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课堂教学要借助语言和实物等来传递信息,而语言又是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数学课堂语言必须做到以下四性: 一、语言要有准确性 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炼,使教学信息体现明了化。 1、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要借助语言和实物等来传递信息,而语言又是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数学课堂语言必须做到以下四性:
一、语言要有准确性
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炼,使教学信息体现明了化。
1、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如,长、正方体特征之一的“棱”,多数人都习惯把它读成“lèng”,标准读音应是“léng”。又如,“量的计量”前一个“量”应读“liang”,后一个“量”应读“liáng”。
2、用词要准确。在教学时,尤其是概念教学,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就有可能把原意改变,给学生学习带来麻烦,造成错觉。如,“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果把又字丢掉了,会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因为“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是一种关系;再如,把梯形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使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3、语言要精确。就是说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解题思路的归纳,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都要力求精炼,输出的信息无重复。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归纳为:先确定单位“1”的量,再看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列出算式,求出问题。再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以后,怎样判断两种相关量成正比例,可以这样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总结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掌握。
二、语言要有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多数比较简单,其中不少内容是描述性的,但内容的编排上仍体现着前后的连贯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符合逻辑。如,有学生学完正方体后问老师,正方体是长方体吗?老师是这样回答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种回答有根有据,理由充足,逻辑性强。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有的教师阐述道:“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这句结论性的话忽略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理由不充足,语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
三、语言要有形象性
教师的口头语言要与图象语言相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识。如教师讲解相遇问题时,一边讲解一边做演示,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边说边演示,通过演示,不言而喻,学生便懂了“相向”、“相遇”,问题也便于解决。这样讲解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达到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语言要有启发性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像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山西省吕梁市离市区东关小学)
其他文献
创新能力通常是把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创新性与主体性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性体现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到在学习中创新的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动的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使他们成为现在的学习主人,未来的社会主人。 一、更新观念,创设创新氛围 创新意
【案例】 在我校举行的“同课异构”观摩研讨活动中,我和李老师教学同一篇课文《新型玻璃》,我们在课时安排上完全不同。李老师按教学进度安排三课时完成,而我只用一课时的时间便完成教学任务,但效果却不比李老师差,深受听课教师的好评。 李老师的教学安排 李教师循规蹈矩,按教学进度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认读、默写、理解生字词,初读课文,讲述主要内容;第二课时讲解“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摘要:本文针对现代教育过程中,有些学校只重分数,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这一客观现象,明确提出了学生的“存在权”这一概念,然后摆事实、指危害、讲道理、析原因、提措施,最后希望学校成为一个“令人神往的伊甸园”。 关键词:存在权、现状、原因、措施 存在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公民出生以后,获得国家机构承认的权利。存在权,应该是生存权的一部分,按照宪法保护人权的原则,属于基本权利,国家应保护人民的存在权。那
当今社会,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缺乏合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学生合作学习完全应该成为学校教导的价值性目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助性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由原来相对独立的个体关系
什么是有效教学,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余文森老师提出:关于有效性的一个比喻:穿越玉米地时,第一,谁穿得快(速度);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老师把握了讲课的速度,学生接受的速度却有很大差异,当然收益问题就各不相同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大的收益,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最大的收益?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
摘要:德育教育是每个数学老师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数学教材中处处蕴含着思想教育素材,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传播数学知识、举办数学竞赛、开展数学游戏、创办数学园地等形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主题词:数学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策略 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育人,教育后代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
对策一 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 1、 积累英语词语,扫清词汇障碍。提高阅读水平,词汇量与短语量是必备条件。词汇就是英语的基础。 2、掌握句型结构模式,理解句子表达的 意义。如同建房既要有砖瓦材料,还需要框架结构。 对策二 力求阅读策略的优化 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是选好材料,大量阅读。阅读训练的材料难度不要太高,生词率不超过3%。选择当今的热门话题,读自已感兴趣的东西,从阅读中寻找学习的乐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祖国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那么培养现代学生的文明行为要从“礼”抓起,即传承礼仪文化精髓,践行现代礼仪。我们在“校园礼仪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实践中经过年多探索,几番尝试,逐步形成了“物化环境、教材阵地、课堂渗透、课间融入、家校实践”等几种有效的礼仪教育方式,全校师生日臻知书达礼。 主题词: 学校 礼仪文化 教育 探究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导致小学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
各行各业里杰出的人才,人们通常被称之为“家”,如“歌唱家”“作家”“物理学家”“医学家”等等。虽说教育领域里也有“教育家”这一说,但是却鲜有人获此殊荣。尤其是从基础教育领域里成长起来的“教育家”,更是寥若星晨。在我的印象里,建国前后也唯有陶行知、叶圣陶、斯霞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是教育家外,其他数以千万计的老师只能望“教育家”兴叹。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行各业里的“家”却“群星璀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