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子支书”郭现文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2006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如今在农村,谁都梦想着找一条致富的门路,多挣几个钱,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可要说这挣钱啊,真不是一件容易事,除了能吃苦,你还得有点子。今年45岁的山东省章丘市魏化林村党支部书记郭现文就得算是一个有致富点子的人,可他的点子啊,几乎全部用在了村民身上。)
  (郭现文:我的愿望就是通过奶牛养殖、种植芦笋、种桑养蚕,引导农民增收致富,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出片名:“点子支书”郭现文)
  这几天,山东省菏泽市丝绸公司的技术员孙德强一直在章丘市的农村忙活着,他来这里的目的是挨家挨户地对养蚕户进行技术指导,实地做好丝绸公司的蚕茧供货工作。本片主人公、章丘市魏化林村党支部书记郭现文始终前前后后地全程陪同。郭书记这样忙碌的目的就是想趁这个机会掌握点技术,和外来的客商加强联络沟通。
  (山东省菏泽市丝绸有限公司技术员孙德强:技术服务,就是每天到养蚕户家里去一次,给他们面对面地讲一下。面积多了以后,咱们就召集到一块,开现场会似的那样,召集一块讲一下,谁有什么不懂的了,什么问题了,可以问一下。)
  魏化林村过去没有养蚕的传统。2005年,郭现文在村里收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节目时,了解到江苏、浙江等地的老百姓靠养蚕发了财,他就开始琢磨着在本地种桑养蚕,并带领人员走出去考察市场,论证项目的可行性。
  (山东省章丘市魏化林村村主任郭春胜:我们村人口比较多,土地比较多,也有一定的剩余劳动力,养蚕是比种地要好的一项经济来源,种粮食,种棒子玉米、麦子,一年一亩地收入不到一千元,养蚕一亩地的纯收入能达到三四千元,比种玉米、麦子能多收入两三千元,从而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和利用率。养蚕是比较好的一个行业,比种地要强,当时有这么一个想法。)
  (主持人:外地考察,去了;科学论证,有了。大家一致认为养蚕是个能挣钱的好项目。但村里的大多数老百姓说,这养蚕,一没见过,二不会干,所以任凭村干部怎么说,群众心里始终打着一个问号。)
  为了打消村民们犹豫观望的心理,2005年当年,郭现文率先在自家地里种上了五亩桑树,班子的其他成员也纷纷跟上,一茬蚕下来,效益还真的不错。群众看到了效益,养蚕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激发了起来。这不,刚刚转过年来,养蚕户迅速由15户增加到了70户。
  (郭现文:现在群众认识程度很高,今年我村养蚕的达到八百多亩,还有周边村庄像黄河等乡镇的一些村民,也已经认识到养蚕的一些好处。像高官寨镇的朱家村、梨行村、徐寨村的群众都已经积极报名,想种桑养蚕,加入这个产业。)
  村民岳荣南一心想找个门路发家。村里刚开始号召养蚕那阵子,他的心里也有些嘀咕,到底能不能行啊,不过一年下来,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岳荣南:头一年收入一千五百来块钱,到明年就能养四茬了,养四茬就有账算了,一亩地一批一千来块钱。)
  王守莲是附近临济村的农民,她听说魏化林村种桑养蚕挺好,就专门来这里学手艺。
  (王守莲:养蚕挺简单,勤劳就能养好蚕,撒上叶子就可以了,还耽误不了干别的活。)
  为了养好蚕,郭现文通过熟人找到了山东省农科院和蚕织研究所的两位专家,并把他们请到村里来给群众讲课,同时代表农户和华鲁珠宝有限公司签订了十年的购销合同,让农民们可以放心地养蚕。
  (郭现文:华鲁珠宝有限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一切服务。统一供苗、统一消毒、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四统一。现在经济效益每亩地能达到四五千块钱,比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模式要提高三到四千块钱,所以,群众现在积极性很高。)
  (郭春胜:和华鲁珠宝公司合作以后,他们就提供给我们村蚕农全程的技术服务,实行小蚕共育,每三十户配备一名技术员,一天两趟到蚕农家里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免除一些蚕农的后顾之忧。)
