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生与死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dt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对于仁王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未知事物探索的一己私欲,他游走于各城市间承德、北京、银川、运城……也只不过是日常的生活。
  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曾经说过说,摄影这门艺术相当丰富,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从事摄影的人只是摄影的工具。对每一个陷入摄影中的人来说,他们都是摄影的工具。仁王常笑称自己像一台机器,许多令自己满意的照片都是在不经意间偶遇的景象,可遇不可求。他说,“风车吸收风能转化电能,电机用电能驱动机械运动,我却用行动力产生图像,越多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会发现世界上更多的蛛丝马迹。”
  仁王,90后,最开始接触相机是在高中的时候,拿着家里的傻瓜相机“瞎拍”,上了大学之后,为了打发空余时间,仁王加入了学校报社的摄影部,并开始技术性的探索,并买了相对专业一些的相机。他在大二就决定毕业后要去更广阔的地方,如今他也在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
  相机的普及给每个人创造了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最初仁王也只是把相机作为记录美景的工具,随着自己对摄影认知的提高,他觉得寻找美不过是摄影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甚至认为拿起相机去“发现美”是对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逃避,我们应当一无反顾的去直面,直面任何真实与虚无,直面任何感动与悲怆,也包括直面死亡。他发现摄影背后仿佛隐藏着巨大的阴谋,如果可以超越复制现实,在有限制的功能下,面对现实而偏要去制造现实不存在的东西出来,岂不是更有意思?在仁王看来,摄影是将人的主观想法进行“表现”行为,并且它可以胜任任何想法,他说,“‘表现’是个人对世界带有偏见的一种迷信,是情绪化地对世界的私有化和扭曲,我更喜欢做的事情是把拍照这件事儿作带有私人化色彩的表现。”他着迷于这种“表现”。
  仁王通过镜头构筑了自我化崭新的世界观,在那里他自己可以定义一套规则,一个观点,一则故事,一些人物关系,甚至一方土地,一片天空,他企图把观看者带入到自己意念中的世界里,大家可以在那里撒谎、写诗、唱歌、玩耍、祷告,做任何想做的事。
  今年5月份,仁王在整理去年拍摄的底片时,两张照片颠覆了他对传统意义上生死的理解,一张是形似巨龙的云,和一直安静的躺在地上已经失去生命的鸟。似要吞灭世界的巨龙,实则是天空的云朵,反之在地上的飞禽,实则已经不具有生命意义。《死国》这一主题由此而生,仁王通过拟态、通感、挪用等手段对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抽离,企图虚构出一个充满死亡、悲伤的“国度”,当然,这虚构的死国却也是切切实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就好像另一个平行的世界。
  生死是永恒的话题,字典中对生与死的概念基本都是维系于被赋予有生命力意义的东西失去了生命这个维度,仁王则通过《死国》的作品来模糊了生与死的概念,在他看来倘若赋予物以生命力,那么生与死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上一秒还开着的电梯门下一秒关上了,繁华市区的喷泉交替喷射,一动一静之间,犹如生与死的切换;剪掉的头发,闲置的衣物,在脱离了附着的身体后,已无所谓生,无所谓死。按照荒木经惟的说法,妻子阳子沉睡的那一艘安静的小船都可以被称之为“生死的渡轮”,那我们是否也能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一下生与死呢?它说重太重,说轻太轻。
  摄影对于仁王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未知事物探索的一己私欲,他游走于各城市间承德、北京、银川、运城……也只不过是日常的生活。
其他文献
批评的声音是在展览之前就可以预料到的,无意义的指责和谩骂也是圈内惯有现象,我们不必一刀切的用“体制”来分割好坏,就事论事或许更有效。  8月17日下午,今日美术馆的各个展厅都人头攒动,这也是今日美术馆自成立以来首次动用所有的展厅举办同一个展览——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据了解今日美术馆的展览排期是在两年前就已经确定的,能集中在半个月内腾出所有展厅,足以显示出对首次设立的实验艺术展区的支持。  
期刊
没有什么是永远的,存留的记忆也都是支离破碎的。为此,我们总是试图为记忆留下点儿什么,以影像、图片、纸张等媒介作为载体,想象着许久之后,翻开这些尘封的记忆,或哭或笑,追念曾经。  9月24日,推广纸张文化的综合平台北京敬人纸语举办了以话说您的故事,用纸留住记忆为主题的“纸语人生”邀请展。家书、世说、情话、心语、游记……每一个作品都讲述了关于记忆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值得驻足聆听。  每一个人都有
