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文体有这样的要求: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的文章。但是,在高考作文中,文体却基本上呈现一边倒的现象,绝大多数考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议论类的文体,究其原因,考生感到议论类文章容易把握结构思路,况且教师在平时训练中都重点指导议论文写作,认为议论文有模式可循。而事实上,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学生仅仅是把平时积累的作文材料拼凑到作文中,造成事例堆砌,观点趋同,反复论证着世人皆知的公理。因此,高考阅卷组组长才大声疾呼,让学生写些记叙类的文章,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那么,如何在高三进行记叙类文章的指导与训练呢?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
一、选择故事
选择一个怎样的故事,这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择故事的两大原则是真性情和有意义。如下面这个习作片段:
十一点三十五分,我到家,饭桌上还是什么也没有,奶奶还在厨房手忙脚乱着。我不明白为什么奶奶不能早点把饭做好,可耐着是奶奶,我也不便说什么,只是在电话里跟在外打工的妈妈说,我中午不回来吃饭了,奶奶动作太慢了。
“外面的饭菜能有家里暖和吗?奶奶天天都赶在你回家前几分钟才烧菜,为的就是你能吃上刚出锅的热菜呀。”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奶奶总是要挤在那几分钟里拖着臃肿的身子在厨房里忙来忙去。我一阵酸楚,这份等待却是满满的爱啊。
奶奶给我做饭,但因为行动迟缓,又想让孩子能吃上热菜,总是在那几分钟内显得格外地忙碌,而这一情景起先却使我产生了误解,文章通过叙述写出我由不理解到理解、感动的过程,所写事例真实,情感表达真切,自然能打动人。
当然,不是所有的事例都可以写入文章中,选材要真实,还要有价值、有意义。比如,有个学生写自习课上,老师发现有人讲话,很是生气,于是说谁承认自己说话的就有体育课上,不承认的就抄写课文。这个事例虽然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这位老师的做法显然有不妥当之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如下面这个作文片段:
她辍学了,因为一次63分的考试成绩。放学后,我来到她家,听她讲述着自己逃学跑到南京,选择了打工的道路。我对她的选择感到了庆幸,看到她的生活状态自由洒脱,我真心羡慕啊。
这段文字所表明的观点是对同学辍学做法的肯定,但辍学并不是因为家境等客观原因,而是因为自己主观上对学习的厌弃,这种逃避困难、放弃学业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这种价值观、人生观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这样的作文当然就存在思想境界不高的问题了。
二、写好故事
写好一个故事要学会写出事件的波澜,也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要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还要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比如,刚才写奶奶做饭的文章,就是写对奶奶做法的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再比如,有一个学生写的人物是隔壁的胖女人,对其身材的特点首先就表露出一种厌弃,
让作文之花在激励的枝头绽放
赵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育如此,作文教学亦如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站在“立人”和“立言”的高度,眼中有文,心中有人,把学生健康的言语人格、态度、趣味置于第一位,呵护学生的作文兴趣,保护学生本真的言语表现方式和原发的言语热情,让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一、生生互动激励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中提出的学习理念,也是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这种做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领会写作要领的自信,提高学生思考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品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特别是给学生写的一些肯定性的、赏识性的评语以及教师宣读评语对其他同学也是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因为需要赞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需要赞美,如同人人都需要吃饭一样。没饭吃,你会产生饮食的饥渴;没有赞美,你会 但随着交往的逐步加深,对她的感情也在渐渐发生着改变,道是缺憾却完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缺憾,写出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 针对情节波澜不够,笔者展示了一个学生作文片段,让大家尝试修改升格,让情节变得有波澜。
(原文)就这样,外婆被推进了手术室,病房外的我们焦急地等待着,可手术室的大门迟迟没有打开。各种猜想涌现在我的脑海,手术是不是出问题了,肿瘤切除了没有,可我现在什么也做不了,只有默默地祈祷上天不要将亲人从我身边夺走。
手术的门打开了,外婆安然无恙地出来了,手术很成功。
一位学生做了这样的修改:
我焦急地坐在椅子上,突然发现医生穿着手术服走出来了,面色凝重,她缓步地走到我面前,说出几个字,可是我却怎么也听不清,脑海里突然响起许多声音,外婆昏倒前众人的惊呼声,救护车刺耳的鸣笛声,护士们齐推着外婆进手术室的脚步声……可是医生转身就走,我急着想抓住他,却抓不到。突然我发现手术室的灯还亮着,这才意识到刚刚打了个盹,做了个梦。我站起身,门突然打开,医生从里面走出来,那情景简直和梦中的一模一样。我用力握紧拳头,指尖深深刺进皮肤里却感觉不到痛。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医生,听到他口中说出一句话:“病人已经没事了。”我那高度紧绷的弦终于在那一刻松开了。
这段文字相比原文来说,增加了对“我”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心情的描述,穿插梦境的描述,使“我”的焦急心情更加真切可感,也使得情节更加曲折,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当然,给情节造波澜,并不是为了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应该遵循事情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的学生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中心的关系不大,徒使文字冗长拖沓。有的情节构思老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有的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这些都是我们在指导学生叙写故事时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226401)
