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情感信息传播主体的情感水平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elaopol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闻媒体人应具有的高级情感
  
  (一)新闻媒体人高级情感的主要方面
  “高级情感”是前苏联学者彼得罗夫斯斯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这是只有人能体验到的情感①。这种情感,指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同自身需要相联系的复杂情感,它相异于高级动物也有的喜、怒、哀、乐、愤、惧等基本情绪、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是新闻媒体人素质中高级情感的基本构成。
  ⒈新闻媒体人的道德感。新闻媒体人依据社会道德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对他人或自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则为新闻媒体人的道德感,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荣誉感、责任感、友谊感、社会道义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与国际主义情感等。道德感属于个体品德结构中的重要组成。其作用之一,在道德感的参与下,才会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作用之二,它促成与维护着道德行为的习惯化。其行为的习惯化,源于平日道德修养过程之中道德感的累积。新闻媒体人在危急关头的舍身而出、见义勇为,则是来不及考虑的霎那间习惯化行为自然爆发的体现。
  ⒉新闻媒体人的理智感。新闻媒体人用真理或知识的标准去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求知需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则为新闻媒体人的理智感,包括辨别是非、明确利害关系等等方面。理智感“在认识活动中的表现形式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新异感;对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与欣慰感;对未知事物矛盾的质疑感与惊讶感;对探求真理的信念感和执著感;对科学的热爱;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等等”①。在某种情况下,还包括用意志的力量克服与理智相矛盾的情感、从而达到理智战胜情感的内容。
  ⒊新闻媒体人的美感。新闻媒体人从职业角度对于美的感受,则为新闻媒体人的美感,它不仅促使新闻媒体人用美的目光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用美的标准评判客观事物、新闻产品与传播行为;同时也促使新闻媒体人对美的创造。而要创造美,需在两方面着力:首先,从审美感受、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方面强化审美意识。其次,加强审美实践。力求用美感指导新闻产品之制作,以便产生较多的新闻精品与传世之作;力求用美感统率新闻媒体人的传播行为,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与播音员,并使他们形成个性凸现的主持与播出风格;力求用美感指导职业角色,使自己的仪表、言谈、举止等,体现出新闻媒体人应有的内在气质与外在形象。
  (二)新闻访谈节目的准新闻媒体人素质中的情感水平
  权威人士、新闻人物、群众代表等等,虽然都不是新闻媒体人,他们一旦成为新闻节目的专访对象、或被特邀为嘉宾、或以其他方式参与新闻访谈节目,则取得了新闻媒体人的临时性角色,笔者称其为“准新闻媒体人”。准新闻媒体人所具有的超群性、典型性与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固然是其入选条件,而他们的气质、个性以及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方面所显示的情感水平及其表现能力,也会给新闻媒体的形象与传播效果产生大的影响。新闻媒体在选择准新闻媒体人时,应将其情感水平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新闻情感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水平
  
  较高的新闻情感表达水平主要表现在:
  (一)选题时对于情感含量的注重
