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过分重视“言”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审美体验,本文旨在通过结合例子,就文言文的语言美、体式美、内容美,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如何充分借助教材资源,让学生发现美,积累美,鉴赏美,培养学生对多彩世界的审美眼光。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而文言文更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髓,而被选为初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多少年来,在中考的大背景之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教学处于老方法,费时多,效果差。就像那又臭又长的裹脚布,令绝大多数的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显然,这些都与教师有绝对的关系。
从教学任务来看,“教什么”是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方法,是途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什么”是科学,“怎么教”是艺术。文言文的教学亦也是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应该也是一个美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过程,也是一个美的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的过程。赖端云教授说:“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基本内容就是‘美’的积累、‘美’在此处、‘美’的发现”。探求语文的美,离不开语文教师本身的审美素养,才能发现教材的美,给学生美的体验。
一、美在语言富含文化底蕴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教师可以立足文本,深入文字之源,带领学生体验文字的真实美,内涵美,语言上灵动多变的美。如《论语》中的“学”字的解读词义,不仅单纯地按现代意义来理解,而是可以追根溯源,从汉字的造字之始,甲骨文、金文中去发现“学”字的造字根本,再联系《广雅》《说文》《易经》中的相关解释,从中获得古汉字“学”字的含义,明显指代通过脑力活动,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并非现在只学习没练习的意思。如此与学生一起探究理解,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中国汉字的魅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是有许多的文言文中引经据典,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那时长期积淀的历史语言,其中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道德观念、哲学思辨、审美蕴含以及它独特的表意功能,已形成独具一格的魅力。如《三峡》一文中用短短的一百五十五个字,既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更是让人从那出神入化,简练生动的语言中感受美的三峡,文中的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增加了凄楚感,深味行路之难,文简而意丰,含蓄深婉,诗意隽永,体现了民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美在体式是作文的范本借鉴
文言文中的许多文章在学生的作文指导方面也是可以借鉴的。从古文中找出契合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一些体式,让学生模拟创新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学习写法的同时也就学会了鉴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写法借鉴,设喻说理,耐人寻味。邹忌可谓是一个美男子,因为他美,所以他才想到与徐公比美,妻、妾、客也才分别赞美了他。在一片赞美声中,邹忌并没有忘乎所以,飘飘欲仙,而当徐公造访他后,即自己冷静地分析了实情,“暮寝而思之”,他终于悟出妻、妾、客“美我”的真正原因。于是他身为宰相,现身说法,用妻、妾、客对自己的态度,推及到宫妇、朝臣和国人对君主的态度,由小到大,由家事到国事,最后落到进谏的主旨。本文是拿邹忌和徐公比美的开头,精心设喻,详加描写,一贯到底,从而使齐威王从故事中受到启迪,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邹忌的讽谏也获得了成功。这样,使这则幽默甚至带有几分滑稽意味的故事充满了严肃的内容,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另外这篇文章层次分明,构思独到也是值得一提。文章的第一部分,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从时间上看,“朝”“旦日”“明日”也是三层。再看看邹忌的思想转变仍是三层,这是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齐王下令,群臣进谏,齐国国势大增同样也是三层。纵观全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有一种对称美,起到了内容上的递进作用。
三、美在内容陶情冶性
许多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既能学习作文,又能陶冶性情,提升人的素养,以便更好地学会做人。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素材主题:邹忌告诉齐威王作为一个领导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改革政治,增强国力,可运用的方面就有许多:邹忌的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讲究方法;深谙君王心理,具备心理常识,在一片的赞美声中睿智清醒;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得出结论,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就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却蕴含如此丰富的做人道理,如果老师能够善于引导,对学生来说会是思想上的升华。
无疑,语文是美的,文言文更是美的化身。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自觉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有限的、具体的、诉诸感官视觉的形象,语言的品味,领悟到那似乎无限的、内在的内容。通过求美,引导学生经由作者的外在语言特点、语言风格走向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的同时,提高我们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心意境界”。求美是延伸,语文的美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我们不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多彩世界的审美眼光。
参考文献
