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大家普遍认为大学已经成为了事业成功的敲门砖,导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竞争愈演愈烈。以中国、印度为主的亚洲国家,每年都会输送大量的子弟留美,希望他们可以在全球化的时代出人头地。由于各种媒体每年都会公布不同专业及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使之成为了许多莘莘学子们的求学指南。可惜,这类炒作常常误人子弟,因为大学教育对人生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毕业后找的第一个工作。要衡量大学对人一生事业的影响,就必须要有长时段的指标。
  最近,美国一家权威的民间机构PayScale Inc,经过一年的努力,调查了至少有十年(平均十五年半)工作经验的120万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的收入数据为我们衡量大学教育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标准。
  PayScale Inc,的统计涉及的人数多,因而比较具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该统计设定了长时段的指标:既有毕业生起薪的数据,又有毕业十几年后“事业中程”时期的收入数据。同时,数据又以常青藤盟校、州立大学、私立文理学院、“派对大学”(PartySchool)以及不同的专业来分门别类,这样就方便人们通过各种角度来衡量大学教育的经济效率。
  上名校和普通院校究竟有多大不同?据统计表明,名校毕业生在收入上的优势非常明显。比如,哈佛大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起薪为44500美元;俄亥俄州立大学同专业的学生,起薪仅35000美元。此时哈佛学生的收入高出了27%。十几年后,哈佛学生的年薪涨到了103000美元,要比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生同阶段的收入高出111%!收入差距急剧拉大。总的来说,常青藤的毕业生收入最高,接下来是私立文理学院,著名的州立大学也还不错,但“派对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虽然尚可,收入的后劲则明显不足。
  常青藤盟校和私立的文理学院作为美国精英教育的两大代表,孰优孰劣一直存在争议。常青藤盟校个个势可敌国,不仅资金雄厚、明星教授满堂,而且吸引了大量优异学生,是门槛最高的学校。但许多批评者认为,常青藤过分注重研究、轻视教学,导致师生关系疏远。不管有多少明星教授,他们和学生实际上很少交流,这样的学校名气虽大,但所提供的教育未必有那么好。与之相对,那些小型的私立文理学院以本科教育为核心,很少有研究生课程,教师也全心全意地教学,师生关系密切。学生经常和教授组成项目团队一起共事,这样由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自然素质较好。
  从表面的统计数据上看,常青藤盟校有着明显的优势。常青藤毕业生的中等起薪比文理学院高32%,事业中程时期的中等年薪比文理学院高34%。不过,再认真分析,这里面还是有不少文章可做。常青藤毕业生中,起薪最高的是普林斯顿,中等年薪为66500美元;哈佛紧追其后,达63400美元;宾西法尼亚大学排第三,为60900美元。而十几年后局面却变了:达特茅斯学院的学生,毕业时起薪虽然仅有58000美元,但事业中程时期的中等收入则为134000美元,高居第一;普林斯顿的学生毕业十几年后的中等收入则为131000美元,屈居第二:耶鲁的毕业生中等收入从刚毕业时的59100美元提高到了126000美元,位居第三;大名鼎鼎的哈佛为124000美元,跌到第四;宾西法尼亚大学则为120000美元,沦为第五。
  没有人能够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但是从常识上不难进行若干推论:小型的文理学院式的教育确实塑造了良好的素质,有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在这几个常青藤中,达特茅斯学院实际上更像是一所文理学院,基本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不设立大规模的研究设施。该校被归入常青藤,主要是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其余的几个学校中,普林斯顿规模最小,耶鲁次之。这两个学校虽然有一流的研究院,但比起哈佛来,还是较注重本科教育。学生刚毕业时,哈佛学生凭借学校的大名而先声夺人,占据了高薪的好位置,但像达特茅斯这种“小学校”的学生,则可能靠自己的素质后来居上。
  小型文理学院的学生,无论是毕业后的中等起薪,还是事业中程时的中等年薪,都低于常青藤的学生。但是,其薪水的上涨速度和常青腾相差不大。在文理学院中学生收入排名第一的是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但其在中文世界几乎不为人知。该校毕业生的中等起薪是54100美元,事业中程时期的中等年薪为110000美元,排名在第二到五的四所学校也都差不多在108000到107000美元之间。而常青藤中排名末位的哥伦比亚的学生,事业中程时期的平均年薪虽然也是107000美元,却比BucknellUniversity要低。可见,常青藤并不都有绝对优势。
  在州立大学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唯一一所毕业生收入超过前五所文理学院的学校,其毕业生的中等起薪为59000美元,十几年后的事业中程时期的中等年薪达112000美元。排名第二的弗吉尼亚大学,毕业生中等起薪为52700美元,事业中程时期的中等年薪为103000美元,明显低于前五所文理学院的水平。这里的道理也是大同小异,伯克利的名气可比常青藤,其学生靠本校的声誉在毕业找工作时可以先声夺人,以后只要维持同样的收入增长率,事业中程时还是可以高人一头。但就普遍而言,重要的州立大学虽然名气大,但教育质量赶不上文理学院,毕业生工作十几年后的收入水平也略低。