  以往的选题,对于新闻内容中情感信息含量这一问题,缺乏必要的考虑,因而一些本来价值颇大的新闻却引不起受众的留意,更受不到什么触动。能够引起受众普遍关注并产生明显效果与深刻影响的,大都是那些可以激起受众情感反应的新闻报道。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对于“孙志刚案件”与同年8月21日《外滩画报》对于“刘涌案”的报道,均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旋即引起众多新闻媒体的聚焦与亿万受众的密切关注。对于“孙志刚案件”的报道,最终导致有关收容制度旧规的废止与新规的出台;对于“刘涌案”的报道,导致了省高级法院终审判决后,最高人民法院再审这一罕见现象的出现,并最终推翻了省高级法院的终审判决而对刘涌判处死刑并执行。尽管这两则报道有了这样的结果,但受众的情绪反应并未就此终结,网民的发帖、公众的议论还持续了很长时间。之所以如此,因为这两则报道均蕴含着丰富的新闻情感信息:作恶者的大恶与受害者的大惨。当受众得知恶者恶到无法容忍的地步,惨者惨到无法想象的程度,对恶者的憎恨、对惨者的同情,以及对相关制度的改革期望,均达到一定强度,这就在瞬间将平静的心境转化为积极的激情状态。然而一些权威性新闻媒体,对于这么两个重大案件的报道相对滞后,反映了它们新闻情感信息传播理念的淡薄。这样的理念导致这些权威性新闻媒体日常报道中新闻情感信息的匮乏,因而在受众中缺乏引力。
  (二)新闻产品制作与播发过程中对于新闻情感信息传播的优化
  ⒈采访过程中注重对于情感信息的吸纳
  ——记者应强化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感染。第一步,向对方敞开心扉。采访,大都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首次接触,这就有一个改变陌生人之间情感空缺的问题。诸多记者的经验是,进行人际沟通与角色互动,就会与采访对象形成友谊关系、合作关系。其有效方法是进行感情的自我流露,使对方品出一种诚信感。第二步,建立亲密关系。亲密关系依其发展,先后有四个彼此相连的阶段:亲近感阶段,是指双方之间有相互接近的意向,这往往由一些外部特征所引起。理解感阶段,指双方能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是由双方在认知方面的同一性引起的,但还没有情感的参与。尊重感阶段,指双方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亲密关系到此就发展到高级阶段。期待感阶段,指双方已在认知、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完全融为一体,是亲密关系的最高阶段②。伴随亲密关系的确立,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已逐渐由一开始记者的单向主动,变为与采访对象的双向互动,从而达到彼此之间的情感沟通。这样,记者在采访中不但能得到采访对象的密切配合,而且能获取深藏在他们内心的更多新闻情感信息。
  ——在重大而易逝的新闻事实之中、在新闻事实的关键而易逝之处及时捕捉。新闻情感往往密集性地集结在重大而易逝的新闻事实之中与新闻事实的关键而易逝之处。中央各大新闻媒体,对于海上大营救、对于扑灭大范围火灾、对于大规模抢险救灾等的报道,注重了对新闻人物最能说明问题的言行的展现:一幕幕奋不顾身的屏幕画面,一幅幅照片中急他人之所急的眼神、动态,一段段顽强拼搏的细节描写,均能引发受众强烈的心理反应。可以说,中央新闻媒体在这些重大而易逝的新闻事实之中对于情感信息的捕捉,大都是及时的、到位的,很少在稍纵即逝的时刻留下遗憾。
  ——从对方瞬间表情中及时捕捉与细微表情中悉心挖掘。除了人们在激情与应激状态下出现包括表情在内的外表明显变化外,要感受对方真实情感,则对其的观察应从细微处切入,不留神就很难觉察。央视10频道2007年1 月27日“人与社会”栏目播发的电视新闻《为了46名乘客》,讲述了一辆双层大巴翻倒在公路旁的斜坡上,随时都有掉下几十米深沟的危险,福建三明市公安消防支队官兵赶往抢救。挤压在车中生命危急的乘客求救的声音,一位被压在下面的乘客挥手的动作,一位女乘客面对丈夫未被救出时的一脸无奈,消防官兵抢救时将生命置之度外的激昂表情与焦急眼神……所有这些细微之处,均被央视记者采、录下来,使这则新闻的情感信息矿藏得到有效开掘。新闻采编人员对这一场面观察时,不免会有内心体验伴之而生,先于受众而被打动。这样,在传播过程中,才能将这些新闻情感信息凸现出来而不致将其淹没。
  ⒉制作过程中注重对于新闻情感信息的充分表达。在制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制作者应将新闻人物的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以便充分地表达新闻人物的情感。新闻界老前辈穆青与他人合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是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仅就文中的四个“偷偷”所携带的情感信息,足以令人醉心酣意:吴吉昌搞棉花试验不得不偷着去干,他偷偷地蹲到棉田去,他把自己喝的水偷偷给两株试验苗喝,村民在夜里给吴吉昌偷偷送药。这些本来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却要受到无情打击只能“偷偷”去做,“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在“四人帮”的法西斯统治之下,人们为正义而不屈不挠、巧妙周旋的精神,也不得不让人由衷地钦佩。作者对新闻人物情感的深刻理解与精当把握,通过四个“偷偷”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没有作者对新闻人物情感的深刻体验,这样的作品是难以产生的。与此天壤之别的是,当前一些新闻产品缺乏动人之处,其原因之一是内容来自电话采访,或是公文材料的改头换面,作者没有和新闻人物进行心理沟通,当然也不能充分地表达新闻人物的情感。