  (主持人:号召村民养蚕,说起来还真是个不错的点子,村民投入的精力少,还有固定客商上门定期收购,群众从中得到的收益也不低,按理说就这么四平八稳地干着就行。但是,村支书郭现文却不是这样简单地考虑问题,难怪群众诙谐善意地称他是“不知足的点子书记”。这不,除了养蚕,魏化林村还有其他的点子产业呢。)
  要说魏化林村的支柱产业,养蚕还真算不上,让老百姓受益最大的,还得从这奶牛说起。现在人均养一头牛,绝对不是一个虚数。
  (郭现文:村里从1985年开始养牛,反反复复地到了1998年,效益比较好了。截至到目前为止,全村有两千五百头奶牛,总的每天输送十五吨鲜奶,每头牛每年就能挣三千多块钱。)
  但是养奶牛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段时间,魏化林村曾出现了牛奶难卖的问题,即使勉强卖出去了,也拿不到好价钱。当时老百姓普遍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养奶牛不挣钱。
  (郭现文:在1988年、1989年这个期间,养牛到了低谷,最后到了奶牛不如黄牛值钱,鲜奶掉到两三毛钱一斤。价格低,钱不到位,奶农卖奶难。)
  (郭现富:形势不好的时候,挣不上钱,就不喂牛了。)
  低谷期间,很多老百姓曾一度失去了养牛的信心,村里出现了变卖、宰杀等现象。郭现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及时向镇领导反映情况,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各方的努力下,1997年,村里与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的收购合同,从此,魏化林村的奶牛养殖业走上了一条比较稳定的发展道路。
  (郭现文:通过与佳宝合作,规模饲养上来了,鲜奶的数量提高了,最后有维维、蒙牛、伊利等企业每年都和我们签订了购销合同。)
  (郭春胜:村里建立了公司+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公司保证收我们的鲜奶,按时、按月地给我们发放奶款。)
  (郭现文:最后老百姓看着价格又上来了,从1998年开始一拥而上,在金融部门的协调下,我们村奶牛从200多头一下子增加到了2000年的1000头,从2000年到现在又增加了1500头。)
  牛奶的销售问题解决以后,郭现文又积极和济南佳宝公司联系,争取佳宝公司投资,在魏化林村建起了第一处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小区,小区内设有高标准的挤奶厅,一直习惯于奶牛散养的农户们纷纷参与到其中,高峰时,养殖小区的奶牛入栏数一次就达到了三百多头。
  (主持人:奶牛集中挤奶,老百姓不光看到了热闹,还看出了门道和实惠。大家纷纷送牛进厅,进行集中挤奶。你看,仅有的一处挤奶厅成了村里最有“人气”的地方。)
  鉴于村民们对集中挤奶这种生产方式的普遍接受和认可,鉴于集中挤奶所带来的多方面的效应,其他一些生产厂家和单位似乎从中嗅到了商机,纷纷争相在魏化林村投资建新的挤奶厅。
  (山东省章丘市高官寨镇奶业协会会长郭新明:挤奶厅的优势是能集中挤奶,老百姓挤奶比较方便,又节省劳力,质量提高,奶的价格也高,同时拉动了魏化林村养牛的积极性,这样一来,佳宝乳业公司又建了两个挤奶厅。同时,咱这个协会看到这个小区效益比较好,又投资一百五十万,在魏化林村建了三个挤奶厅。魏化林村现在一共有六个挤奶厅。)
  每天下午6点开始,这种挤奶的场面就成了魏化林村一道独特的风景。全村2500多头奶牛井然有序地分别到村内6处挤奶点挤奶,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多。尽管只有几个小时的工夫,却为全村奶农每天带来近3万元的收入。
  牛多了,郭现文又把心思放到培养“牛倌”身上。他先后带领两名村委成员和五名奶牛养殖大户远赴内蒙古等地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使他们成为既“知牛”又“懂牛”的“牛专家”。“牛专家”在魏化林村找到了发挥作用的舞台,他们有空就给奶农们做辅导、讲技术,在帮民致富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市场在不断变化,郭现文的“养牛经”也在跟着变化。为了把养牛这项产业做大做强,郭现文积极引导群众走“支部﹢协会”的路子。在他的提议下,村里成立了奶牛协会,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疾病防疫、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配种接种、统一挤奶销售。目前,全村98%的养殖户都加入了奶牛协会,真正做到了抱成团闯市场。
