用如下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三份小棒,分别是2根、3根、7根。你可以用哪些方法得到这几个数的平均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立刻兴趣盎然地摆弄起手中的学具,很快就找到了多种方法。这里,学生的思路各不相同,又互相交织,而老师的设问和最后的归纳又恰倒好处的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融合到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创新的空间。
六、突出主线,贯穿始终
问题不仅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冲动的前提,还应存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课,概念多,需要掌握的内容琐碎。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演示这样一组画面:三只猴子分别坐着方形轮的车、圆形轮的车和椭圆形轮子的车向前走,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就被猴子那滑稽的样子所吸引。随之,有的学生开始质疑:坐圆形轮子的车如此平稳,而坐方形轮子或椭圆形轮子的车却上下颠簸?另外有写学生开始大胆的猜想,并拭着做各种各样的解释。此时,我启发学生:用一张圆形纸来代替圆形车轮,你把它反复对折后,就会从中发现坐圆形轮子的车为什么平稳的奥秘了。“悬念”的产生,激起学生对“悬念”的渴求,接着学生在“我要第一个发现,我能自己学会”的心理驱使下,经过讨论、测量、验证等手段逐一建立了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解开了心中的疑云。最后,学生关于“为什么直径大,圆的一周就长”的问题,就作为课后的“存疑”,它将成为学生继续探究和创造的动力。
总之,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小学教学的特点,千方百计地进学生
创新思维的情境,叩开儿童创新思维的心扉,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点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要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也不能孤立单一地刻意去做,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要在教学中恰倒好处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不同方面、不同层面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来自他们的内在驱动,而不是外部的推力,这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持续提高。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敢”字当头。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当学生在教师提问中一时答不上来或答错时,老师可以说“没关系,再想想”。这样可以使那部分想说又不敢说的同学勇敢地举起手来。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环境、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宽容学生,特别是那些淘气的学生,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适应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师声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学生无惧怕,有话敢说、有疑敢问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能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适时、有效地给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自己到结果,更应参加学习得出结果的过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了解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当学生的猜测达到火候时,我开始引导学生先观察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发现个位上的数没有任何规律,各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也不都是3的倍数,排除了两种猜测,然后动手操作。分别用2根、3根、4根、9根火柴棒在数位上摆任意的数,从中发现:凡是3、6、9根火柴棒摆出的所有数都能被3整除,而用2、4、5、7、8根火柴棒摆出的任意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同学们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摆出的火柴棒根数恰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而这个数字的和只要是3的倍数的,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反之,就不能被3整除。这正是此类数的特征。先创设情境,教师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保持了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从而在探索中发现了规律,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8
三、布“动”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究
21世纪,素质教育在呼吁: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必须从过去的执教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索。教学时,为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材料,布设“动“境,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自我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这样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一道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和平移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向学生提出:同学们是否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其他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它的公式?由于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转化的思想,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探究,有的剪,有的拼,经过不断的尝试、交流和归纳,结果学生有发现了三种推导方法。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操作,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来发现规律,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组织合作,让学生能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采用合作学习迷失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合作学习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小组成员通过合作,自主讨论、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共同验证学习效果。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群体智慧和不同层次学生互补等作用。它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讨论的方向、方法,科学巧妙地安排好合作讨论的组织形式、时间和空间。
五、发散训练,开阔思路
发散思维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式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新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善于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的问题 情境,精心地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中,我采用如下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三份小棒,分别是2根、3根、7根。你可以用哪些方法得到这几个数的平均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立刻兴趣盎然地摆弄起手中的学具,很快就找到了多种方法。这里,学生的思路各不相同,又互相交织,而老师的设问和最后的归纳又恰倒好处的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融合到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创新的空间。
六、突出主线,贯穿始终
问题不仅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冲动的前提,还应存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课,概念多,需要掌握的内容琐碎。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演示这样一组画面:三只猴子分别坐着方形轮的车、圆形轮的车和椭圆形轮子的车向前走,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就被猴子那滑稽的样子所吸引。随之,有的学生开始质疑:坐圆形轮子的车如此平稳,而坐方形轮子或椭圆形轮子的车却上下颠簸?另外有写学生开始大胆的猜想,并拭着做各种各样的解释。此时,我启发学生:用一张圆形纸来代替圆形车轮,你把它反复对折后,就会从中发现坐圆形轮子的车为什么平稳的奥秘了。“悬念”的产生,激起学生对“悬念”的渴求,接着学生在“我要第一个发现,我能自己学会”的心理驱使下,经过讨论、测量、验证等手段逐一建立了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解开了心中的疑云。最后,学生关于“为什么直径大,圆的一周就长”的问题,就作为课后的“存疑”,它将成为学生继续探究和创造的动力。
总之,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小学教学的特点,千方百计地进学生
创新思维的情境,叩开儿童创新思维的心扉,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点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要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也不能孤立单一地刻意去做,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要在教学中恰倒好处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不同方面、不同层面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来自他们的内在驱动,而不是外部的推力,这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