  ⒊播发过程中在对新闻情感信息充分表达的同时,注重播发者情感的恰当融入。情绪是情感的外显形式,而表情又是情绪的外显形式。表情具有显著特点:其一,具有泛人类性。世界各民族的表情在大多情况下有着一致性。用表情所传播的新闻情感信息,可以超越语言的限制并跨越国界。其二,表情是可控的。广播电视主持人、播音员与新闻人物的心境存在较大反差时,控制自己表情,可使其适应播发新闻的需要。其三,表情常带有随意性。表现在面部表情的夸张与掩饰上,这给主持人、播音员提高表情水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四,以儒家为代表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中不苟言笑、含蓄内向的我国传统文化,深深融入民族性格之中,这给我国主持人、播音员探索中国特色的播发风格,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主持人、播音员常常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动态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信息,这一点很像人际交流中的情感沟通。不过人际情感传播是与交流活动共生的,而主持人、播音员的表情则是与传播活动伴生的。共生的,不存在传播艺术的高与下;伴生的,则要讲究传播艺术的优与劣。主持人或播音员传播艺术的优与劣,取决于他们移情水平的高与低。对于移情,学者们有诸多解释,其本质的相同点是对他人情感的移入式反应。新闻媒体人在采访、拍录、播发中,先要善于将采访对象、将新闻人物的积极功能情感移入自己情感之中,然后将采访对象、新闻人物的积极功能情感连同自己的体验,移入新闻产品、移入播发行为之中,最终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移入式的接受。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记者柴静,出镜时能将采访者、播出者与主持人的多种角色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在采访与播出现场,她既善于用手的动作、身体的距离、眼神等与采访对象进行情感层面的心理沟通,又善于通过面部表情与体态将新闻中的情感信息与自己融入的情感信息表达出来。我们在前文提到“恰当融入”,所指的是以达到“动之以情”的最佳效果为理想状态,而不是指主持人、播音员的情感越强越好,因为主持人、播音员的情感强烈到不能自控时反而影响传播效果。
  新闻媒体人自身的高级情感是其情感水平本质性的、核心性的构成,它是新闻情感表达的基础。新闻情感的表达,是新闻情感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新闻媒体人自身所具有的高级情感以及情感表达水平,构成了新闻情感信息传播主体的情感水平。要在新闻情感信息传播上达到理想效果,新闻媒体人应在自身情感水平的提高上下一番硬功夫。
  
  注释:
  ①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②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288页
  (作者杨若文系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审读员、编审;朱希良系武警后勤杂志社编辑)
其他文献
今年10月23日,凭借“9·11”事件报道获得2002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的《华盛顿邮报》记者艾美·格尔德斯坦,在香港浸会大学参加完首届普利策奖得主工作坊论坛之后,绕道来到西安,在紧张的两天旅程中,先后参观了兵马俑、大雁塔、西安城墙和汉阳陵。  艾美·格尔德斯坦是纽约州诺贾斯特人,获布朗大学颁授美国文化学位。她曾在《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来杰星报》(Ledger S
期刊
1971年2月,经原国家建委建材工业组批准,《砖瓦工业情报》第一期即《砖瓦》创刊号在中国建材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原国家建材局西安砖瓦研究所)正式出刊;1972年《砖瓦工业情报》更名为《砖瓦工业》;1974年《砖瓦工业》正式更名为《砖瓦》;1979年《砖瓦》成立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1991年经原国家建材局批准,成立砖瓦杂志社;2000年经主管上级批准,砖瓦杂志社依法进行企业法人工商税务登记注册,
期刊