  (村民高德航:有时候牛奶不好卖了,郭书记亲自找上级领导,找佳宝、蒙牛,转转问问。总而言之,咱这小区,从我内心来说,与他确实是分不开的。)
  反反复复二十多年,有低谷,有挫折,但郭现文对养牛能致富这个道理却从来没有改变过。他觉得这么多年最重要的,就是奶牛养殖实现了“两个转变”。
  (郭现文:第一转变是从传统饲养到小区集中饲养、规模养殖。再一个转变就是从手工挤奶到机械化挤奶,这个转变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奶的质量。)
  (主持人:现在仅奶牛收入这一项,就占到魏化林村老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看来,抓住奶牛产业不放松应该算是一个“金点子”。尽管有了桑蚕、奶牛这两个好产业,但是郭现文仍然不满足,芦笋种植就是他脑子一转想出来的新点子。)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种芦笋也能发大财,郭现文的心里立刻痒痒起来。
  (郭现文:现代农业,就是和土地要效益,种植芦笋,可以增加亩收入。)
  芦笋作为一种经济作物,这些年出口的形势一直比较看好。郭现文瞅准了这个好项目,开始挨家挨户做说服动员工作,引导群众种植芦笋。在做了一个多月的说服工作之后,终于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占地一百多亩的芦笋种植基地。基地倒是建起来了,可心存疑虑的村民还是变着法子和郭现文“捣蛋”。
  (村民宋学刚:头二年,反正是思想意识差一点,管理都不大上心。)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之后,郭现文显然占了上风。这几年,芦笋的价格不断地攀升,老百姓打心眼里往外乐。
  (村民宋学刚:上头政策不孬,技术人员专门指导,所以说产量就上去了,效益也跟上去了。今年我一亩地收入八千多块钱,去年一亩地达到四千,前年还不到三千。)
  种植芦笋可是个苦差事,每到收获季节,天不亮就要到地里刨芦笋,太阳出来之前必须刨完,尽管这样,老百姓还是觉得很值得。
  (郭现文:相比今年价格,每亩芦笋能收入七八千块钱,好的能收入一万多块钱,就比传统种植提高了七到八倍。)
  多年来,郭现文身处农村基层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他的愿望就是自己多出几个点子,老百姓多挣几张票子,全村人都能过上和和美美的好日子。
  (主持人:在“点子支书”郭现文的带领下,魏化林村的老百姓正信心百倍地奔小康。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5156元,这其中,三个致富点子所起的带动效应功不可没。看完这期节目,不知道观众朋友们是否会和我一样得到下面这样的启示。
  字幕:启示一:村级经济要发展,关键要选准一个善于出点子、敢于担风险、勇于趟路子的带头人;启示二:村级经济也要构建产业布局,既要有符合本地实际的主打致富项目,还要开辟几条辅助致富门路。)
其他文献
九月的云贵高原艳阳高照。极目远眺,高低错落着的一些由红黄蓝绿构成的景致,把高原装扮得分外妖娆,使人很容易感慨起高原秋色的壮美。在高原的峰峦叠嶂中,隐没着许多用石头垒起来的小山村,这些用石头做成的房子,低矮而又潮湿地散落在山麓下。而接下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些石头房子里,发生在苗乡侗寨中……  故事的中心在锦屏县,这是一个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小县城。锦屏县在黔东南一带很有名,而这些“名气”用一个字即可
期刊
【网点调查】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共有农村远教站点677个。通过对这些站点的认真调查,该区对网点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以下“三难”:首先是卫星接收设备维护管理难,由于资金短缺和维护技术人员少的原因,“天网”设备一旦损坏就不易修复,从而无法保证设备利用率和维护及时性;其次是“天网”资源备份难,因为“天网”资源更新快,而站点硬盘空间有限,刻录成光盘又不合算,因而阻碍了远教下一步的开展;最后是
期刊
