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沥工作组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ai9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党中央召开了郑州会议,纠正农村工作中“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等错误。随后,各级地方党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派出工作组,深入农村,宣传群众,兑现党的政策,以恢复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此,1960年10月份,中共上饶地委向贵溪县(当时贵溪县属上饶地区)和婺源县分别派出了工作队,每队接近百人,由地委常委领队。我所在的贵溪工作队,领队的是地委常委、农工部长,下分若干小队,由县级干部负责,小队下面再分小组,由区级干部负责。工作队到贵溪泗沥区后,我被分到邱家公社西山大队叶家生产队。邱家是工作小队,西山是小组,各生产队均有一名组员,我这组员就驻叶家。组长是地委农业干校教员。
  工作组进村后,有点像后来的“四清”和社教工作队那样,白天要到各家各户了解情况或下田参加劳动,晚上开座谈会。对我们工作队员来说,工作忙、累都不要紧,主要是肚子问题吃不饱。那时正是困难时期,农村缺粮,我们派饭到户,虽然早餐二两粮票一角钱、中晚餐四两粮票二角钱照交,但早、晚餐一般吃稀粥,中餐点心,没见过干饭。当时贵溪北乡泗沥一带的点心,都是吃茶,下菜的为南瓜果、芋头干、茄子干、萝卜干等土干货,没有这些,就炒一碗白菜。
  叶家是个小村,另有几户散户在村子周围。村边有一小河沟,小沟那边有户富裕中农姓乐,因为劳动力好,种的红薯、芋头多,派饭到他家,他家都煮芋头稀饭或红薯稀饭,我们吃了后比较耐饿,因此我很喜欢派饭到他家;就是平时访谈,也乐意去他家,可以煨个红薯,边吃边聊,也显得有劲一些。
  工作组在泗沥两个多月,会议很多。小组每周碰头一次,小队两周碰头一次,还有工作队召开的小队长碰头会、小队召开的组长碰头会。工作队开展工作时,在区政府召开了全体队员动员会,中间的汇报会和工作结束时的总结会,是以小队为单位在公社召开的,全体工作队员都参加。公社有食堂,在那里开会,我们各自掏粮票,蒸半斤或六两糯米饭,放点白糖,饱餐一顿,大家都很高兴。
  通过宣传贯彻中央精神,纠正了“一平二调”,落实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权属,还政还物于队于民,1962年以后,全国农村经济很快恢复。我驻的西山叶家生产队,群众生活也有了改善。这个队就在皖赣铁路边,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一次坐火车路过这里,从车厢里探出头来,留心看了一下,村子里做了一些新房,有了新景象。
  参加泗沥工作组时我从学校毕业工作才两年,那种实践和锻炼对我后来的工作很有帮助和教益。如今事过已40余年,我亦退休,但那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责编/木艮
其他文献
在当前海峡两岸冰雪消融,进入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情不自禁地怀念过去曾为国共两党握手合作、化干戈为玉帛,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的仁人志士。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就是对此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   宋庆龄,国际上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她从青年时代就追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成为他的革命伴侣和战友。她从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逐步成为革命主义、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她团结海内外一切进步人士,
期刊
1949年5月,我的家乡解放了。   儿时的我,虽已初省人事,但并不懂得“解放”是怎么回事。不过,从大人们的表情和不时的锣鼓声、爆竹声中,我知道家乡的解放,肯定是好事、喜事。我对“解放”的理解,是在成年之后逐渐加深的。   家乡解放不久,新中国成立了,紧接着农村开始实行“土改”。解放前,我家很贫穷。“土改”后,我家分到了田地和房屋。1952年春,家乡办起了村小学,我有机会上学了。这年我已经12岁,
期刊
4月2日,G20伦敦金融峰会在全球瞩目中落下帷幕。峰会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全球金融监管、发展中国家援助、抵制贸易保护等方面达成的诸多共识令人备受鼓舞。      硕果累累      此次伦敦金融峰会成果颇丰,远超期待。在全球经济未暖犹寒时分,金融峰会的召开,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会后各国领导人对本次峰会成果也都不吝赞美之词。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伦敦金融峰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转折点
期刊
饱经沧桑的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无疑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恰恰因为有了这笔精神财富的优势,学习却成了许多老年人的弱项。他们总觉得自己最正确,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为了让子女服从自己,他们不惜唠唠叨叨,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句所谓真理,就像过时已久的老唱片!   其实老年人也需要学习,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学习主要靠自觉。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科学知识才能学
期刊
我的老家黑水凼,最出名的文物是童氏牌坊。   很小的时候,我常和小朋友们在牌坊下玩。当时不知道牌坊是做什么的,只知道那石头上的雕刻很好看。问大人这牌坊是什么,大人也不给我们说,还吼道:小孩子家家的,问这些干什么?   牌坊大约有两丈高,一丈五宽,两边还有很多装饰,全是石头做的。中间是个门,比一般农家的门大些。只有框,没有门扇。我的小朋友熊小军说,这是皇上表彰他祖奶奶的。我们嗤之以鼻,皇上?什么皇上
期刊
人近半百,所经历的世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坐车这事,其中的变迁,就很令人感叹。  30年前,家乡的山路上还是流行我小时候常坐的木轮车。那是农村的一种很古老的手推独轮车,舅舅称它是“木鸡公”。他经常教我唱这样的童谣:“木鸡公,喔喔啼,不吃路边的草,单吃路上的泥。”我经常坐着舅舅的“木鸡公”去外婆家,在“喔喔啼”的小曲中,行进在田间小道上,听雀鸣蛙鼓,看潺潺小溪,赏乡村风景,回想起来感觉很有诗意。  
期刊
眨眼间,祖国迎来了60华诞。过去的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居民生活消费快速增长。   在改革开放的阳光洒满祖国大江南北将近10年的时候,我毕业被分配到了石家庄工作。当时,单位的单身宿舍非常紧张,同事们告诉我可以在附近的村子里租房子住,单位还可给点补助。万般无奈,我就在单位附近租了一间大概10平方米的房子。房子里除一张床、一个柜子和一个凳子外,其它一无所有
期刊
浙东盛夏的早晨,太阳挂在不远处田垅上方仅几米高,她是一个橙红色的圆,没有光芒万丈,颜色便是和那平常人家煮熟了的鸭蛋蛋黄一个样子,橙红艳丽、晶莹剔透。她被飘散在地平线上,有点像乡村人家的炊烟一般淡薄。薄雾中的田野树影依稀,一只白鹭在田埂上打瞌睡。绿色的岚气与薄雾加之早晨温湿气候,使世界的干净与至纯达到了和谐的极致。浙东田野的日出,使我心中的善愿以及对人间的爱恋油然激起。   我曾去过黄山、泰山看日出
期刊
1964年下半年,我正在南昌读书。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高等学校文科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通知》的精神,学校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组织我们到清江县(现樟树市)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和几位同学与萍乡市的几个干部分在义成公社的一个大队。进村以后,我们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和中共中央转发的《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即桃园
期刊
前几天,年过古稀的我像孩子那样,好奇地跟着看正在田里操作的收割机在田埂上来回奔跑。只见那庞然大物边走边把一行行稻穗绞进肚子里,马上又从口中泻出滚滚珠玉。只有半个多小时的工夫,二亩铺着厚厚稻穗的稻田变成了光着禾蔸的空白田。看着看着,不禁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退休前我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当了一辈子的“指挥员”(确切地说是“督战员”)。每当夏秋收获季节,如同要参加一场大规模的战争那样高度紧张。层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