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是對环境艺术的特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环境艺术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做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新的认识。
关键词:环境艺术;社会发展;特质
1 环境艺术的特质
环境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态危机向人们发出的警示。然而地球是人类所共有的,必须通过对环境艺术的基本概念分析,对公众进行普及性教育,才能有效的控制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建立起共同维护人类共有的空间,科学地、自觉地与自然相处,并使其为人类更大限度地服务。
1.1 客观性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创造的,反过来它又影响、规范着人的生活行为和质量,这是主、客体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基本关系。既然环境空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必然会时时影响着作为主体的人。就是说客观环境对人有一定影响,而且是客观的经常性的影响。它们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人为的空间环境好比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艺术家一旦创造出艺术品,其审美心理过程已消融,凝聚于“结果”,却又由欣赏者承续于欣赏心理过程之中。社会美、自然美较之艺术美,各有其自身的特殊现象与特殊本质,但既然社会、自然艺术均为认识的客观对象,或作为审美主体的感受对象,这些客体之间也具有一般本质。种种艺术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当然包括空间环境,他们的美与不美,不以审美者的主观感受为转移。因此,这种客观的空间环境,每时每刻地、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
1.2 历史性
世界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历程,有不少是艰难甚至是痛苦的过程,诸如人口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要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中解决,我们应尽量避免他们所走的弯路,在研究创造出新的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探求量和质的尺度和标准,建立新的环境意识。人居环境体现时代风貌,也反映一个时代的科技进步水平。设计观念的更新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一个时代的建筑、雕塑等所有艺术门类的审美情趣、材料及加工工艺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历史背景。城市是载体,这个客观存在是人类聚居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形式,是物质和精神因素的反映。这种物态的空间标志着自身的时代所能解释的物质和精神的躯壳。这种有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的深层含义使人们得到了人类活动的印记。人类共同的文化情感将先辈们经过创造性劳动获得的时代科技发展的标志凝结成某个城市的永恒标志。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罗马的斗兽场和水渠、北京的紫禁皇城等无一不是当时时代物质和精神的最高凝结。
1.3 参与性
环境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其特点之一就是公众的参与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发展必将建立在文化价值的取向上。要建立一种环境设计的价值观,就要求我们确立文化的价值观。这是维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生存条件的提高,除了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精神文化的不断融汇,而人的精神文化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关系着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关系到物质环境的管理和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形成了地域性的民俗、习惯以及社会伦理。行为和价值观,这种地域的文化特点具有某种历史的延续性,它积淀到一个时期的社会观念文化上,于是“观念的环境艺术设计”便打上观念的印记。更因为人类的聚集、社会、形态、经济、技术具有层次性,是由具体的人来把握,并由此产生行为作用,使得公众参与环境艺术构架已成为定式。
2 环境艺术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改善和建设的实施是一种意志和决策的结果,同时也是群众参与的结果。现在,每个城市的执政者每年都提出为市民做几件实事,达到几项目标,都是社会群众参与,产生共同意志和计划的结果。应该看到,对人类所共有的空间环境的改造,有群体的参与、公众的参与,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群众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离开这个群众共同的文化约定,个体就不能有所作为。群体的参与最重要的是创造文化。群体参与是个人不断接受经验和价值意识的过程。当一个新的群体共同价值意识开始形成,任何个人都希望了解别人,了解社会,了解新的文化意义,这些因素反映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正是孕育新的规定与规范的过程。在新的环境中,群体会根据社会经济物化的形态— 生存环境,按照新的群体关系和新的生存方式修正自己。人们在新的群体关系中,在群体参与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由群体共同构建的共同社会价值意识,体现了社会群体共同的经验、知识、情感和意识,它既是价值的共同认知,又是价值的取向。作为群体文化和积累的价值心理倾向和观念倾向,是一种历史价值意识。如社会共同认可的建筑模式,反映出群体对这种模式的价值态度和价值标准,也是群体一个时期共同参与和文化积累的结果。由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任何群体参与,不论是自觉的或非自觉的,都具有共同认可的一个价值系统。当今之时代,人们对空间的改善和提高会产生许多不同的价值认可,但当我们面对新的建筑物、新的环境艺术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我就是参与者。这种参与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因此,群众和个体的参与,其程度愈深,其内涵的凝聚力和价值也愈显突出。城市规划和环境空间的改善,在一个地区来说,越是开放,全社会参与程度也愈高,其渗透作用也愈大,城市规划的层次就愈高。这也正是目前普及环境艺术教育之根本所在。城市人群对居住环境的认可,反映了该城市的市文化品味的提升,而城市文化品味的提升,对居住在该城市的民众和谐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创造高尚、和谐、舒适的生存环境也是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3 总结
环境艺术是由多种艺术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种贯穿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始终的广义的艺术观念。不是人为物质环境诸如建筑、室内空间、室外空地等的补充设计。环境艺术在对象、空间、时间上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具有许多其他艺术门类不具备的特点,它不同于某种单一艺术,也不是单纯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绘画等的机械合成,具有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循环特征,受到环境的限定和制约。
参考文献:
[1]殷京生编著.绿色城市[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顾孟潮.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正在上路[J]. 规划师. 2001(06)