  最有意思的,大概还是“派对大学”。对大多数的美国适龄青年而言,大学就是一个“过把瘾就死”的青春派对:同龄人凑在一起,吃喝玩乐,尽兴而散。著名的大学评估媒体《普林斯顿评论》(Princeton Review)和《花花公子》杂志(Playboy)都有自己的“派对大学”排名。其评选的依据主要为酗酒、吸毒等“娱乐指标”,以及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间(自然是越少越能入选)。其实,这些“派对大学”绝不是什么糟糕的学校,而主要是一些知名的州立大学,如伊利诺斯大学、马里兰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等等。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找工作时靠本校的名气也可以先声夺人。但四年吃喝玩乐下来,对自身素质还是有影响的,他们大多收入增长的后劲不足。比如,收入最好的“派对大学”是伊利诺斯大学厄本那一香槟(Urbana-Champaign)分校,它是最顶尖的州立大学之一,名气远盖过一些小型的文理学院。很自然,该学校的毕业生起薪将近60000美元,明显高于任何一所文理学院。但十几年后事业中程的中等年薪,则仅为96100美元,比常青藤、顶尖的几所文理学院和州立大学都低了不少。即使抛开各类大学中的头几名,以平均的院校进行比较,在毕业后的十年左右的时间,文理学院学生的中等年薪提高了95%,从45747美元上升到89379美元:
  “派对大学”的学生则仅提高了85%,从45715美元涨到了84685美元。可见,即使到了有名的大学,却只是去开了四年派对,在事业上也非明智之举。
  在我看来,对注重专业的亚洲学生来说,最有参考 价值的还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收入比较。在各种媒体每年公布各专业毕业生中等起薪的排名中,也是越实用的专业排名越靠前。比如,根据“全美大学与雇主联合会”(Natioh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Employers)的数据,2008年十大顶尖起薪专业的排名是化学工程(59218美元),电器工程(55333美元),机械工程(54057美元),计算机科学(53051美元),民用工程(48998美元),经济(47782美元),信息系统管理(47407美元),金融(46442美元),会计(46292美元),企业管理(43256美元)。至于文学、语言、历史等不实用的专业的学生,起薪则远在其后。而由于一般的美国学生理工训练不足,对工科望尘莫及,为了挣钱,就纷纷去学企业管理类。结果,全美五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全是学和企业管理相关的专业。
  我在美国大学里教历史,属于“最不实用、也是最不值钱”的专业之一。我反复向学生说:不要信这样的排名,历史专业的学生一般比较成功。我有三条道理:第一,本科教育如今已经成了普及的基础教育。
  个本科文凭不足以使你成为专家,不要把本科的专业看得太重。本科教育要广一些,注重基础学科,注重通识。历史专业比起企业管理来,要宽广得多,更符合大学通才教育的理念。第二,要成为专业人才,则需要读研究院,如商学院、法学院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研究院招生不限专业,但实际上文学、历史等专业的学生在录取时似乎更受青睐。第三,一般而言,能够在讲究实用的世界里对文学历史等不实用的学科感兴趣的人,智商比较高。他们关注的是涉及人类文明的大问题,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日后容易成为领袖人物。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著名的法学院甚至商学院对历史专业学生的评价远胜过企业管理的学生,有大作为者总需要人文教育所培养的远见、想象力和分析力。我还要提醒学生们注意历史系的学生之所以起薪低,一大原因是他们毕业后要继续读研究院,在大学毕业和进研究院之间不得不先找个临时的工作,挣点钱、积累些资历,这种工作一般工资都比较低。
  这套理论,从一个历史教授嘴里说出来,多少有点“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不过,PayScale Inc,的数据给了我有力的支持。在各专业中工程类学生的中等起薪最高,是59058美元,十年左右的时间上涨到了103842美元,上涨率为76%。历史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仅挣四万多,但日后转轨搞企业咨询,在事业中程时期的中等年薪是104000美元,不仅超过了工程师们,更超过了本科就学工商管理类的学生(仅为98000美元)。前面谈的常青藤的收入排名,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到美国读大学,学什么并不那么重要,关键是怎么学,其次才是选什么学校。年轻人要胸怀大志、眼界开阔,不要掉到钱眼儿里蝇营狗苟;也不要光顾贪图享乐而荒废了青春,最终还是无法享受最好的大学教育。要想成功,就要有个成大器的样子,学会关怀和思考人类的命运。
其他文献
一段时期以来,养老金入市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官方虽已明确表态“养老金暂无入市计划”,但争论的焦点仍集中在如何看待养老金入市风险的问题上。     2011年12月,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一次会议上表示,2011年我国地方社保基金,大概有2万亿的余额,但都分散在各省,他建议养老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养老金”)应该及早入市。时隔五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社会保障国际论坛上也呼吁养老金入
