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创设乐学情境。教师要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关键词:创设情境;呈现方式;操作体验;小组合作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转化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下面的变化:教育理念有“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课程标准由“双基”到“四基”的变化;内容方法由“结果性”到“结果性”到“过程性”的变化;评价目标与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那么,我们的教学观念要更新,需要那些新的教学策略呢?(参考新课标的第三页)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始我出示的不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而是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酒盒子、麻糖盒、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结合实物观察演示说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一个个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以展现自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情境,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
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铅笔小人”,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圆片,也让学生事先制作了一些圆片并且请班里的小朋友自己拿着圆片操作。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一个反对,两个参与,三个凡是,四个互动。一个反对:就是反对满堂灌,两个参与:就是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三个凡是:就是凡是学生想得到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讲的出来的要让学生讲,凡是学生能动手实践的要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四个互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人本互动。传统的教学观念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作用和权威,因而,教师总是在课堂上板着脸孔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未经允许,不得提问,不能发言。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只重视知识传授,教师自己唱独角戏。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死记更背,忽视消化理解,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书呆子,而不是追求发展,追求创新的生命体,根本没有一点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我们教育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丧失了,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那套老模式。
(作者单位:青海省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哈城学校812100)
关键词:创设情境;呈现方式;操作体验;小组合作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转化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下面的变化:教育理念有“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课程标准由“双基”到“四基”的变化;内容方法由“结果性”到“结果性”到“过程性”的变化;评价目标与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那么,我们的教学观念要更新,需要那些新的教学策略呢?(参考新课标的第三页)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始我出示的不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而是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酒盒子、麻糖盒、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结合实物观察演示说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一个个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以展现自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情境,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
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铅笔小人”,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圆片,也让学生事先制作了一些圆片并且请班里的小朋友自己拿着圆片操作。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一个反对,两个参与,三个凡是,四个互动。一个反对:就是反对满堂灌,两个参与:就是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三个凡是:就是凡是学生想得到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讲的出来的要让学生讲,凡是学生能动手实践的要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四个互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人本互动。传统的教学观念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作用和权威,因而,教师总是在课堂上板着脸孔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未经允许,不得提问,不能发言。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只重视知识传授,教师自己唱独角戏。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死记更背,忽视消化理解,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书呆子,而不是追求发展,追求创新的生命体,根本没有一点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我们教育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丧失了,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那套老模式。
(作者单位:青海省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哈城学校8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