电视字幕作为电视节目制作的内容之一,是与画外音、解说词同样重要的“第二解说”。它已经从单纯的片名、歌词、职员表发展到标识、形象、提示等多元化的显示内容。合理地运用好字幕,可以增加电视节目的信息量。字幕的运用形式、字数的多少、字体字型、颜色的选择、分布位置,包括字幕以何种方式进出画面,都应与电视节目的风格和谐统一,以保证电视节目的主题突出和节奏和谐。而电视专题片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字幕运用的
期刊
1995年,青岛市委组织部开办了党建电视专栏《中流砥柱》,后更名为《时代人物周刊》。2002年,根据栏目定位的需要,正式更名为《岛城先锋》并沿用至今。栏目自开办之日,迄今已有十二个年头,恰应中国农历十二年为“一轮”的说法。回首栏目走过的这一圆满的生命周期,我们认为,她是幸运的,她是在幸运中走向了成熟。    铭记使命 传播先锋本色    《岛城先锋》栏目每期15分钟,每周播出一期。  作为一个身处
期刊
软体视窗    【软体档案】  软件名称:三分屏课件打包器远程教育版 V1.5  软件大小:883.21KB   软件性质:教育教学 /电子教室  下载地址:  http://down.banma.com/jiaoyujiaoxue/dianzijiaoshi/san_fen_ping_ke_jian_da_bao_qi_yuan_cheng_jiao_yu_ban_115238.shtmlq  
期刊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伴着熟悉的旋律,思绪飘回到1998年,那个洪魔肆虐的夏天。解放军战士——最可爱的人,血肉之躯筑起的百里人堤凝结了气冲霄汉的昂扬斗志;生死牌上铭刻的一串串名字昭示着破釜沉舟的必胜信念。  影片《惊涛骇浪》艺术再现了1998年军民同心、众志成城抵御洪灾的壮阔场面。纪实手法与诗化情境的和谐统一塑造出代表民族精神的英雄群体,给我们的心灵带来
期刊
长镜头,一种原本只属于纪实主义的电影理论和表现现实的手段,一经运用到电视领域,便对电视媒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长镜头用在电视语言的叙事段落中时,它冷静、客观地叙述故事,把对人物、事件的是非评价,交给观众去完成。    长镜头在纪实作品  叙事中扮演的角色    长镜头是指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的一个或一组镜头。长镜头体现的是一种真实、连续、丰富多彩的声画记录。  电视纪实作品不仅以普通文字(解说
期刊
运动是自然界及人类最富变化和最具魅力的物质现象之一,它也是各种艺术形式都力求表现的一种美。不过,在塑造运动之美的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我们似乎找不出哪一种形式能够超越电视造型艺术,即便是绘画、建筑、图片摄影这些已经相当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依然无法达到电视造型艺术所赋予运动的那千变万化的动态效果。无论是独特的表现力,还是技法的多样性,电视造型艺术都以其鲜明的艺术特征给予了运动的主体(人或物体)最和谐
期刊
黑龙江省通河县县委组织部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广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大力支持农民发展“黑、黄、白”产业。  “黑”指的是家养黑色的野猪。1995年,19岁的李泽民以两分之差高考落榜,因家境贫寒,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回到家乡通河县凤山镇务农。他不服输、不消沉,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干出事业。经过考察了解,他发现市场上和饭店里的野味,特别
期刊
在风光秀美的辽河西岸,在历史悠久的潢南古城,新民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和煦的春风吹拂过城乡大地,如绵绵的细雨润洒在农民心头。    网络党课得民心    “这网络党课,讲天下事,说身边人,我们党员都乐意听。”西城街道西郊村党员吴建筑参加了网络党课学习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谈到网络党课的现实意义,新民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崔魁武深有感触:“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是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