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38-01
我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小学、幼儿园一线工作,我和我的同行都感觉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孩子身上普遍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集中表现在:不好好吃饭、孤僻、退缩、攻击、多动、破坏欲、逆反、过分依赖等。极个别的幼儿还存在说谎、偷窃、角色错乱等问题行为。 那么,幼儿为什么会形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呢?
1.社会大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让幼儿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当今优越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学习,但另一方面无形中也隔绝了幼儿与外界的接触,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幼儿与邻居小伙伴几乎没有交往机会。渐渐地,幼儿容易产生孤独感,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
2.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2.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影响,大多数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少家长盲目地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能一鸣惊人。忽视了孩子们的正当需求,更不愿让孩子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2.2家庭教育中父母示范作用缺失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 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
2.3家长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 例如,幼儿在园出现问题,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就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2.4祖辈代养问题突出
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
3.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与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态度激发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
当幼小的孩子离开熟悉亲近的家人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害怕、焦虑、退缩的情绪反应,有的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结果并不能达到教育效果。
总之,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幼儿躯体的、生理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幼儿精神的、心理的健康,积极地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得到有效的矫正并健康成长。
4.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我觉得应该从以几个方面来做。
4.1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幼儿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养成良好习惯。
4.2教师耐心引导幼儿,让幼儿慢慢形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通过欣赏诗歌《下巴上的洞洞》,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4.3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训练幼儿,让其慢慢形成习惯 。
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擅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仔细地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4.4教师重身教、勤言教,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師必须为人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因此,教师良好的表率作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仪表方面,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方面要让幼儿感到亲切;行为上要热情大方。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
5.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5.1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如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长应该首先做到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日都应该按时就寝、起床;要让孩子讲卫生、爱整洁,父母首先要讲卫生,保持家中的整洁等等。
5.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6.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只有三方面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塑造出一个“大胆”、“主动”、“自信”的幼儿。好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点养成的。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干细;天下难事,必作干易”。所以培养良好习惯得从小做起,从简单的事做起,为了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从小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吧。
我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小学、幼儿园一线工作,我和我的同行都感觉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孩子身上普遍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集中表现在:不好好吃饭、孤僻、退缩、攻击、多动、破坏欲、逆反、过分依赖等。极个别的幼儿还存在说谎、偷窃、角色错乱等问题行为。 那么,幼儿为什么会形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呢?
1.社会大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让幼儿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当今优越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学习,但另一方面无形中也隔绝了幼儿与外界的接触,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幼儿与邻居小伙伴几乎没有交往机会。渐渐地,幼儿容易产生孤独感,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
2.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2.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影响,大多数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少家长盲目地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能一鸣惊人。忽视了孩子们的正当需求,更不愿让孩子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2.2家庭教育中父母示范作用缺失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 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
2.3家长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 例如,幼儿在园出现问题,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就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2.4祖辈代养问题突出
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
3.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与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态度激发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
当幼小的孩子离开熟悉亲近的家人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害怕、焦虑、退缩的情绪反应,有的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结果并不能达到教育效果。
总之,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幼儿躯体的、生理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幼儿精神的、心理的健康,积极地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得到有效的矫正并健康成长。
4.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我觉得应该从以几个方面来做。
4.1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幼儿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养成良好习惯。
4.2教师耐心引导幼儿,让幼儿慢慢形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通过欣赏诗歌《下巴上的洞洞》,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4.3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训练幼儿,让其慢慢形成习惯 。
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擅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仔细地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4.4教师重身教、勤言教,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師必须为人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因此,教师良好的表率作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仪表方面,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方面要让幼儿感到亲切;行为上要热情大方。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
5.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5.1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如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长应该首先做到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日都应该按时就寝、起床;要让孩子讲卫生、爱整洁,父母首先要讲卫生,保持家中的整洁等等。
5.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6.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只有三方面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塑造出一个“大胆”、“主动”、“自信”的幼儿。好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点养成的。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干细;天下难事,必作干易”。所以培养良好习惯得从小做起,从简单的事做起,为了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从小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吧。