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反复诵读体会、与生活实际联系等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
[关键词]读佳作 细体会 活迁移
语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现在网络盛行,媒体泛滥的现代社会,学生的阅读需求真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好的语感,真的很难。那么,如何在课改的浪潮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当前小学生的普遍情况,谈一些做法。
一、读佳作、触语感
上级教育部门越来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各校广泛开展读书阅读活动。再加上很多学校也建立了图书馆、电脑房,可以说,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也多了。因此,让学生“诵读佳作”悟语感也就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要落实好这个方法,可采取的方式比较多。例如,我校为了提高学生赏析古诗文的能力,开展了古诗文赏读活动。利用中午15分钟的时间,每一位老师把我校的课外古诗单上的古诗,给全校的师生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那么学生在充分的感受老师魅力的同时,更充分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又如,我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了“书籍的相约,心灵的邂逅”阅读经典,书写读后感的主题活动。学生的优秀作品被张贴在学校的文化走廊上。这极大的促进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校还定期开放图书馆,让全校的生没学期至少有100本书可轮看,并定期写课外书的读书笔记,老师批阅,学校检查。有了这些校级活动的保障,阅读佳作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老师也可根据本班情况,开展各种朗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如在教室的黑板上开辟一块“读书角”,让学生摘抄一些诗词、格言等内容,不断诵读,并对自己喜欢、有感触的内容做好记录。对“读书角”内容的更新也要及时,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一至三天更换一次。对于表现积极、做得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并予以表彰。久而久之,在不断的诵读积累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语感也丰富了。
二、细体会、悟语感
潜心体会,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语言文字时,能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让学生的脑子活动。有时可能不怎么说得出来,或说得不够恰当,但是学生能感觉到、体会到,也是潜心体会。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有这样一段: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读到这一句,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这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如果不潜心体会,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很难对陶罐铁罐的态度有所感悟的。事实上,正是这极具特色的语言描写,才是刻画其性格最传神的地方。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潜心体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上下文去体会。结果,有的学生说陶罐以为自己结实,所以傲慢。有的说陶罐爱欺负人,自大,看不起别人。那你能自大的读一读吗?在学生的专心体会下,不知不觉挖出了他们内在的语言素养,培养了语感。可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斟酌,潜心体会,不失为一种培养语感的好方法。
三、活迁移、习语感
正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现在,很多人教版课文都是美轮美奂的,令很多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让学生体味内容,却不注重迁移运用,那么,这对于学生语感的提高将是一个很大的缺失。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文本的需要,适时设计一些说话、写话练习。
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怀念母亲》,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第二段时,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很多学生以为有感情就是高亢的读,绘声绘色的读。实质上是大错特错的。那么在教学读“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想,你离开过母亲吗?是什么感觉?什么滋味?大多数学生会答出不好受。那要离开一年、二年呢?就是什么心情?学生都会答出郁闷、压抑、沉痛等,那么大家就用这种心情读一读这段。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尽管学生的言语细细推敲起来,有些地方还不尽如人意,然而,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了,言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自然,语感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诚然,县级市的学生与大城市的学生相比,在享受教育的公平上确实还处于弱势,语感能力也存在着天壤之别。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持之以恒,那么,在课改浪潮中,我们定能为小学语文教育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辽宁省灯塔市中心校分校)
[关键词]读佳作 细体会 活迁移
语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现在网络盛行,媒体泛滥的现代社会,学生的阅读需求真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好的语感,真的很难。那么,如何在课改的浪潮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当前小学生的普遍情况,谈一些做法。
一、读佳作、触语感
上级教育部门越来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各校广泛开展读书阅读活动。再加上很多学校也建立了图书馆、电脑房,可以说,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也多了。因此,让学生“诵读佳作”悟语感也就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要落实好这个方法,可采取的方式比较多。例如,我校为了提高学生赏析古诗文的能力,开展了古诗文赏读活动。利用中午15分钟的时间,每一位老师把我校的课外古诗单上的古诗,给全校的师生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那么学生在充分的感受老师魅力的同时,更充分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又如,我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了“书籍的相约,心灵的邂逅”阅读经典,书写读后感的主题活动。学生的优秀作品被张贴在学校的文化走廊上。这极大的促进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校还定期开放图书馆,让全校的生没学期至少有100本书可轮看,并定期写课外书的读书笔记,老师批阅,学校检查。有了这些校级活动的保障,阅读佳作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老师也可根据本班情况,开展各种朗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如在教室的黑板上开辟一块“读书角”,让学生摘抄一些诗词、格言等内容,不断诵读,并对自己喜欢、有感触的内容做好记录。对“读书角”内容的更新也要及时,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一至三天更换一次。对于表现积极、做得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并予以表彰。久而久之,在不断的诵读积累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语感也丰富了。
二、细体会、悟语感
潜心体会,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语言文字时,能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让学生的脑子活动。有时可能不怎么说得出来,或说得不够恰当,但是学生能感觉到、体会到,也是潜心体会。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有这样一段: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读到这一句,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这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如果不潜心体会,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很难对陶罐铁罐的态度有所感悟的。事实上,正是这极具特色的语言描写,才是刻画其性格最传神的地方。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潜心体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上下文去体会。结果,有的学生说陶罐以为自己结实,所以傲慢。有的说陶罐爱欺负人,自大,看不起别人。那你能自大的读一读吗?在学生的专心体会下,不知不觉挖出了他们内在的语言素养,培养了语感。可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斟酌,潜心体会,不失为一种培养语感的好方法。
三、活迁移、习语感
正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现在,很多人教版课文都是美轮美奂的,令很多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让学生体味内容,却不注重迁移运用,那么,这对于学生语感的提高将是一个很大的缺失。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文本的需要,适时设计一些说话、写话练习。
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怀念母亲》,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第二段时,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很多学生以为有感情就是高亢的读,绘声绘色的读。实质上是大错特错的。那么在教学读“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想,你离开过母亲吗?是什么感觉?什么滋味?大多数学生会答出不好受。那要离开一年、二年呢?就是什么心情?学生都会答出郁闷、压抑、沉痛等,那么大家就用这种心情读一读这段。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尽管学生的言语细细推敲起来,有些地方还不尽如人意,然而,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了,言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自然,语感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诚然,县级市的学生与大城市的学生相比,在享受教育的公平上确实还处于弱势,语感能力也存在着天壤之别。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持之以恒,那么,在课改浪潮中,我们定能为小学语文教育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辽宁省灯塔市中心校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