那么,如何在高三进行记叙类文章的指导与训练呢?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
一、选择故事
选择一个怎样的故事,这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择故事的两大原则是真性情和有意义。如下面这个习作片段:
十一点三十五分,我到家,饭桌上还是什么也没有,奶奶还在厨房手忙脚乱着。我不明白为什么奶奶不能早点把饭做好,可耐着是奶奶,我也不便说什么,只是在电话里跟在外打工的妈妈说,我中午不回来吃饭了,奶奶动作太慢了。
“外面的饭菜能有家里暖和吗?奶奶天天都赶在你回家前几分钟才烧菜,为的就是你能吃上刚出锅的热菜呀。”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奶奶总是要挤在那几分钟里拖着臃肿的身子在厨房里忙来忙去。我一阵酸楚,这份等待却是满满的爱啊。
奶奶给我做饭,但因为行动迟缓,又想让孩子能吃上热菜,总是在那几分钟内显得格外地忙碌,而这一情景起先却使我产生了误解,文章通过叙述写出我由不理解到理解、感动的过程,所写事例真实,情感表达真切,自然能打动人。
当然,不是所有的事例都可以写入文章中,选材要真实,还要有价值、有意义。比如,有个学生写自习课上,老师发现有人讲话,很是生气,于是说谁承认自己说话的就有体育课上,不承认的就抄写课文。这个事例虽然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这位老师的做法显然有不妥当之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如下面这个作文片段:
她辍学了,因为一次63分的考试成绩。放学后,我来到她家,听她讲述着自己逃学跑到南京,选择了打工的道路。我对她的选择感到了庆幸,看到她的生活状态自由洒脱,我真心羡慕啊。
这段文字所表明的观点是对同学辍学做法的肯定,但辍学并不是因为家境等客观原因,而是因为自己主观上对学习的厌弃,这种逃避困难、放弃学业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这种价值观、人生观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这样的作文当然就存在思想境界不高的问题了。
二、写好故事
写好一个故事要学会写出事件的波澜,也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要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还要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比如,刚才写奶奶做饭的文章,就是写对奶奶做法的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再比如,有一个学生写的人物是隔壁的胖女人,对其身材的特点首先就表露出一种厌弃,
让作文之花在激励的枝头绽放
赵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育如此,作文教学亦如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站在“立人”和“立言”的高度,眼中有文,心中有人,把学生健康的言语人格、态度、趣味置于第一位,呵护学生的作文兴趣,保护学生本真的言语表现方式和原发的言语热情,让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一、生生互动激励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中提出的学习理念,也是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这种做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领会写作要领的自信,提高学生思考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品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特别是给学生写的一些肯定性的、赏识性的评语以及教师宣读评语对其他同学也是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因为需要赞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需要赞美,如同人人都需要吃饭一样。没饭吃,你会产生饮食的饥渴;没有赞美,你会 但随着交往的逐步加深,对她的感情也在渐渐发生着改变,道是缺憾却完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缺憾,写出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 针对情节波澜不够,笔者展示了一个学生作文片段,让大家尝试修改升格,让情节变得有波澜。
(原文)就这样,外婆被推进了手术室,病房外的我们焦急地等待着,可手术室的大门迟迟没有打开。各种猜想涌现在我的脑海,手术是不是出问题了,肿瘤切除了没有,可我现在什么也做不了,只有默默地祈祷上天不要将亲人从我身边夺走。
手术的门打开了,外婆安然无恙地出来了,手术很成功。
一位学生做了这样的修改:
我焦急地坐在椅子上,突然发现医生穿着手术服走出来了,面色凝重,她缓步地走到我面前,说出几个字,可是我却怎么也听不清,脑海里突然响起许多声音,外婆昏倒前众人的惊呼声,救护车刺耳的鸣笛声,护士们齐推着外婆进手术室的脚步声……可是医生转身就走,我急着想抓住他,却抓不到。突然我发现手术室的灯还亮着,这才意识到刚刚打了个盹,做了个梦。我站起身,门突然打开,医生从里面走出来,那情景简直和梦中的一模一样。我用力握紧拳头,指尖深深刺进皮肤里却感觉不到痛。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医生,听到他口中说出一句话:“病人已经没事了。”我那高度紧绷的弦终于在那一刻松开了。
这段文字相比原文来说,增加了对“我”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心情的描述,穿插梦境的描述,使“我”的焦急心情更加真切可感,也使得情节更加曲折,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当然,给情节造波澜,并不是为了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应该遵循事情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的学生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中心的关系不大,徒使文字冗长拖沓。有的情节构思老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有的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这些都是我们在指导学生叙写故事时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22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