[1]应永恒.本然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杨斌编.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師论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而文言文更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髓,而被选为初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多少年来,在中考的大背景之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教学处于老方法,费时多,效果差。就像那又臭又长的裹脚布,令绝大多数的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显然,这些都与教师有绝对的关系。
从教学任务来看,“教什么”是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方法,是途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什么”是科学,“怎么教”是艺术。文言文的教学亦也是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应该也是一个美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过程,也是一个美的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的过程。赖端云教授说:“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基本内容就是‘美’的积累、‘美’在此处、‘美’的发现”。探求语文的美,离不开语文教师本身的审美素养,才能发现教材的美,给学生美的体验。
一、美在语言富含文化底蕴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教师可以立足文本,深入文字之源,带领学生体验文字的真实美,内涵美,语言上灵动多变的美。如《论语》中的“学”字的解读词义,不仅单纯地按现代意义来理解,而是可以追根溯源,从汉字的造字之始,甲骨文、金文中去发现“学”字的造字根本,再联系《广雅》《说文》《易经》中的相关解释,从中获得古汉字“学”字的含义,明显指代通过脑力活动,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并非现在只学习没练习的意思。如此与学生一起探究理解,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中国汉字的魅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是有许多的文言文中引经据典,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那时长期积淀的历史语言,其中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道德观念、哲学思辨、审美蕴含以及它独特的表意功能,已形成独具一格的魅力。如《三峡》一文中用短短的一百五十五个字,既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更是让人从那出神入化,简练生动的语言中感受美的三峡,文中的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增加了凄楚感,深味行路之难,文简而意丰,含蓄深婉,诗意隽永,体现了民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美在体式是作文的范本借鉴
文言文中的许多文章在学生的作文指导方面也是可以借鉴的。从古文中找出契合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一些体式,让学生模拟创新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学习写法的同时也就学会了鉴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写法借鉴,设喻说理,耐人寻味。邹忌可谓是一个美男子,因为他美,所以他才想到与徐公比美,妻、妾、客也才分别赞美了他。在一片赞美声中,邹忌并没有忘乎所以,飘飘欲仙,而当徐公造访他后,即自己冷静地分析了实情,“暮寝而思之”,他终于悟出妻、妾、客“美我”的真正原因。于是他身为宰相,现身说法,用妻、妾、客对自己的态度,推及到宫妇、朝臣和国人对君主的态度,由小到大,由家事到国事,最后落到进谏的主旨。本文是拿邹忌和徐公比美的开头,精心设喻,详加描写,一贯到底,从而使齐威王从故事中受到启迪,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邹忌的讽谏也获得了成功。这样,使这则幽默甚至带有几分滑稽意味的故事充满了严肃的内容,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另外这篇文章层次分明,构思独到也是值得一提。文章的第一部分,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从时间上看,“朝”“旦日”“明日”也是三层。再看看邹忌的思想转变仍是三层,这是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齐王下令,群臣进谏,齐国国势大增同样也是三层。纵观全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有一种对称美,起到了内容上的递进作用。
三、美在内容陶情冶性
许多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既能学习作文,又能陶冶性情,提升人的素养,以便更好地学会做人。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素材主题:邹忌告诉齐威王作为一个领导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改革政治,增强国力,可运用的方面就有许多:邹忌的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讲究方法;深谙君王心理,具备心理常识,在一片的赞美声中睿智清醒;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得出结论,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就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却蕴含如此丰富的做人道理,如果老师能够善于引导,对学生来说会是思想上的升华。
无疑,语文是美的,文言文更是美的化身。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自觉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有限的、具体的、诉诸感官视觉的形象,语言的品味,领悟到那似乎无限的、内在的内容。通过求美,引导学生经由作者的外在语言特点、语言风格走向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的同时,提高我们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心意境界”。求美是延伸,语文的美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我们不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多彩世界的审美眼光。
参考文献
[1]应永恒.本然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杨斌编.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師论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