用电视节目的形态来揭示一个行业的秘密,展现行业精英的风采,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已有的此类电视节目中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英国,一个名为《FakingIt》的电视节目,采用跟拍纪录的方式,每集确定一个主角,他或她的任务就是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体验另一个职业和另一种生活。观众通过主角不断接受改造的过程,可以了解该行业的特点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同时冒充者是否能够成功,也成为拉动收视的终极悬念
期刊
“春暖2007”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发起的全国性大型电视直播公益活动。本次活动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铁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等相关政府和公益机构共同行动,旨在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激发社会的关爱行动,弘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的温暖氛围,从而推进中
期刊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颖是新闻的灵魂。作为意识形态前沿的新闻传媒,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创新。企业传媒同样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伴随着电力改革发展诞生的企业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2008年11月28日,西北电网有限公司在西安举行《西北电力》创刊15周年和《西北电业》发行200期纪念座谈会,回顾企业传媒创办历程,总结企业传媒围绕改革发展、服务工作大局
期刊
吴礼明,籍贯安徽省安庆市, 1984年入伍,曾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显著,2次荣立三等功,6次受到嘉奖,从戎期间,已在军内外40多家报刊发表了报告文学、通讯、专访、消息等诸体裁作品达300多篇。1989年退役时,已经在新闻界小有名气了,被当时上海的《中国合作经济报》点名要去,正式成为一名记者。从1985年从事新闻工作22年来,曾担任过《中国信息报》《国际商报》《经济日报》《名牌时报》等多家中央媒体记者
期刊
编者按:  2007年的日历已翻过,而传媒业所发生的、所记录的、所影响的却并未被人们遗忘。在这一年里,一个令人振奋的新名词——“软实力”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上。这对传媒人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媒体需要不断创新,让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古老文明传递到、影响到全球更多地域。在这一年里,我们欣喜地看到,百姓以肯定的掌声为传媒营造了活跃的氛围,政府以开放的态度为传媒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传媒以责任、公信的风貌回馈
期刊
2006年11月1日,陕西卫视新版节目正式开播。全新定位的陕西卫视以“人文天下”的口号高调出场,推出了一批新版节目,其中由“反伪斗士”司马南主持的“华夏点击榜”栏目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资讯的创新传播,引起人们的关注,开播几个多月来,作为陕西卫视一档具有强烈主持人特色的资讯节目,得到广泛关注。     一、趋同时代的独特信息提取    资讯类节目一直是电视屏幕上的主要节目类型之一,在资讯快速传播的今
期刊
2007年中国报刊业遭遇受众审美疲劳、经营成本攀升和政府监管强化的多重压力,加上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强力挤压,报业发展态势明显放缓。有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大型城市报刊发行量未见明显增长,主要城市报刊广告同比增长约7%,仍低于同期GDP增长率,中国报业广告增长幅度已连续3年处于较低增长水平。回顾2007年的中国报刊业,以平稳为基调,以和谐为主题,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技术变革为龙头,以盈利模式再造
期刊
“跨越长城,迈向世界。”这是1987年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2007年,20年,一大步,中国网络媒体、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移动新媒体与跨媒体融合精彩连篇。这一年的新媒体,载着光荣与梦想,在技术飞跃、信息扩张、资本狂飙和创业热潮中,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年。新媒体演绎了又一年光荣与梦想。你我都身处其中。    一、网络大国的“下乡”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