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zha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文体有这样的要求: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的文章。但是,在高考作文中,文体却基本上呈现一边倒的现象,绝大多数考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议论类的文体,究其原因,考生感到议论类文章容易把握结构思路,况且教师在平时训练中都重点指导议论文写作,认为议论文有模式可循。而事实上,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学生仅仅是把平时积累的作文材料拼凑到作文中,造成事例堆砌,观点趋同,反复论证着世人皆知的公理。因此,高考阅卷组组长才大声疾呼,让学生写些记叙类的文章,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那么,如何在高三进行记叙类文章的指导与训练呢?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
  一、选择故事
  选择一个怎样的故事,这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择故事的两大原则是真性情和有意义。如下面这个习作片段:
  十一点三十五分,我到家,饭桌上还是什么也没有,奶奶还在厨房手忙脚乱着。我不明白为什么奶奶不能早点把饭做好,可耐着是奶奶,我也不便说什么,只是在电话里跟在外打工的妈妈说,我中午不回来吃饭了,奶奶动作太慢了。
  “外面的饭菜能有家里暖和吗?奶奶天天都赶在你回家前几分钟才烧菜,为的就是你能吃上刚出锅的热菜呀。”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奶奶总是要挤在那几分钟里拖着臃肿的身子在厨房里忙来忙去。我一阵酸楚,这份等待却是满满的爱啊。
  奶奶给我做饭,但因为行动迟缓,又想让孩子能吃上热菜,总是在那几分钟内显得格外地忙碌,而这一情景起先却使我产生了误解,文章通过叙述写出我由不理解到理解、感动的过程,所写事例真实,情感表达真切,自然能打动人。
  当然,不是所有的事例都可以写入文章中,选材要真实,还要有价值、有意义。比如,有个学生写自习课上,老师发现有人讲话,很是生气,于是说谁承认自己说话的就有体育课上,不承认的就抄写课文。这个事例虽然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这位老师的做法显然有不妥当之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如下面这个作文片段:
  她辍学了,因为一次63分的考试成绩。放学后,我来到她家,听她讲述着自己逃学跑到南京,选择了打工的道路。我对她的选择感到了庆幸,看到她的生活状态自由洒脱,我真心羡慕啊。
  这段文字所表明的观点是对同学辍学做法的肯定,但辍学并不是因为家境等客观原因,而是因为自己主观上对学习的厌弃,这种逃避困难、放弃学业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这种价值观、人生观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这样的作文当然就存在思想境界不高的问题了。
  二、写好故事
  写好一个故事要学会写出事件的波澜,也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要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还要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比如,刚才写奶奶做饭的文章,就是写对奶奶做法的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再比如,有一个学生写的人物是隔壁的胖女人,对其身材的特点首先就表露出一种厌弃,
  让作文之花在激励的枝头绽放
  赵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育如此,作文教学亦如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站在“立人”和“立言”的高度,眼中有文,心中有人,把学生健康的言语人格、态度、趣味置于第一位,呵护学生的作文兴趣,保护学生本真的言语表现方式和原发的言语热情,让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一、生生互动激励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中提出的学习理念,也是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这种做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领会写作要领的自信,提高学生思考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品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特别是给学生写的一些肯定性的、赏识性的评语以及教师宣读评语对其他同学也是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因为需要赞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需要赞美,如同人人都需要吃饭一样。没饭吃,你会产生饮食的饥渴;没有赞美,你会 但随着交往的逐步加深,对她的感情也在渐渐发生着改变,道是缺憾却完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缺憾,写出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 针对情节波澜不够,笔者展示了一个学生作文片段,让大家尝试修改升格,让情节变得有波澜。
  (原文)就这样,外婆被推进了手术室,病房外的我们焦急地等待着,可手术室的大门迟迟没有打开。各种猜想涌现在我的脑海,手术是不是出问题了,肿瘤切除了没有,可我现在什么也做不了,只有默默地祈祷上天不要将亲人从我身边夺走。
  手术的门打开了,外婆安然无恙地出来了,手术很成功。
  一位学生做了这样的修改:
  我焦急地坐在椅子上,突然发现医生穿着手术服走出来了,面色凝重,她缓步地走到我面前,说出几个字,可是我却怎么也听不清,脑海里突然响起许多声音,外婆昏倒前众人的惊呼声,救护车刺耳的鸣笛声,护士们齐推着外婆进手术室的脚步声……可是医生转身就走,我急着想抓住他,却抓不到。突然我发现手术室的灯还亮着,这才意识到刚刚打了个盹,做了个梦。我站起身,门突然打开,医生从里面走出来,那情景简直和梦中的一模一样。我用力握紧拳头,指尖深深刺进皮肤里却感觉不到痛。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医生,听到他口中说出一句话:“病人已经没事了。”我那高度紧绷的弦终于在那一刻松开了。
  这段文字相比原文来说,增加了对“我”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心情的描述,穿插梦境的描述,使“我”的焦急心情更加真切可感,也使得情节更加曲折,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当然,给情节造波澜,并不是为了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应该遵循事情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的学生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中心的关系不大,徒使文字冗长拖沓。有的情节构思老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有的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这些都是我们在指导学生叙写故事时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226401)
其他文献
1988年7月创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主办主要栏目:要闻、资讯、观察家、特稿、声音、市场纵横、企业平台、环球市场、产品、统计数据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4-4035
多年来,档案馆在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依靠档案解决了他们在工作、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和纠纷。实践证明,档案馆在构建和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从孟子这段话抽炼出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知人论世”说至今仍然在文学批评与文学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中学
【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迅速发展,其影响力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档案数字化正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不同载体形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方面口耳相传的枯燥说教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应该怎样去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呢?  一、激活文字,让想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材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学生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 ,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收集和管理档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开发与利用, 是为了通过开发利用档案来资政惠民。而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 存在着传统式的被动( 即坐等) 服务形式和不重视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两大问题, 不仅严重影响着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而且影响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针对以上问题, 结合笔者工作实际, 重点对档案利用统计与档案利用实际效益作一探讨, 与档案界同仁商榷。    一、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
2015年高考全国卷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原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的一种作文类型。不难看出,“任务”当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核心。有别于以往的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紧扣“任务”就事论事,就事论理。  单就作文素材的运用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就给考生出了很大的难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点,也是难点,它在语文学科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例,因为它体现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以学生为本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  一、以生为本,培养观察能力  写作文的过程就是盖房子的过程,房子是需要一砖一瓦去建造的,而作文要用很多事例去拼凑,去组合的,让作文更优秀就需要我们使用一些表达方法,如修辞。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多阅读,并记录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优美词句。教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许多省份都开始研究符合当地实际的教育改革方案。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当然属于教育改革方案当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写作教学改革方面,有许多偿试,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甚至也促使高考作文的命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微写作的教学形式已经在许多高中学校得到运用,也必将成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微写作从表面上理解是微型写作的意思,它与传统的大篇幅作文最显著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