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创新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教师有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要求逐步提高,学校要满足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课堂教育的创新。叶圣陶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那么,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唤起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另外,有些教师往往会在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前,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通道,缩小了学生的创新空间。因此,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工具,提供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環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长 7厘米、宽5厘米的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片以及笔、剪刀、直尺、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等材料,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想办法求出以上长方形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用面积单位摆满了长方形纸片,数出面积是35平方厘米;还有的用面积单位摆成“L”形,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35平方厘米;甚至有的同学直接用7×5=35(平方厘米)计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这时我抓住时机问:“长方形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你们发现了吗?”大部分学生充满自信地回答:“与长和宽有关,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能被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开始,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猜谜游戏,你们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我都能够很快猜出它是否能被3,5整除,你们相信吗?”学生纷纷回答:“不相信。”“那好,我们来试试看,看谁能难住老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了很多个多位数,我都一一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老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快把方法教给我们吧!”我因势利导:“等我们学了‘能被3,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就知道老师是怎么猜的了。”这时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兴趣盎然,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地让老师教给他们猜谜的诀窍。这样的教学,把学生们都引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敢于创新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都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例如:我在教学中就运用了分组分层教学法,即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对A层的学生交给他们自学的方法,放手让他们学,允许他们超级超前,跳起来摘果子吃;对B层学生多采用点拨、指导、尝试的方法,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加强比较,使其尽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C 层学生则启用“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渐提高”的教学方法,多关心、多鼓励、多辅导,帮助他们在学习上找到成功, 而产生“我能行”、“我能成功”的心态。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继续不断地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对阅读、观察、询问、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渗透。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之一。在教学中,一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二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学兴超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和各种内容的认识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定方案,自行探索研讨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起创新冲动。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粘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士健主编,《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胡作玄著,《数学与社会》,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要求逐步提高,学校要满足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课堂教育的创新。叶圣陶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那么,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唤起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另外,有些教师往往会在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前,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通道,缩小了学生的创新空间。因此,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工具,提供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環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长 7厘米、宽5厘米的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片以及笔、剪刀、直尺、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等材料,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想办法求出以上长方形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用面积单位摆满了长方形纸片,数出面积是35平方厘米;还有的用面积单位摆成“L”形,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35平方厘米;甚至有的同学直接用7×5=35(平方厘米)计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这时我抓住时机问:“长方形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你们发现了吗?”大部分学生充满自信地回答:“与长和宽有关,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能被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开始,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猜谜游戏,你们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我都能够很快猜出它是否能被3,5整除,你们相信吗?”学生纷纷回答:“不相信。”“那好,我们来试试看,看谁能难住老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了很多个多位数,我都一一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老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快把方法教给我们吧!”我因势利导:“等我们学了‘能被3,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就知道老师是怎么猜的了。”这时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兴趣盎然,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地让老师教给他们猜谜的诀窍。这样的教学,把学生们都引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敢于创新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都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例如:我在教学中就运用了分组分层教学法,即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对A层的学生交给他们自学的方法,放手让他们学,允许他们超级超前,跳起来摘果子吃;对B层学生多采用点拨、指导、尝试的方法,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加强比较,使其尽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C 层学生则启用“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渐提高”的教学方法,多关心、多鼓励、多辅导,帮助他们在学习上找到成功, 而产生“我能行”、“我能成功”的心态。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继续不断地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对阅读、观察、询问、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渗透。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之一。在教学中,一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二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学兴超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和各种内容的认识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定方案,自行探索研讨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起创新冲动。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粘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士健主编,《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胡作玄著,《数学与社会》,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