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似乎已经变成让人苦恼又无奈的活动。有的文章教学目标多,在课堂上总想面面俱到,也不枉费这经典文章的示范作用。但是我在教学中却发现,越想涉及所有的教学目标,就越感到学生学得乏力肤浅。
听完一节《孤独之旅》的公开课后,我听到授课的教师说出了自己教学后的感受“这篇课文真不好上,文章又长,教学目标又多,我感觉这课上得很不顺当”。说实在的,我和这位老师一样,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也有同样的感觉。文章篇幅长,学生们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费时不说,头绪还很乱。故事情节的梳理,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如果这样上下来就破坏了阅读的整体性,感觉很杂乱,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起来,形不成一个整体的学习思路。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的阅读,熟悉文章的每一个边边角角,对文章的教学定下自己的目标,然后找准文章的一个切入点,以它作为教学之藤,顺着这条藤去,那藤上的瓜自然会很轻松的把它牵出来了。”这个恰切的比喻,其实说明了一个教学上的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孤独之旅》的环境很值得学生去揣摩,去学习,但较长的篇幅,众多的环境描写一个一个分析起来很费时间,这就是造成我们苦恼的第一个因素,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小康”的语言描写只有四句话,而这四句话正像是教学之藤顺着它去摸瓜就显得轻松多了。比如,可以这样来处理教学环节。
:
首先,一、在初读文章后,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学生们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后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这就让学生们了解了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内容上的基础。
二、其次,请学生勾画出小康的四句语言,并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作用。小康这四句话是这样的:“我不去放鸭……”,“我要回家”,“还是分头找吧”,“爸,蛋……”。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到这短短的四句人物语言,这时可以组织大家去读一读,品味一下人物的心境和语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始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接下来让学生站起来品读一次,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这时候学生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围绕着这四句话学生们就会涉及到环境的描写,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等方面。这时就会发现这就是我们在常规教学时一直遇到的产生杂乱感的各种因素。接下来设计一个这样的公式来帮助学生们条理地表达: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语言 ,让学生们边品读边分析。
再次,三、在上面的学习活动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梳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了。
最后,四、再次梳理了故事内容后。请学生们用“小康经历了 ,面对了 ,懂得了 ,杜小康长大了!”再次复述小说的故事内容。
板书可以这样设计:
离开油麻地 —————— 初到苇塘 ——————遭遇暴风雨
随父放鸭 环境扩大,无人 环境恶劣
“我不去放鸭” “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
担心、害怕、恐慌 孤独、害怕 不再恐慌
——————与鸭共成长
“爸,蛋……”
小康长大了,不再孤独
这时,学生们已很清晰地将环境与心理,心理与语言,语言与人物的关系明确地表达出来。最后设计一个课堂练笔。
学习了《孤独之旅》我想对自己说 。
通过这个设计,一堂原来需要两个课时的文章在短短的45分钟就能很好地完成,而且学生的收获也是很大的。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孤独之旅》这一课的教学就是打破常规教学思路创造性地以人物的语言为切入点,将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性格、小说主题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学生的收获也水到渠成。通过课堂练笔,学生们在他们品味人物语言的基础上将阅读体验付诸文字,也能很好地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其实阅读课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如果打破常规思维,寻找很好的切入点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正如佛家入境的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上,水还是水。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把文本读到“玲珑剔透,形神兼备”才能知道自己怎样教,学生怎样学。一句话:只有文本解读的好,课堂教学才能落实的好。
听完一节《孤独之旅》的公开课后,我听到授课的教师说出了自己教学后的感受“这篇课文真不好上,文章又长,教学目标又多,我感觉这课上得很不顺当”。说实在的,我和这位老师一样,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也有同样的感觉。文章篇幅长,学生们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费时不说,头绪还很乱。故事情节的梳理,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如果这样上下来就破坏了阅读的整体性,感觉很杂乱,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起来,形不成一个整体的学习思路。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的阅读,熟悉文章的每一个边边角角,对文章的教学定下自己的目标,然后找准文章的一个切入点,以它作为教学之藤,顺着这条藤去,那藤上的瓜自然会很轻松的把它牵出来了。”这个恰切的比喻,其实说明了一个教学上的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孤独之旅》的环境很值得学生去揣摩,去学习,但较长的篇幅,众多的环境描写一个一个分析起来很费时间,这就是造成我们苦恼的第一个因素,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小康”的语言描写只有四句话,而这四句话正像是教学之藤顺着它去摸瓜就显得轻松多了。比如,可以这样来处理教学环节。
:
首先,一、在初读文章后,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学生们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后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这就让学生们了解了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内容上的基础。
二、其次,请学生勾画出小康的四句语言,并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作用。小康这四句话是这样的:“我不去放鸭……”,“我要回家”,“还是分头找吧”,“爸,蛋……”。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到这短短的四句人物语言,这时可以组织大家去读一读,品味一下人物的心境和语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始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接下来让学生站起来品读一次,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这时候学生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围绕着这四句话学生们就会涉及到环境的描写,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等方面。这时就会发现这就是我们在常规教学时一直遇到的产生杂乱感的各种因素。接下来设计一个这样的公式来帮助学生们条理地表达: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语言 ,让学生们边品读边分析。
再次,三、在上面的学习活动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梳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了。
最后,四、再次梳理了故事内容后。请学生们用“小康经历了 ,面对了 ,懂得了 ,杜小康长大了!”再次复述小说的故事内容。
板书可以这样设计:
离开油麻地 —————— 初到苇塘 ——————遭遇暴风雨
随父放鸭 环境扩大,无人 环境恶劣
“我不去放鸭” “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
担心、害怕、恐慌 孤独、害怕 不再恐慌
——————与鸭共成长
“爸,蛋……”
小康长大了,不再孤独
这时,学生们已很清晰地将环境与心理,心理与语言,语言与人物的关系明确地表达出来。最后设计一个课堂练笔。
学习了《孤独之旅》我想对自己说 。
通过这个设计,一堂原来需要两个课时的文章在短短的45分钟就能很好地完成,而且学生的收获也是很大的。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孤独之旅》这一课的教学就是打破常规教学思路创造性地以人物的语言为切入点,将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性格、小说主题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学生的收获也水到渠成。通过课堂练笔,学生们在他们品味人物语言的基础上将阅读体验付诸文字,也能很好地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其实阅读课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如果打破常规思维,寻找很好的切入点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正如佛家入境的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上,水还是水。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把文本读到“玲珑剔透,形神兼备”才能知道自己怎样教,学生怎样学。一句话:只有文本解读的好,课堂教学才能落实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