期刊
曾经万人挤独木桥要参加全国美展那是因为这是唯一的标准,现在的艺术家一年参加的展览可能比过去一个艺术家十年参加的展览都要多,如今缺的不是展览平台,而是好的的艺术家。虽然体制依旧拥有强大的力量,但不可否认这种力量正在减弱,甚至可以被一些人忽略。  1999年12月24日,随着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落幕,我们迎来了新世纪,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艺术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最直接
期刊
“时代的气息”不是套话,是历史学“语境”一词的一个高大上的替换词,不过是要表达人类与生俱来的历史同情心。肖全的摄影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的“历史同情心”。  ——吕澎  2014年12月27日下午3点,“我们这一代:历史的语境与肖像——肖全摄影作品展”在成都当代美术馆开幕。上世纪90年代以来,摄影师肖全一直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和“中国的马克·吕布”,出版于1997年,2006年再版的个人肖
期刊
詹建俊  著名油画艺术家  采访时间  2012年8月  曾参与历史画创作。  那段历史时期,很重要的艺术家都把这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对于我们党史、对于革命题材,感觉、认识、态度都不一样,那个时候就是以主题性重大题材为主,特别是油画就是以主题性绘画为最高的创作成就。作为历史画,它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它所反映内容的知识感、历史感、时代的真实性比现代人画出来的要贴切。  馆里对画家创作提供了什么条
期刊
中国文人素有雅集的传统,以文会友,切磋艺术,艺术交流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功利性。这种艺术传播的形式与今天美术馆式的公共传播相去甚远。以展览的形式公开呈现艺术品则是进入20世纪后的事情,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无疑对我国美术发展向现代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  回顾“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下称“全国美展”)的历史要追溯至1949年7月2日,那一天由全国文代会主办的首届“全国美展”在北平艺专开幕,展览展示了过去8
期刊
谭平  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  采访时间:8月20日  采访形式:798艺术区AT Coffee  关于实验艺术被纳入全国美展有一种声音,即实验艺术应当自甘边缘,不该进入体制内的展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首先要问的是谁给实验艺术下了这么个定义,要自甘边缘,从历史大发展来看,曾经的边缘都可能成为主流,现在很多的艺术流派和形式都是曾经的边缘,我想,实验艺术也是一样。在实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
期刊
采访时间:2014年7月  采访地点:上海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一个传统,不论是普通短片还是重点大片,摄制组成立之后都要根据影片内容选择外景地,由导演带领剧组主创进行一段时间的采风,这被大家称呼为“下生活”。当年剧组都去过哪里下生活?  导演 | 严定宪  拿《哪吒闹海》来说,那是1978年的夏天,摄制组三位导演,王树忱、阿达和我,外请总美术设计张仃先生和主创一行十几人去了青岛、崂山、烟台、蓬莱
期刊
以一座城的微观来体现时代的宏观,这种记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和历史,不管是付诸笔端,还是拿起镜头。生动而苍茫,或许就是如今消费至上的时代写照。  8月9日晚在上海时尚中心Corso Como的顶层画廊,媒体人丁天邀请了摄影艺术家马良和导演程亮组了一个文化沙龙,大家一起说一说“镜头中的上海”。在一个情感回归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在如今讲究效率与实用的大环境下,愈发显得珍贵。特别是我们如
期刊
董正贺先生是故宫里专职写字的书家,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写字”。  当代研习书法的人很多,但是以写字为工作的人却很少,故宫有这样的岗位,我在认识董先生之后才知道。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生前是董正贺先生的同事,他们曾经一起为故宫里的展陈藏品写说明,在使用电脑字体之前,直接用毛笔写就,就像是印刷术出现之前的抄经工作。文革后故宫中新设的“钟表馆”、“石鼓馆”专馆,馆名匾额也是出于董正贺先生之手,书风追摩文革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