HR来信:  我公司现有一员工因在岗位上工作不开心,请了几次事假,经沟通后来上了几天班,之后又以“左肾挫伤”需中药调理(左肾挫伤是请事假前一个月骑摩托车与小车相檫,但没有交通事故处理的相关资料或依据)为由请了三个月的病假;此后,我公司的一些员工经常以感冒或头疼等小病效仿。请问,对于这类员工,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吗?对于员工“小病大养”,我公司该如何操作才可以尽量避免或杜绝呢?劳动法专家陈君回复(以下简
女性管理者的异军突起,令本来由男性统领的职场发生了不小的震撼,甚至有人高呼:“她时代”的来临澳大利亚一项最新调查也发现,女性管理者在职场越来越吃香!女性管理者的走红起因于女性拥有的六大优势,即,勇于尝试自己的想法,愿意挑战现状,拥有较高的志向,乐意参与竞争,有幻想特质和较强的表现力。研究女性职场价值的提升,不难发现,是女性的自身魅力为女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空间。  美国诗人普拉斯说过:魅力是
中国人为什么活得太累了    当今社会,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当官的还是老百姓,有钱的还是没钱的,朋友一见面都会抱怨几句,“活得累”几乎成了这个时代的“口头禅”。有人将中国人太累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种:太看重位子,总想着票子,倒腾着房子,放不下架子,磨不开面子,眷顾着孩子。人们的“累”真是由这些原因造成的吗?累的背后还有怎样的社会根源、文化根源?北京师范大学金盛华教授做了回答。  活得累的社会根源。长期
慎交糊涂的“押金”    去年五月,同学们陆续签了约,而我还没有把自己“卖”出去,心里非常着急。终于有一天,省会一家网络公司给我打来了面试电话。我很高兴,第二天就打车来到了这家公司。先是人事部一个年轻经理对我进行面试,然后介绍了一下公司情况。接着,他让我填一张复试单,之后带我去见他们的副总经理。这两个人都是西装笔挺,皮鞋锃亮,感觉很有派头。我面试的职位是文员,那位副总说,文员的待遇是月薪一千五百元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盖斯·赛隆:我觉得商学院的教育是非常有意思的领域,在未来可以有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学生主要是接受两年的专业培训,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要教的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学生,而他们毕业以后将对世界全球化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管理教育必须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教育,不仅仅包括供应链的管理等等这些传统内容,同时也要包括让他们有创新精神,让他们对世界经济产生正面影响,我们
一个男人生活中的三要素是“生意”、“家庭”和“健康”。  而每个男人面临的迫切问题就是该如何分配个人时间,平衡生活中的这三要素以至于不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令人痛惜的是,许多杰出的美国男士都没能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  据我观察,在这三要素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健康”。  没有几个成功的男士会忽视他们的生意,然而,太多人忽视了生意之外的其他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为了晋
互联网细分市场竞争状况    中国互联网产业在过去十年高速发展,已经完成了由门户到内容的竞争,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门户网站、网络游戏、SNS、社区论坛、视频网站、C2C等细分行业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洗牌整合,逐渐走向稳定成熟。  截止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成为全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中国每天有—亿网民访问130多个BBs论坛。中国有1.82亿网民开博,并且其中1/
令年,413万学子在炎热的七月同时跨出校门,挥汗如雨地去寻找他们的职业归宿,开始职业生涯。413万——这个数字是2001年的4倍。如果今天的就业机会也是5年前的4倍的话,很多同学就不会愁容满面了。可偏偏这仅仅是个“如果”。  对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说,这是个好机会——可以从容地挑选高学历的人才,这可是共和国建立以来从没有过的情况。然而,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说,这个好机会也势必带来头昏眼花、腰酸背痛。在众
2008年1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我们所有人都将欢呼新年的到来。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明确地意识到:从这一秒钟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也将像新的年历一样正式生效。  这部法律的出台,必将对千千万万的中国劳动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部法律中的每个字,都是社会不同阶层反复斟酌、掂量、商讨甚至争论的结果,这部法律中的每句话,都凝聚着深刻的思考,跳动着时代的脉搏,都将成为每个劳动者未来工作中的航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