[3]梅尘. 环境艺术与生活[J]. 世界建筑. 1988(03)
关键词:环境艺术;社会发展;特质
1 环境艺术的特质
环境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态危机向人们发出的警示。然而地球是人类所共有的,必须通过对环境艺术的基本概念分析,对公众进行普及性教育,才能有效的控制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建立起共同维护人类共有的空间,科学地、自觉地与自然相处,并使其为人类更大限度地服务。
1.1 客观性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创造的,反过来它又影响、规范着人的生活行为和质量,这是主、客体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基本关系。既然环境空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必然会时时影响着作为主体的人。就是说客观环境对人有一定影响,而且是客观的经常性的影响。它们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人为的空间环境好比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艺术家一旦创造出艺术品,其审美心理过程已消融,凝聚于“结果”,却又由欣赏者承续于欣赏心理过程之中。社会美、自然美较之艺术美,各有其自身的特殊现象与特殊本质,但既然社会、自然艺术均为认识的客观对象,或作为审美主体的感受对象,这些客体之间也具有一般本质。种种艺术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当然包括空间环境,他们的美与不美,不以审美者的主观感受为转移。因此,这种客观的空间环境,每时每刻地、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
1.2 历史性
世界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历程,有不少是艰难甚至是痛苦的过程,诸如人口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要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中解决,我们应尽量避免他们所走的弯路,在研究创造出新的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探求量和质的尺度和标准,建立新的环境意识。人居环境体现时代风貌,也反映一个时代的科技进步水平。设计观念的更新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一个时代的建筑、雕塑等所有艺术门类的审美情趣、材料及加工工艺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历史背景。城市是载体,这个客观存在是人类聚居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形式,是物质和精神因素的反映。这种物态的空间标志着自身的时代所能解释的物质和精神的躯壳。这种有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的深层含义使人们得到了人类活动的印记。人类共同的文化情感将先辈们经过创造性劳动获得的时代科技发展的标志凝结成某个城市的永恒标志。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罗马的斗兽场和水渠、北京的紫禁皇城等无一不是当时时代物质和精神的最高凝结。
1.3 参与性
环境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其特点之一就是公众的参与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发展必将建立在文化价值的取向上。要建立一种环境设计的价值观,就要求我们确立文化的价值观。这是维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生存条件的提高,除了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精神文化的不断融汇,而人的精神文化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关系着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关系到物质环境的管理和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形成了地域性的民俗、习惯以及社会伦理。行为和价值观,这种地域的文化特点具有某种历史的延续性,它积淀到一个时期的社会观念文化上,于是“观念的环境艺术设计”便打上观念的印记。更因为人类的聚集、社会、形态、经济、技术具有层次性,是由具体的人来把握,并由此产生行为作用,使得公众参与环境艺术构架已成为定式。
2 环境艺术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改善和建设的实施是一种意志和决策的结果,同时也是群众参与的结果。现在,每个城市的执政者每年都提出为市民做几件实事,达到几项目标,都是社会群众参与,产生共同意志和计划的结果。应该看到,对人类所共有的空间环境的改造,有群体的参与、公众的参与,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群众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离开这个群众共同的文化约定,个体就不能有所作为。群体的参与最重要的是创造文化。群体参与是个人不断接受经验和价值意识的过程。当一个新的群体共同价值意识开始形成,任何个人都希望了解别人,了解社会,了解新的文化意义,这些因素反映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正是孕育新的规定与规范的过程。在新的环境中,群体会根据社会经济物化的形态— 生存环境,按照新的群体关系和新的生存方式修正自己。人们在新的群体关系中,在群体参与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由群体共同构建的共同社会价值意识,体现了社会群体共同的经验、知识、情感和意识,它既是价值的共同认知,又是价值的取向。作为群体文化和积累的价值心理倾向和观念倾向,是一种历史价值意识。如社会共同认可的建筑模式,反映出群体对这种模式的价值态度和价值标准,也是群体一个时期共同参与和文化积累的结果。由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任何群体参与,不论是自觉的或非自觉的,都具有共同认可的一个价值系统。当今之时代,人们对空间的改善和提高会产生许多不同的价值认可,但当我们面对新的建筑物、新的环境艺术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我就是参与者。这种参与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因此,群众和个体的参与,其程度愈深,其内涵的凝聚力和价值也愈显突出。城市规划和环境空间的改善,在一个地区来说,越是开放,全社会参与程度也愈高,其渗透作用也愈大,城市规划的层次就愈高。这也正是目前普及环境艺术教育之根本所在。城市人群对居住环境的认可,反映了该城市的市文化品味的提升,而城市文化品味的提升,对居住在该城市的民众和谐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创造高尚、和谐、舒适的生存环境也是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3 总结
环境艺术是由多种艺术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种贯穿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始终的广义的艺术观念。不是人为物质环境诸如建筑、室内空间、室外空地等的补充设计。环境艺术在对象、空间、时间上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具有许多其他艺术门类不具备的特点,它不同于某种单一艺术,也不是单纯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绘画等的机械合成,具有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循环特征,受到环境的限定和制约。
参考文献:
[1]殷京生编著.绿色城市[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顾孟潮.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正在上路[J]. 规划师. 2001(06)
[3]梅尘. 环境艺术与生活[J]. 世界建筑. 19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